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則
太上《道德真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只這兩句,掃盡三教一切有無聲色諸法,使學者於動靜語默外密密承當。故夫道也,非形非相,不色不空,物物全彰,人人本具。乃天地未始之大象,父母未生之至靈,不屬思求,非從言會。蓋遣無定體,心妙無方,乃知不可道之道,乃真常之妙道;不可名之名,即本然之強名。若執可名,即成外道,若執可道,即是異端。大眾,既不可得而名道,畢竟云何領會?誠,誠。頌曰:
強名曰道,嚼飯喂兒。言思著意,摸壁尋籬。沉空滯寂,幽入傍蹊。屈伸存想,泥法守規。舉無默坐,惺惺著迷。觀心轉物,自礙獃癡。無無自縱,放曠無知。去識內覺,帶水拖泥。機鋒敏捷,豎拂拈槌。語默敲喝,瞬目揚眉。隨情說法,即事起疑。精魄熱亂,識神弄奇。大言闊說,根本支離。以此學解名道,不悟悉墮狐狸。寧如純純朴朴,誠誠息息微微。恍惚大虛體一,生前面目巍巍。誠會不神神的義,掀翻眾妙樂希夷。
第二則
太上云: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云:為無為。又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旨哉,神領意會,目擊道存。卓爾於象帝之先,超然於形骸之表,此不言之妙也。所謂無為者,非土木偶人,推之不去,呼之不來,逼之不動,塊然一物也。貴乎一點靈明,圓混混,活潑潑,無心為而為,時止時行,以輔萬物之自然。所以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且道為無為者誰噫?頌曰:
不言之妙,無為之益。寂然威感,天下希及。貫徹萬理,融歸太一。一歸何所,混元无極。无極中主,生化不息。生生無生,綿綿密密。不動動中烹紫金,無為為處煅瓊璧。嘻,切忌錯識。
第三則
太上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勒。此一篇盡道心妙有之玄,慧命真空之本。空而無物,虛而有靈,無象之實象,不神之元神,是謂谷神也。虛靈不昧,即谷神不死也。不昧虛靈,強名玄牝,樞機圓活,故云玄牝之門。此乃向上玄關,虛無妙竅,為天地之根本,性命之淵源,闢翕元炁,升降自然,大眾撥轉玄關綿密密,詔然皇極先天天。頌曰:
谷神不昧性明圓,玄牝闔闢造化旋。獅子眼睛明朗朗,象王鼻孔息綿綿。千和萬合中綿密,一混三元體自然。心息相依無間斷,恍然父母未生前。
第四則
太上云:恍兮惚,其中有物;惚兮恍,其中有象;窈兮冥,其中有精。只這物象是甚麼物象?咦,此三者不無不有,非陰非陽,五行不到處,七情未發時,是我本元實象,无極至真,先天祖炁,浩劫元精,三者本一,一體三身,是謂清浄法身,是謂妙有空身,是謂真無道身。誠能元精固,慾海枯,則清淨法身圓;真息調,業火滅,則妙有空身健;元神凝,妄心死,則真無道身著。三身一混,萬法中融,光輝宇宙,德備鴻濛。大眾,且道如何了當?此止息息,弩力努力。頌曰:
非心非性亦非仙,一體三身中混然。寂寂凝神潛至密,綿綿息浩毓重玄。慧風掃盡山頭雪,劫火燒乾海底泉。此乃極乘玄外妙,知音仁德可心傳。
第五則
太上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昔日我祖純陽帝君,語此一篇,與南巖儼禪師,同度湖南何祖師成證道果,至今三真一脉,香火木絕。後禪師以此義作一頌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包含萬象體,不逐四時凋。大眾,只這一物是甚麼物?師寂然良久云:不與萬法同侣,所以獨立而不改;大圓通無斷滅,所以周行而不殆;得此道者,能化化而不化,能生生而不生,故可為天下母。母,道也。咦,誠、誠、誠。頌曰:
