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
1.锻炼好抓住机会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相信命运是可以创造的,那么也就等于承认命运往往光顾那些抓住机遇不撒手的人。
许多人觉得机遇就是碰运气,认为大部分成功人士之所以事业成功也大都是运气好,但其实,机遇只偏爱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没有充分的准备和付出大量的汗水,就是一个好的机遇摆在你面前也会被白白浪费掉。
无数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足以今他成功的机遇。其实,机遇无所不在,重要的是当机遇出现时,你是否已准备好了。也许在过去的岁月中,你一直在等待成功的机遇,耗去了许多大好时光,却一直没有等到机遇的降临。那么,从今天起,在等候的同时,你可以开始做好准备,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状态,以便机遇出现时,你可以紧紧的抓住它,不让它溜走。
罗兰有一次对一位刚从意大利回来的朋友说:“同样是在欧洲旅游,但不同的人所得的收获是大不为同的。”心灵比眼睛看到的东西更多。那些不动脑筋、对身边的事物毫不留心的人只会看到事物的表象。只有那些富有洞察力的眼光才能穿透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在本质之中去,看到差别,进行比较,抓住隐藏在事物表象下的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
有的人走上成功之路,的确归功于偶然的机遇。然而就他们本身来说,他们确实具备了抓作机遇的能力,而获得成功机遇。这就是机遇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关键原因。
当今的世界,是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世界。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思进取的人,生存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只有勇于进取的强者才能在竞争中获取发展的机遇。而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没有人不梦想得到机遇,机遇却不可能平均分配给每个人。在机遇面前,一个人的能力最重要。其实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常与自己的发展水平相关。成功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潜在能力,某个时候或许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但只要自己拼命努力,终将实现,将不可能化为可能,将自我潜能扩展到极致。
2.机遇终将会到来的
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博士,毕业后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书,以一种最低的姿态去求职。
后来,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录用他为程序员。这对他来说,实在是大材小用,但他仍将工作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很小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录入员可比。在老板的讯问下他才亮出他的学士学历。于是,老板给他重新安排了一个职位。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高明。就又找他谈话,这时,他拿出自己的硕士学历,老板再次提升了他。再过一段时间,由于他总是能对公司开发的高级软件的技术细节提出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老板觉得他的能力还是高人一筹。经了解,才知道他原来是博士。这时,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他,给他提供最好的待遇。
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看低别人,抬高自己。这决定了一般人为赢得别人青睐,总是遵循由高到低亮出自己身份的顺序。这在人与人的“短期交往”时可能奏效,但若想与人长期打交道,则必须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用真正的实力证明白已。常言道,打铁还要功夫硬,要想用实力证明白已,你就得练就真正的本领。那位博士之所以最终得到重用,就是因为他能由最底层干起,他的工作能力被老板逐渐发现、认可。
所以,要想抓住机遇,自己还要先练就足够的能力。正如古语所说:“宁可备而未遇,不可遇而未备。”
所有成功的人,不仅能发现自己某些方面的潜能,还能不断发展它们、提升它们,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才能并且充分发挥它们,最终将一个又一个机遇抓住。成败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对能力的认识和运用上。失败者会任由自己受环境和外在条件的摆布,听天由命;成功者却从不气馁,即使环境恶劣,自身条件差,他们也决不放弃,而是想办法克服、用后天的努力弥补。
3.机遇后面的汗水
改革开放初期就大学毕业的黄华,取得了学士学位。以黄华的成绩和条件,完全可以留在上海等条件较好的城市工作,当时我国西部地区条件非常差,许多大学生都不愿意到那里工作,但黄华认为,兰州有一家全国唯一的专业对口的研究院,在那里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虽然条件及其差,他毅然要求分配到化工部兰州化工机械研究院工作,从事的是化工装备技术研究开发。刚到研究院那年,他就有幸与专家合作承担了5项国家“七五”、“八五”计划攻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他先后获得1项国家重大装备科技进步奖、l项省科技进步奖、3项研究院科技进步奖。”
通过十来年的扎实努力,当时已担任研究院下属一家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的黄华可谓事业有成。但他是个不太“安分”的人,他考虑着要到国外去学习先进技术。于是,1992年,在别人不解的目光注视下,他登上了飞往新西兰的飞机,开始在新西兰寻求技术上的更大进步。在新西兰哈密顿市机场出口,提着两只旅行箱,举目无亲的黄华望着眼前完全陌生的人流和车流,不知该抬腿往哪儿走。这时,在飞机上曾受过他照顾,到哈密顿探望儿子的一对老年夫妇邀请他到儿子家暂住。为了生存,第二天,黄华就上街找工作。几天后,他在一家餐馆找到了一份刷盘子的活,才算解决了吃住这些基本生存问题。
3个月后,黄华在一家铝合金公司找到了工作。他从基层工人干起,一段时间后调到公司办公室帮助管理,进行计算机管理软件开发。黄华很快就开发设计出了一套网络管理程序,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由于才华出众,进入公司5个月后,黄华坐上了经理的“宝椅”。
跟铝合金打交道不是黄华出国的初哀,但苦于一直没有新的机会,黄华只好边干边寻找寄回,一干就是5年。1997年,黄华再也等不住了,辞职一心攻读博士学位,寻找机会谋求更大的发展。黄华一边用心攻读,一边撰写学术论文。两年时间,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共发表了10多篇有关新材料开发领域的学术论文。那年,黄华获得博士学位不久,新西兰皇家科学院招纳贤才,黄华凭借着他的能力和那10多篇极有见地的学术论文顺利叩开了科学院的大门,走进了新西兰最具权威的科学殿堂,成为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的科学家。
黄华是幸运的,由一切从零开始到戴上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科学家的桂冠,只经历了7年时间。但与大多数出国谋求发展且获得成功的人一样,幸运的背后,黄华同样经历了无数的艰辛。黄华深有感触地说:“我在国外之所以能够立足,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有这么好的机遇,靠的就是勤奋和努力。”
智慧小语:
各个领域里的众多成功之士,似乎他们都是在不经意间便幸运地抓住和利用了一个又一个机遇,这些机遇又给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带来了某种成功和财富。实际上这些机遇的捕捉及其所带来的成果,都是付出了辛勤劳动和心血的产物,而且大都与他们具有的善于捕捉和利用机遇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主观条件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