许多跳槽者参加应聘面试时,都会被招聘者问及离开原来职位的原因。若是由于上班路途太远、专业不对口、随迁搬家等人人都可以理解的因素,说起来可以无顾及,如果是以下四种因素,就要慎之又慎了,如果没有把握好分寸,就会失去了宝贵的面试机会。
1 收入低没劲干
这样的跳槽理由会使招聘者误认为你很计较个人得失,对工作没有吃苦精神,把个人利益看得重于理想抱负。在用人者的眼里,这样的人最多只能临时聘用,不可委以重任,更谈不上与其合作创业。而且,你若仅仅为了追求高收入而跳槽,会让用人单位担心如果有更高的收入,你会毫不犹豫地再次跳槽。这种观念一旦形成思维定势,你的身价将会大打折扣,即使你有卓越的才能也很难获聘。
2 人际关系复杂
现代企业都很讲求团队精神。你对人际关系胆怯和逃避,就有可能会被认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协调能力。而协调能力不强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硬伤”,这将会直接妨碍你的职业发展前景。如果用人单位要你加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帮助协调企业的人际关系,若你如此回答,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3 工作压力太大
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企业也就更讲究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作风。企业内部的人员都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之下,不能适应高效工作的只能被淘汰。有的单位甚至在招聘启事上就已经直言相告,要求应聘者能在一定的压力下完成工作。
如果你在原来的单位不能够适应有压力的工作,新的用人单位同样也不会接受你,因为在现今形势下,绝对没有哪个单位愿意接收一个工作不紧不慢的闲人。
4 与上司相处不顺利
人在职场,就不可避免的会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每个单位的领导都会有所不同,工作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但唯一的共同点是:他是上司,你是下属。假如你总是挑剔上司,则说明你在工作上缺乏适应性,而且没有摆正你自己的位置。
毫无疑问,应该是你去主动适应你的上司,而不应要求你的上司来主动适应你的需要。再者,在平时的业务往来中,你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客户或关系单位的人,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他们都是“上帝”,如果你尚且处理不好与上司的关系,就更谈不上与“上帝”友好相处了。
这里集中讨论一些跳槽者面试及初次参加面试者都不该使用的语言风格或样式,以供每位应聘者有所借鉴:
(1)自己抢话也不让别人说话
有些应聘者一句话刚完马上又抢着说下一句话,并在话题连接的部分插入无意义的“所以”“而”等连接词,让自己的语言“外壳”水泄不通,难以让考官插话以做出适当的响应。
(2)语言的反复追加
如果应聘者说话时反复重复某一句话或经常补充前面的话,就会令考官反感你了。
(3)确定性的两个极端
语义的确定性应适时而定。有些面试者形成一种语言习惯,经常使用绝对肯定或很不确定的词语。例如总是说:“肯定是……”、“绝对是……”、“当然了……”;另一些人却总把“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还可以吧?”等挂在嘴边。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尽量避免。
(4)语言呆板、重复使用某种句式或词语如果面试时回答每一个问题都像小学生解问答题一样:“因为……所以……”那么即使其内容再精彩,也会令考官感到乏味。
(5)不要随便扩大指代范围
有的人在面试时经常使用“众所周知……”“正如每一个人了解的那样……”等话语,似乎面试考场应该加入更多人。这样的说话易造成考官逆反心理:“我就不知道……”
(6)去掉口头禅和伴随动作
一个人的脸上可能会长几颗痣或者“青春痘”,对此我们一般很敏感,会想方设法把它们去掉。一个人的“言语形象”也可能带着一些“斑痕”,如反复使用的口头禅“那个、那么、然后、呃”等以及诸如扬眉、歪嘴角、搔头发、抹鼻子的伴随动作。因此,在面试过程中要把这些语言的“赘生物”清除干净!