誠誠誠極默中中,一顆玄珠輝太空。寂寂周通無眹跡,寥寥獨立不雷同。先天天表凝元炁,無極極中振祖風。體用大機明徹了,生生化化妙無窮。
第六則
太上云: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炁致柔如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明白四達能無知,天門開闔能無雌,愛民治國能無為。此一篇盡明心心明之妙,見性性養之微,養浩工夫,金丹妙用,悉備此章。如抱一專炁,乃純然無間也。滌除玄覽,瑩徹天心也。能無疵心,清淨光明也。明白四達,見性而無礙也。能無知,含光厚養也,天門開闔,真息綿綿而無間也。身為國,炁為民,炁順身安,為而無為也。誠了此章,金丹之道畢矣。其或未然,審予後頌。頌曰:
陰魄營營擾,陽魂不得安。抱一調元炁,徹通玄上關。心天純瑩玉,性月印寒潭。赤子金元體,嬰兒復粹顏。君享安國樂,民無人我山。魂清魄靈聖,大智樂閑閑。
第七則
太上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云此一章,教人即物明本,忘幻全真。轂因輻而成輪,車因輸而成用。當初本無,以其斷木成器,故假名曰車,成車之用。譬我一身,上至泥丸,下至湧泉,內則五臟,外則四肢,假合幻形。當初本無,以其有此幻形,強名曰人,成人之用。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故有形者以無為便利,中無形者以有為運用,器與室同一義。且道只今無形中主,如何了悟?聳。頌曰:
輻來輳轂車成用,念復歸中道大通。車運器成誰著力,只今誰是主人公。
第八則
太上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此一章明入室大定,復命歸根,真空實際,切切真功。空諸幻有,不染一塵曰虛。萬法紛紜,此心不撓曰靜。工夫致極,六脉俱澄,一真寂朗,復其本然。到這裹通身是口,難措一言。我若露泄,汝等工夫忽至此,必然罵我饒舌。我不說破,又恐汝等到此著邪。所謂不知常,妄作凶也。畢竟云何?頌曰:
虛之又虛,靜之又靜。身心兩忘,氣融神定。一片玉虛,天心光瑩。復未生前,誰凡誰聖。非真非仙,非心非性。本無可言,亦非可證。寂然誠誠,中中密印。
第九則
太上云: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傳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真空無象,視之不見;大音希聲,聽之不聞。此妙也,如雲出岫,若月印潭,難為摸索,傳之不得,既非耳目所及,拿捉不住,又不可得而言。問畢竟如何?嘻,此道也,昭彰在上而不明皦,潛密在下而不昏昧。所以仰之彌高,放之彌滿六合;鑽之彌堅,收斂全無眹跡。迎之莫見其首,隨之莫見其後,輝今耀古,莫始莫終。且道只今是誰主、是誰御道來?頌曰:
無形無影寂無聲,耀古輝今號赤文。妙有有如潭底月,真無無若嶺頭雲。遇緣常默靈光照,對鏡休生業火焚。和會三元歸一極,主人終日醉醺醺。
第十則
太上云: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槍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可謂鬼神莫測,方士莫知,乃知聖人大機大用,無門可入,不可度思,皆自然而然,無可不可。南華老仙言:聖人終日行,未嘗行;終日言,未嘗言。故未嘗不行,行必在道;未嘗不言,言必中節。發無不中,何必籌策;無為而成,何必繩約。故聖人之道,一以貫之,自然均齊方正;美利天下,自然條當寬弘。故能常善救人、常善救物,作之君、作之師,不自愛貴、不自矜伐。雖大智慧,同大愚人。嗟乎,我輩行不遵道,言不中理,甚至于思慮計較,密察關防,賣弄精魂,好為師範,自是自見,自禍自殃,去道遠矣。若不直下悔過自新,果行育德,則安能承襲太上真明,光暉天下,利益群生。其或未然,聽予頌曰:
