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非洲成为新的投资热土。在中国,许多敢想敢干的民营企业家先后奔赴非洲,在这块“地球最后的处女地”上掘金。2008年,中非贸易额达1068亿美元,提前实现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的“力争到2010年使中非贸易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民营资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非洲是一块广阔富饶的“用武之地”,急切呼唤“用武英雄”。非洲近年来政治形势日渐稳定,经济建设稳步发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投资政策相对优惠,正成为世界上新的投资热点。中非民间商会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对非洲的直接投资累计已达11.8亿美元,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的中国在非投资企业近700家。有关专家预言,未来5到8年将有可能是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黄金时期”,有条件的企业家们应该做好“攻略准备”。
非洲已不再仅仅是数以百万计的黑白斑马、雄伟壮观的“赤道雪山”、浩瀚的热带树林及随处可见的温泉、草原、冰河和珊瑚礁。世界银行预计,未来5~10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有望保持在3.5%左右。中国的企业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中国企业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走出去”到非洲投资是一个再发展的契机。中国企业经过20多年发展,具备了“走出去”的资金和技术,而非洲的发展现状与20多年前的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经验在非洲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自从2006年中非北京峰会之后,对非洲的认知度提高,很多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非洲,对非洲的投资兴趣增加。很多非洲国家的大使馆反映,自2006年底开始,办理签证的人数明显上升,大部分人去非洲的目的就是商务考察。
到目前为止,中非民间商会带队到非洲考察已经有19次,而每次代表团都不少于20位企业家参加。其他通过网络、电话,或是上门咨询的自行出访团还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在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很多时候会出乎意料地碰到中国商人。
中非贸易的民间合作主要集中在经贸和加工业,包括消费品、建筑材料、机电产品、轻工制造业、食品、医药行业等。结合非洲各国的资源和市场需求,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例如,在水处理技术薄弱的国家发展饮用水工业,在水果丰盛的地方展开水果加工、生产果汁等项目。
非洲多数土地闲置,土地费用极低。气候适宜耕种,但缺乏耕种技术。在距刚果首都金沙萨50公里处租1公顷土地,年租金仅为20美元,购买仅为100美元;当地农民种植1公顷红薯或白薯费用为150美元,利润为100美元,1年可种2~3季。同时还可制成干木薯粉,提炼酒精等深加工,而且当地的病虫害仅为我国的1/10.
非洲许多国家盛产水果,芒果、香蕉、桔子、木瓜等多得烂在地上无人管,而当地超市里从西方国家进口的水果罐头价格却高得连一般外国人都难以接受,若在那里开设一条中小型水果、罐头、果酱加工、生产、包装线,市场前景相当好。非洲的肉类制品价格昂贵,且大部分依靠进口,如刚果(金)猪肉3.8美元每公斤,牛肉每公斤9美元,鸡蛋每个0.3美元,蔬菜每公斤2美元,因此积极开拓牛、羊、猪、鸡等养殖业和水产捕捞加工业,也大有可为。就机械加工业而言,非洲国家机械加工工业的相对滞后和全面老化,普遍存在着对进口工具五金产品的旺盛需求。
通讯业如手机、家电等也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乌干达,移动电话已经覆盖了80多个城市,50%的居民用上了移动电话;摩洛哥95%的居民已经用上了电话。目前,非洲的移动通信用户占非洲总人口的平均比例为3%,这一比例在欧洲则平均为71%。
非洲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陆,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战略原材料仓库”。其他如建筑业、医药业、基础产业,商机同样很多。
民营企业投资非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缺少懂得国际规则和语言沟通的人才。目前在非洲投资的企业基本实现了员工本地化,只有少数高级管理人员是中国人,而双方的交流只能依靠翻译。同时,中方对非洲当地文化、法律的不熟悉,容易造成劳资纠纷。这些民营企业与中国国内金融机构缺少沟通的渠道和信任度,企业在进一步扩张时难以获得融资支持。民营企业在非洲的发展还需要国内的支持。在企业和银行之间建立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机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掘金除了对非洲语言、文化和法律等的熟悉之外,自身还要做到一个商人应有的“诚信”。中国在非洲的投资热中,因为某些投资人的不和谐做法,引起了当地人的“不信任”。
少数中国不法商人在非洲经营时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包括中国的一些药品。同时也出现偷税漏税的情况。现在一提中国人,给人的印象都不是很好。还有就是那些申请得到投资许可证的商人,却经营一些小商品,干着与许可证相违背之事,被当地政府骂为骗子。危及中国商人诚信的另一个现象,就是竞相压价。坦桑尼亚曾有两个城市的供水项目招标,参加投标的8家公司,6家为中国公司,2家为欧洲公司。从最低的工程报价往上排,1~6家均为中国公司。报价最低的中国公司的价格,竟是报价最高的欧洲公司的一半。结果中国公司是中标了,但是利润极低,赚不赚还不一定。
中非民间商会,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商务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光彩事业促进会共同发起成立非营利性商会组织,其宗旨是引导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投资非洲,加强南南合作,承担部分联合国的“千年计划”任务。作为中非商会对在非洲的中国投资商人出现的种种“失信”的现象将会出台一系列的约束机制。要对诚信经营达成共识,要促进共赢的投资局面。
共赢就意味着要转变观念,适应当地文化,即要诚心经营。强调共赢也要团结非洲的企业家,监督反馈,共同成长。商会要引导具有诚信文化的一些企业投资非洲,像宝钢正寻找坦矿,我们就通过非洲的分会积极寻找,扎伊尔的坦矿异常丰富,春兰、海尔的电器、波导的手机等,在非洲存在较大市场的国家,引导这些企业到非洲投资设厂,树立中国诚信品牌。
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非洲还处于试探性阶段。很多在非洲投资的民营企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的发展期。民间投资一般以贸易起家,打开当地市场。在逐渐了解市场发展潜力后,许多企业开始投资实业。在转型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一次做大做强的机会。
金融危机对于中非经贸合作的影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会给双方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合作的基础并没有改变。
金融危机是双方扩大贸易的重要契机。首先,中非经贸关系目前主要着眼于民生,不像高科技或金融等高端产品,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扶贫经验对非洲产生了较大影响。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广受质疑,而中国经验对非洲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这也为发展中非关系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民营企业在投资非洲的过程中应当拓宽思路,开辟新的投资领域。刘洪武指出,除了投资能源矿产,民营企业还可以在非洲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生活方式等方面发力,开发新兴的非洲文化产业,以此带动当地就业、基本商品生产和劳务输出,从而实现企业发展模式从主要依赖资源开发到文化、环境等多元开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