(7)“标点符号”的运用
多用冒号——不要节外生枝。
多用句号——谈话言简意赅。
少用破折号——避免事后加以补充(这里不得不用)。
记着使用问句——让面试官加入到你的叙述中来。
(8)打扮不得体
千万不要认为应聘时必须打扮得漂漂亮亮、花枝招展才行。事实上,因不恰当的打扮而白白丧失了谋职机会的事例比比皆是。
怎么才叫“得体”呢?“得体”与“不得体”都是模糊概念,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氛围下,得体与不得体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譬如,穿着泳装逛大街、上班当然是不得体的,但穿衬衫、长裤跳进游泳池同样也是不得体的。这里,我们要对“得体”与“不得体”提出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那就是,仪表打扮要与自己在某一时刻所扮演的角色身份及所处的具体环境相符。当你以一个学生身份去应聘时,你不应分过刻意装扮,弄得花枝招展;当你去一个声名显赫的著名公司尤其是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求职时,就必须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因为你的形象将代表企业的形象。
(9)言行虚假
虚言假语总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有这样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品学兼优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李某到一家合资企业面试,企业的外方总经理约定时间对他进行面试。那天,他迟到了10分钟,就说公交车误点。面试过程十分顺利,无论专业知识,还是质量管理方面的大胆设想,都赢得了总经理频频点头,双方用英语交谈近一小时,李离开时颇有点踌躇满志。
几天后,李却接到一张不予录用的通知书。事后他了解到总经理对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不守时,不诚实。”何谓不诚实?李心里自然明白。原来那天面试他是骑自行车去的,怕迟到不好交待顺口撒了谎。他原以为自行车停在厂门外无人察觉,没想到精明的老总从办公楼的窗口看见了李骑车的身影。
面试中的“口技”禁忌
(1)抢答
有的求职者为了获取主考人的好感,总喜欢抢着表现自己,比如在谈话上往往喜欢试图控制对方。这样一来,两人的表现变得像是在做一场虚假的交易,很可能一事无成。聪明的求职者往往是顺其自然。
应该说爱插话者的真正目的也许是出自好心,但人们往往非常讨厌这种现象。因而,在求职面试时,无论当时多么激动兴奋,无论见解多么独到和超群,无论别人的看法或观点多么不够成熟或近于荒谬,应聘者都必须竭力避免插嘴。只有这样,招聘者才不至于因为你的打岔而感到心中不快。
(2)唠叨
说起话来没完没了的人,令人厌烦。再者,言多必失,往往会坏事。所以,说话也要有所节制。关键在于说话时要动脑筋,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同时还要善解人意,注意观察对方的神态,对方不想再听的话,应及时止住,否则,会引起对方反感,最终导致对方漫不经心,左耳进,右耳出,使面试的效果大打折扣。
(3)自诩
自诩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切合实际的言语辐射,它往往使交流对象感到失去了自己的交际价值。
自诩有自我吹嘘和借夸两种表现形式。自我吹嘘者往往言过其实地突出自己的某些情节、某项成就、某种特长,这常常会让招聘者产生逆反心理,对你的才能乃至人品产生怀疑,反而破坏了自己的形象。
借夸则不同,它是故意搬出与自己相似相近的某个人,把他品行才干方面的一些与自己相关的杰出表现大肆渲染,作一番夸耀。或者大言不惭地吹嘘自己与某些名人、大人物的交往,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自夸,同样令人生厌。
(4)逢人诉苦
有些人总是愁眉苦脸地逢人便诉苦。诉说自己的委屈和种种不幸。果真不幸,倒也能引起同情,若是将睚眦之怒,小不如意也当作不幸,面试时逢人诉苦,就会引起招聘者的轻视。这类人大都是心胸狭隘的人,斤斤计较,对恩怨得失,终日耿耿于怀,怎么会讨人喜欢呢?想通过乞讨、哀求来取得同情,获得职位,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心理上的怯懦和自卑,这样的求职方式是很难奏效的。
(5)不言不语
有的人在面试中一问一答,不问就一言不发,是不妥当的。过分沉默会被认为是对他人的谈话不感兴趣或者能力不强。虽说在人前不该表现得过于伶俐,滑头滑脑,但也不该太沉默。应该懂得什么时候应认真倾听,什么时候又该接上对方的话题,什么时候回答对方所想了解的问题,不失时机地推销自己。
(6)乱开玩笑
面试时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幽默感当然很好,如果不善于幽默或控制幽默,最好别去“冒险”。因为面试地点毕竟不是开玩笑的场所,弄不好会给别人留下一个轻浮的印象。
(7)滥用行话
应该用招聘者熟悉的语言与之谈话。与外商谈话,最基本的语言,当然是英文,在国内则是普通话。在与招聘者交谈时,尽可能不用对方难以听懂的方言、行语或专业术语,否则给人的感觉会是你在有意卖弄或故弄玄虚。讲话时应注意语调、语速和语言的美感。忌讳“你晓不晓得”、“你明白不明白”或“你懂不懂”之类的口头禅,更别滥用某些形容词如“简直是天方夜谭”等等,也千万别陷入心理学上所谓的“喃喃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