行滿天下無怨惡,言滿天下無亡過。倒携慧劍倚長空,萬法來前迎刃破。行時行之坐時坐,飢則養兮睡不臥。中中默默襲明公,就裹壺天如許大。
第十一則
太上云: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心本無跡,道常無名,朴雖至小若微塵,神用無方,含造化端,居萬象之先,所以天下不敢臣也。故得此道者,頓超物表,性象太空,周流六虛,動靜無礙。是以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氾兮其可左右,微兮其可色聲,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雖然如是,誠能萬緣頓息,一念歸中,方知道元來自有,不必他來。大眾還會否?頌曰:
心即道兮道即心,不勞思想別追尋。
利名雪化靈臺瑩,恩愛冰消慧海深。
風捲塵清金虎伏,雲收霧散玉龍吟。
天清皎日光圓朗,萬籟寂嗚息大音。
第十二則
太上云: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原夫念有偏倚,則以正反之;心有妄想,則以覺反之。正覺然妙,亦是道之動也。聖人心若太虛,清淨自然,無一毫偏妄點染,體乎中道,其正也、覺也,何用修為?故曰:絕學無憂,清淨為天下正,履謙處順,和同柔弱,禮也,亦道之用也。故天下萬物因生而有,無生則無有矣。大眾,正以反邪,覺以照妄,猶是道之動,道之用。若自尊自是,不反不弱,則道之喪矣。頌曰:
天下本無事,人心自熱忙。雨收山色翠,雲散月圓光。體道神清泰,安常德義香。誠中狂作聖,偏妄聖為狂。本性無欺昧,不必更參詳。
第十三則
太上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至,不見而名,無為而成。夫天下猶一身,天道即本心。心虛明,則天理昭彰。身中正,則天下安靜。乃知道在自身,向外求則遠矣。明在本心,向外觀則昧矣。故聖人反身而誠便到家,反照隱密則明德著,不動而變則不理當。大眾,多少省力,又不費心,還委悉否?休,休。頌曰:
不涉程途便到家,何須著境苦枝植。
旻天清肅家家月,春日和融處處花。
氣泰款斟王母酒,心清奚用趙州茶。
安閑自在全無事,何又喃喃書五車。
第十四則
太上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夫上士元本清高,根基純厚,所以一撥便轉,八達六通,自然移掇不得,天地莫遷,輕輕快快,綿綿密密,精進力行,終始無昧。中人則業識牽纏,利名縈絆,未免半疑半信,若存若亡。小人驕矜濁富,誇恃虛名,專尚浮華,憎嫌純朴,故聞聖人之道,則大笑之。若使小人聞道而不笑,則不足以為至道。故小人建設巧言,笑侮有之,不足為怪。夫何故?達道了明之士,頓忘形體,若昏昧之人;事物無心,若退惰之人。卑下混同,類族平等,大體潔白,外若污辱,廣德充滿,常若不足,建立陰德,密切若偷,質朴真純,茫然若渝。若大方無際,大器緩成,況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視聽不得,道隱無名,摸索不著,清虛寂寞,與彼相反。已上皆下人可笑。惟在道高明,包容含恕,善假方便,委順曲化,故曰善貸且成。大衆,修行人三千功,八百行,盡備此章,勉旃勉旃。頌曰:
物物中含太極真,奈人暴棄自蒙昏。
下愚執僻心茅塞,上士虛中性玉純。
識性空無名本性,凡人了達即真人。
回光直入玄元境,庶免區區再轉輪。
第十五則
太上云: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
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夫聖人不有去來,了無生死,是以太虛一體,動靜不居。嗟夫,一切人此心無主,忽起忽滅,出機入機,無有了期。夫何故?以
