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问卷中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调研:
此问题的回答突出的是企业主对人的信任的高度关注。
显然,企业主所担心的事每每见诸报端,经理人失信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正因为如此,张维迎(2001)才大声疾呼:“没有职业道德,就没有职业经理;没有职业经理,就不会有真正的大企业”。“当企业家必须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监督雇员时,他们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于创新活动呢?”
在当前的社会信用状态下,企业主对职业经理人管理运作是如何看待的呢?
很显然,企业主得不到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的支撑。那么什么是“有效的经理人市场”呢?笔者认为,有效的经理人市场就是一个有良好信用制度支撑的特殊的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能查到个人信用记录的市场机构,是一个能对经理人失信行为实行有效惩罚的市场机制,是一个不仅依靠法律,而且通过声誉机制就可以有效地规范的市场。而这种“经理人市场”的建设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其有效运作还取决于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的改善。
有超过50%的企业主认为社会信用状况不好,认为“一般”的比重占32.76%,由此可做一个基本判断:企业的成长得不到社会制度信用的有力支撑。为什么是这样呢?请继续看企业主的看法。
从回答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国家的法律与司法系统的信用不好,就不可能指望全社会的信用好起来。笔者认为,社会信用具有公共品的特征,需要政府在信用制度建设方面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民间的信用受到严重破坏,这是由于传统的伦理信用规则对民众行为的约束效力大大递减。而符合市场经济特性要求的伦理信任,如声誉机制还远未建立,对这一点的深层危机应格外引起重视。因为法律和信誉是维持市场有序运作的两个机制(张维迎,2001),法律条文及其制度再多,总有它鞭长莫及之处,总有正式制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空间。这时,非正式制度的信任常常能填补正式制度的缺欠,从而使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即使是在法律等正式制度运作的情形中,如果没有健全的伦理信任规则的支撑,其运作的成本一定是非常高昂的。
本书研究的主题是华人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私营家族企业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企业资产家族制,企业管理家族化成为绝大多数私营企业的普遍现象。但很长时间,学界忽视了对中国家族企业的研究。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渐渐有少数学者对家族企业进行了一些探讨。
本书对已有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并从中引出自己的研究框架。然后从家族企业的定义分析中引出并探讨家族企业的成长路径。相对已有的分别侧重从文化学、管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家族企业进行研究而言,本书力求系统地对家族企业及其成长从多个维度和层面进行分析,以求完整地把握家族企业这个研究对象。书中分别探讨了家族企业成长与社会金融资本、社会人力资本、社会网络资本、社会文化资本的融合过程、条件与效果。在研究中,笔者把社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看成是家族企业要融合的直接社会资本,而社会网络资本和社会文化资本是家族企业要融合的间接社会资本,并且对家族企业融合直接的社会资本起中介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信任对家族企业成长与社会资本融合的关键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