其生生之厚。欲養生之富厚,則貪婪者衣食常不足,富貴者利名常不足。以其心常不足,故縱六欲七情,三尸六賊,用心役力,巧智其神,致使心火上炎,精水下濕,水火相違,以致病患苦楚,至死未休。惟達道者,明悟虛幻情緣業識,故反情復性,虛心體道,自然火不上炎,水不下漏,水火既濟,神炁密融,果證無生,故無死地。乃知人之生,動之死地,皆由水火既未,神炁合離,故亦十有三也。火數七,水數六,合十三也。此章多解不一,各執自見,著相支離。或言九竅四關,十分有三分生,七分死;或以月之虧盈,然合成數。於切己進修,全無干涉。惟祖師玉蟾真人言七情六欲,先師言水火既未,最為切當。上下文理順貫,便得受用。若****不息,水火不濟,則中無定主,安能出得虎兕甲兵之驚懼?以其神炁一融,自然物我兩忘。大眾,明徹此章端的大義,力行將去,不必問生死事大已已。頌曰:
人之生死藉陰陽,超出陰陽自反常。
水火混融忘死地,炁神密固衛生方。
人牛俱泯性圓朗,鷗我無情機兩忘。
假象指賢歸故里,休迷相數弄文章。
第十六則
太上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夫大道生生不窮,玄德畜養平等,物隨氣而賦形,勢因時而成就。是以萬物莫不尊道為本,貴德為元。故道之尊高,長於上古而不先;德之最貴,成於萬物而不先。故體道之士,天下莫敢臣,侯王莫能友,常樂自然。昔帝堯讓位許由先生,辭而避之;帝舜讓位善卷先生,避之而入山。又如莊子休於子陵,辭黃金百鎰,不受相位。古今達道志士,有至于三詔不赴者甚多,可謂道之尊,德之貴,而莫之爵。今之我輩,未造實理,不有真功,未知道妙深奧,玄理幽微,恃自井量管見,扇惑愚俗,彰揚口鼓,要譽利名,不羞之甚。上忝仙聖道風,下緣市塵俗氣,似此違避太上慈訓,胡不寒心。速改速改。大眾,爾等欲知之而速改乎,欲奮志而力行乎?嘻,老拙更為饒舌。頌曰:
極品簪纓世慕之,道人看破笑嘻嘻。
漚生漚滅莫多事,花謝花開能幾時。
素履自然寧意馬,實頤寧肯舍靈龜。
優游不事王侯志,何慍人輕與不知。
第十七則
太上云:含德之厚,比如赤子。夫含養德性,純純朴朴,則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嬰兒也。未三月時,元炁純粹,元神寂冥,不知動靜聲色,兩手握固,百骸柔軟,一團和氣,純純全全。所以終日號哭,而咽嗌不破嘎,毒虫猛獸亦無螫傷。蓋與物無心,物亦無傷也。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我輩欲反本還源,歸根復命,以此為則,不亦簡妙乎。今心無所主,性不安閑,安得元神凝寂,元氣沖虛,而比如赤子乎。大眾,執柯以伐柯,其則不遠。咦,休休息息,綿綿若存去。頌曰:
含養工夫妙,中中密密綿。嬰兒心溟涬,赤子性純全。
今古誰消息,死生孰變遷。太虛中大象,玄外更無玄。
第十八則
太上云: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眾,此三句妙理,如自家了徹,則一真洞徹,萬行畢備。其或未然,老拙借口與汝等裝點。如我輩省悟得,世間一切事物,俱是虛幻空華,此心厭倦,常慕幽靜處,諸緣頓捨。似古廟香鑪,冷灰灰地,默默然一切人事,來如土水偶人相似,判然不惹,是則故是,然則未然,實非聖人真清淨之妙。夫何故?聖人之心,若懸寶鏡在堂,物來則照,物去則空,隨機應變,活潑潑、圓混混、虛豁豁、明皎皎,因其利而利之,以輔萬物之自然。無可不可,乃為而無為也。圓通萬變,無所往而不在乎道。如王秉劍,萬法來前,迎刃而解,乃事無事也。咀玩道德,精妙入神,含養元炁沖和,如飲玉液瓊漿,乃味無味也。大眾,汝等欲知之乎,欲力行之乎?噫。頌曰:
萬里無雲障,碧天日正中。圓明暉宇宙,光朗曜虛空。
照物無私照,通幽徹大通。我心無點染,何事不圓融。
方便和人事,隨機闡祖風。
第十九則
太上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這一步,向何處起腳。大眾會麼?師寂然良久,空中畫一畫,云:夫大道驀直坦平,寬闊無涯,十極八方,六通四達,綽然無礙。南華老仙云:終日行而未嘗行。多少省力,全無眹跡。誠向這裹會得,回轉頭來,力行將去,忽然踏著故鄉,縱前許多熟境路頭,盡淨都忘。所謂頓超物表,遊咏仙鄉,逍遙真樂,豈不美哉?看頌曰:
舉步不在腳,也是涉途程。不行行至妙,無處不寬平。
心路誠虛絕,天衢道大亨。踏翻玄妙竅,慶快樂無生。
第二十則
太上云:我有三寶,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寬居仁行,濟人利物,憫惠一切,謂之慈。慈所以養乎天性也。素分安常,省心節事,謹言慎行,誠一无妄,謂之儉。儉所以養乎道心也。虛以受人,謙以自牧,柔和卑下,遜讓持後,謂之不先。不先所以養乎孔德也。大眾,誠能慈,無敵於天下,故曰勇;誠能儉,真樂有餘,故曰廣;誠能不先,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故能成其器長。道人家若不慈、不儉、不謙,不惟亡道,凶禍隨之矣。可不戒慎,以保永終之元吉乎?師下座,端誠拜禮大眾,而說頌曰:
富貴謙為本,尊高下作基。謙謙君子吉,行行惹人非。
克己心無昧,恕人心不欺。息心無可欲,和順樂希夷。
第二十-則
太上云: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披褐懷玉。故志士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外雖狼藉,內懷至寶。故聖人本體圓明,則大用美利無窮,是以言言中節,事事公當。蓋言未發時,中有宗本,事未萌時,中有君主。夫惟無知此妙之人,言多不善,事多偏倚,乃不知我道大體妙用寂然,中主應化無方之故。然知此道者希有,誠能反觀本主,卓然存乎中,則言也、事也,無不條當,無所往而不利。作之君、作之師,天人敬仰,豈不超絕。故曰則我者貴矣。大眾,且道只今言默作為,是誰主使?頌曰:
七情未發妙,六慾不生時。寂寂誠忘我,中中的是誰。
言言說奚說,事事為無為。美玉藏中蘊,神珠光自輝。
嘻,明明拈出家中寶,無奈人迷不我知。
第二十二則
太上云: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前經云: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故達道之士,若拙若
愚,若昏若訥,洞徹本元,含光寂照,自昭明德,光而不耀。故曰知不知上也。今之我輩,未悟為悟,未明為明,螢光井量,自為了達,強辭口鼓,賣弄精魂,此乃不知強知之節病也。聖人秉氣純厚,德性朴真,八達六通,常若無知,三才一貫,常如不及。以其中虛安靜,恬退柔和,並無昧己自欺,好勝爭能,自見自是,許多節病。故曰: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大眾,誠能頓覺自己昧心,強知自是之節病,克己改過,自然明德日新,樂天無窮矣。頌曰:
百拙無能懶散人,騰騰兀兀樂天真。人前默訥全無用,就裹含容席上珍。
性若良金無雜偽,心如美玉絕瑕垠。休誇口鼓機鋒敏,免爾勞叨墮法塵。
第二十三則
太上云: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原夫天地乃無心聖人,聖人乃有心天地。天道運而無所積,故生生化化,美利天下而無害。聖人虛而無所積,故純純全全,道濟天下而不爭。所以厚養人民,於己愈有;博施濟眾,於己愈多。可謂法海寬弘,而無盡藏。大眾,只這利而無害,為而不爭的道妙常存,日用天地大生之德,聖人大化之仁盡在己矣。伏惟珍重。頌曰:
至道玄虛妙莫評,樞機造化主生成。乾坤健順生生化,賢聖誠純化化生。
舜禹體天奚有害,羲堯心道了無爭。物豐時序人安泰,天下淳風樂太平。
第二十四則
《文始妙道真經》曰:一情冥為聖人,一情善為賢人,一情惡為小人。大眾,一情善惡即不說,且道一情冥時如何領會?嘻;若就此處直下承當,則天心朗朗,成性存存。其或未然,聽予煩曰:
善惡雖然是二途,道人不若悉捐除。七情冥息忽忘我,一道圓光曜太虛。
第二十五則
《文始真經》云:魚欲異群魚,捨水躍岸即死;虎欲異群虎,捨山入市即擒。聖人不異眾人,時務不能拘耳。
乃知古者達道隱士,明白四達,默默昏昏,故若愚若拙,和光混世,所以方士莫能知;時行時止,應感隨宜,所以鬼神莫能測。是以時務不能拘耳,得大自在。今之我輩,恃斗筲之量,彰螢火之光,好為人師,做模作樣,矜誇自是,要譽沽名,殊不知反招魔障,以致災殃。大眾,聖人設喻魚躍岸、虎入市,以致喪身失命,戒之深矣。以此為龜鑑,都不如安貧養道,素分樂天,久久自然有無量快樂,作箇本分道人,豈不異哉。煩曰:
弄巧翻成拙,彰明莫若愚。侍才招奏剝,本分得中孚。
索隱令人謗,要名不自如。安常能省事,長泰樂無餘。
第二十六則
《文始真經》云:聖人多斂萬有於一息,無有一物可役吾之明徹。散一息於萬有,無有一物可間吾之云為。大矣哉。夫人之一點虛靈,大體大用,在乎一息之間。故放開則充塞乾坤,綽然無礙;收斂則潛歸黍粒,全無朕跡。靈靈無昧,體用全彰,事莫能遷,物莫能問。大眾,誠能於此明悟了達,則語默動靜得大自在。且道只今如何體審息息?頌曰:
惚焉天地表,恍爾黍珠中。獨立一毫上,昭然體太空。
迎之不見首,隨之不見綜。倏爾忽相遇,非彼亦非儂。
第二十七則
《文始真經》云:聖人以有言、有為、有思,所以同乎人;以未嘗言、未嘗為、未嘗思,所以異乎人。南華老仙云:終日言而盡道,言言皆道;終日言而盡物,言言皆物。道物之極,非言非默。以此推二祖師士一以,意是一耶,是二耶?大眾,誠能於此通徹,則言也默也、為也息也,悉自然而然,無可不可。其或未然,反照去。頌曰:
堂前懸寶鑑,圓朗絕纖塵。照者從其照,人觀亦聽人。
妍醜都自見,此鏡了無心。目觀耳聽得,方許爾知音。
第二十八則
《文始真經》云:聖人道雖虎變,事則鱉行,道雖絲紛,事則碁布。又道雲之捲舒,禽之飛翔,皆在虛空中,所以變化不窮。聖人之道亦然。乃知聖人條當天下,寂然神化,文彩全彰,應變隨機,均齊弘道。夫何故?聖人大體玉虛,純然無礙,所以任其所化。雲龍禽翔,風雷雨霧,變化不常,大虛未嘗變遷。大眾,今我輩常常沉滯聲色,迷惑有無,著物肆情,強能多事,所以云為失措,動止有妨,安得本性大虛,綽然自在。噫,若之何,各自理會。頌曰:
威風凛肅,鬼神莫測。和氣雍容,美利萬物。
為而無為,欲其不欲。飄然無礙,不疾而速。
第二十九則
《文始真經》云:蜣蜋轉丸,丸成而精思之,而有蚊白者存丸中,俄去殼而蟬。彼蛻不思,彼蚊蝡白?乃知玉不琢則不成器,天不寒則不結冰。大衆,我輩實非天生聖人,欲學聖人之道,須假修習。真真實實,純純朴朴,切切下工夫始得。眼下胡枝撐,口鼓胡擺撥,濟箇甚事?聖人以蜣蜋轉丸,精思志一,虛白中輝,蛻殼而蟬。物類尚然用工而成,我輩豈不爾思。所以道:修及無修,是為真修;學至無學,方名絕學。今塊然一物,蠢爾無知,云不必下工夫,絕學無憂。正所謂隔靴爬痒,枝撐擺撥,久久都無結果。可不勉之。老拙自覺饒舌,伏惟珍重。頌曰:
一聞頓徹妙玄玄,福慧根深風善緣。性命雙融圓太極,形神俱妙體先天。
達摩九載玉心瑩,文祖六年金志堅。今古上仙超越者,皆由功德得成仙。
第三十則
《文始真經》云:衆人以魄攝魂者,金有餘則木不足也。聖人以魂運魄者,木有餘而金不足也。故木喻魂喻性,金喻魄喻情。常人隨情逐妄,故情有餘而性不足也。聖人攝情歸性,故性有餘而情不足也。故修真之士,淵情泯識,則本性圓明而無欠餘;死魄安魂,則慧命堅固而無滲漏。性情混然,則金木無間矣。雖然,喜怒哀樂愛惡慾,皆情也。寂湛圓明,性也。性一而情七,彼衆我寡,所以常被業力勝吾道力。大衆,且道如何勝得這七箇
畜生?嘻,別人難著力。頌曰:
七箇大魔鬼,常害主人公。主人無志力,營魄騁英雄。
慧劍誅白虎,靈宮臥玉龍。太平無箇事,鼓腹樂玄風。
第三十一則
《文始真經》云:人之計生死者,或曰死已有,或曰死已無,或曰死已不有不無;或曰當喜者,或曰當懼者,或曰當任者,或曰當超者,愈變情識。大衆,今之修行人,皆言為生死事大,以此經義推之,都是空頭煩惱。有無無有,喜懼任超,愈變情識,殊不知我本無生,孰云為死。予嘗謂死生乃晝夜之常,則要心無遷易;去來乃動靜之變,則要性無昧昏。故南華老仙云:死生亦大矣,無以動其心。雖然如是,也要只今分曉,方為了事人。夫何故?誠能日用間,逆順不能遷,則夜間夢寢不能昧,夢覺既如一,死生了無礙。其或未然,且請究竟。頌曰:
我本無來去,誰云有死生。日月常出沒,太虛何暗明。
逆順心無染,夢境自然清。無生真樂妙,歷劫慶昇平。
第三十二則
《文始真經》云:意有變,心無變。意有覺,心無覺。惟一我心,則意者塵往來爾,事者倏起滅爾,吾心有大常者存。故心喻火也,意喻土也。火生土,猶心生意也。無心則無意,無意則無情,是以情生而意覺,舉意而心照也。大衆,日用間以此照覺,則情識俱空,事物兩忘,應用隨機,忽起忽滅,皆浮浮然。夫何故?吾心有大常主宰存焉。還會否?咦,頌曰:
雲去雲來山靜止,潮生潮退海澄平。潮雲無意時來往,山海無心日翠清。
第三十三則
《文始真經》云:有人問於我曰:爾何族何氏,何名何字,何衣何食,何友何僕,何琴何書,何古何今?我時默然不對一字。或人叩之不已,我不得已而應之曰:尚自不見我,將何為我所。予嘗見朱文公語錄云:禪自道家起,釋氏於道家經典抽出,翻頭換面,
做寶藏賣弄。予始疑之,思道家安有禪。及熟玩此經,及《南華》等經,方知文公不虛說矣,信乎。馮尊師云:鳩摩羅什未生,已有南華、列子。文始真人設此幾問,云:不對一字。大衆,是否誠能於此悟的切當,忽然省得真仙微妙,已對了也。其或未然,且向尚自不見我,將何為我所參詳去。頌曰:
有人問於我,將何為我所。直面定心拳,教伊無處趓。無處趓,無處趓。
第三十四則
《文始真經》云:譬如大海能變化億萬蛟魚,水一而已。我之與物,蓊然蔚然在大化中,性一而已。知夫性一者,無人無我,無死無生。夫三才萬類,皆自太極中變而有自,各賦形以來,物物具一太極,存一天理,在大化中生化化生而無窮。況心流精衮,事風物浪,無時定止。所以自古至今,翻形換殼,不得超脫。大衆,誠能悟此虛幻空華,忘物省事,反情息心,自然一性圓明,不與萬法混。這箇主人公,超然自在,倒大來輕輕快快,又何人我死生之疑礙乎。珍重珍重。頌曰:
魚龍變化皆同水,人我生成總一心。同異異同忘彼此,黃金同土土同金。
噫,純然一性太空體,寂寂明明絕古今。
第三十五則
《文始真經》云:均一物也,衆人或其名,見物不見道;賢人析其理,見道不見物;聖人合其天,不見道不見物。一道皆道,不執之即道,執之即物。《周易》孔聖《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亦物也。故君子體物而不遺,旨哉。釋氏云:人能轉物,即同如來。以此章妙推之,費力不少。夫何故?物自物,我自我,何必轉,何必去。是以聖人純一不雜,體合乾坤,自然物我兩忘,道心不二。大衆,誠能如此見徹,同物我,全天理,這箇主人公,活潑潑、圓混混,綽然無礙,無可不可,體妙象先,頓超物表,真樂無窮,又何固執意我矣。珍重珍重。頌曰:
滯有到頭成幻妄,執無畢竟墮頑空。有無不立心超絕,不明通處亦明通。
第三十六則
《文始真經》云:天地萬物,無有一物是吾之物。物非我物,不得不應;我非我我,不得不養。雖應物未嘗有物,雖養我未嘗有我。勿曰外物,然後外我;勿曰外形,然後外心。道一而已,不可序進。大哉,聖人之言歟。物來則應,應之以誠;物去則空,寂然無著,所謂不即不離也。夏葛冬裘,飢餐渴飲,安分隨宜,時行時止,皆平常本分事也。可用則用,可休便休,隨時消息,輔合自然,又不用心,亦不費力。所謂事于無事,為而無為,多少輕快。又何外物、外形、外心之分別?大衆,應物忘物,養我忘我,自然一了百當,本性超然。故曰:道一而已,不可序進。頌曰:
對境如無境,同塵絕點塵。我人俱不礙,大地法王身。
一徹萬融無箇事,乾坤內外總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