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舉果以騐因也。葢前生滿業已定。故感現報。而現世所作。不能排遣於定業。夫因果之說。孔老亦嘗言之矣。老子云。天道好還。孔子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曾子云。出乎爾反乎爾。孟子云。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皆因果也。而但言一世。不說過去未來。故求其實。或時不騐(如顏子短命之類也)唯佛具宿住智通。及過現未來業報智故。視無量刧本生本事。猶如目擊。故高談因果。以警悟世人。使雖居暗室。尚知畏懼。縱能欺人於現世。將知不免於當來。此其助世教於冥冥之中者。功不淺矣。彼闡提之輩。尚謂吾佛以因果之說誑惑愚俗者。斯亦不仁之甚哉。外學不知下。結會迷執。
復有前生少時修善。老而造惡。或少惡老善。故今世少小富貴而樂。老大貧賤而苦。或少貧苦。老富貴等。故外學。唯執否泰由於時運(會彼所說皆由天命)。
前會道宗自然。此會儒宗天命也。世俗謂達與不達是命。遇與不遇是時。如術數推占。豫知休咎。云某年當有灾。某年當有喜。故曰陰陽注定。禍福莫逃。而不知是宿業所致。如前所說時定報不定等四句所明。燦如列眉。或能追悔曩愆。尚可迴轉。故世有積功累德。能延年却禍者。此由不定業。可轉重令輕。轉輕令不受也。孰謂否泰由天命。而不可損益乎。故外學下。結會異執。
然所稟之氣。展轉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所起之心。展轉窮源。即真一之靈心也。
此舉內以收外也。先推氣本。次推心本。氣即四大諸根。心即四蘊諸識。推氣本者。謂此血氣之身。本乎父母陰陽之氣所成。父復從祖。祖從會祖。迤邐推至最初天地未分。則自混元一氣也。此順世俗。且作是說。以收前稟氣之義。下當會之。令同內教。推心本者。外教所無也。周易但云。遊魂為變。而不備明游魂之相。復何為本。今展轉窮源。謂此心本從前世善惡業招。業又從惑。惑從執起。執由三細。三細由不覺。不覺由迷真。所迷之真。即靈心也。非佛教了義。安能臻此。
究實言之。心外的無別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
此又會氣歸心也。前約身心別分。似各有本。此以身心相望。則身又從心所變。心外無法。則知元氣亦自心生。然外教乍聞此說。定生驚駭。然此尚約妄識。猶能如是。況真心乎。大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屬前轉識所現之境。是阿賴耶相分所攝。從初一念業相。分為心境之二。
所現之境。即九相中第三相也。由根本無明薰真如。真妄和合。成俱合動相。即賴耶證自證分。從此漸成枝末無明。最初心動。名為業相。即自證分。依此業相轉成能見。故名轉相。即是見分。依能見心。境界妄現。名為現識。即屬相分。前云元氣。即此相分現相攝也。
心既從細至麤。展轉妄計。乃至造業。境亦從微至著。展轉變起。乃至天地(即彼始自太易。五重運轉。乃至太極。太極生兩儀。彼說自然大道。如此說真性。其實但是一念能變見分。彼云元氣。如此一念初動。其實但是境界之相)。
此辨心境始末也。上文從末逆推至本。此文從本順推至末。以結成身相也。賴耶見分。從細至麤。賴耶相分。從微至著(注約耶約能變見分。收外宗自然。約賴耶所變相分收外宗元氣。葢由前會通外教。似同而實異。恐成相濫。故須揀別)。
業既成熟。即從父母稟受二氣。與業識和合。成就人身。
此言合內外以成身也。以業為內。業屬心故。以氣為外。氣成身故。識如弄獅子人。父母二氣。如獅子皮。氣興業識和合。如人在皮中。成就人身。如獅子跳躍。似有作用。故人出則獅子不能運動。識去則形骸之身死矣。又攝論云。譬如幻化人。復作幻化人。如初幻化人。是則名為業。幻化人所作。是名為業果。此論六句初二句舉喻。後四句法合。且喻意者。如昔壺公之謂。壺公善幻術。於廛肆間臥。有一婦人。自壺中出。婦又懸壺。行立良久。見壺公困臥不覺。於自壺中化出肴酒。及一男子。與共歡飲。少時壺公將覺。婦以肴酒及幻男子內自壺中。既而婦人亦入壺公之壺中。所謂幻化人復作幻化人也。法合中。初幻化人。如彼婦人。喻能感業。幻人所作。如彼男子。喻業所成身。應以壺公喻賴耶也。故知此身。外暨天地萬物。皆幻中幻也。故屏山云。儒者道家。夢中說夢。未知是夢。斯之謂也。業所成識。名業識也。
據此。則心識所變之境。乃成二分。一分與心識和合。成人。一分不與心識和合。即是天地山河國邑。
此重辨心境也。前文從初唯一真靈性下。次第派本成末。至前十月滿足生來名為人。則內教原人之義備矣。又以宿業差別。會儒道所說自然天命。至於業熟稟氣。成就人身。已盡內外之說。無所遺矣。今此一段。則就內教心能變境。(前云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境有內外。故成情器之異。然後知會萬化而唯心者。唯佛教有之矣。外學不知。妄謂以小緣大者。自其坐井而謂天小耳。烏足與語道哉。言所變之境成二分者。謂諸識生時。雖有多緣。要略唯二。一者。根身。識所依故。二者器界。識所緣故。所依之中。有總有別。總謂一身。別即五根。謂眼耳鼻舌身。諸識依此。方能發故。能依所依不相捨離。故云與識和合成人。所緣之中。總名曰境。別則有六。謂色聲香味觸法。論中為對外教執天地生萬物。故特言之。而前六境。並在天地之中。故舉天地以總收之。然天地等。皆色法攝。廣如百法等說。
三才中。唯人靈者。由與心神合也。
外教云。天生萬物。唯人最靈。彼宗則以人及萬物。皆稟天地之氣。故曰天生萬物。而於所稟之中。得天地之正氣者為人。故以人為最靈。今內教說。則不如是。謂此血肉之身。由與心神合故。葢由心識。宿世熏習所成。故能思慮等。雖禽畜等。亦有心神。而無明深厚。諸識昧劣。故異於人。非于氣也。所稟之氣。但成血肉之身。此血肉身。但心神之屋宅耳。如傀儡之屈伸語笑。豈木偶之能然哉。
佛說內四大與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
此引教證成心識所變二分之義也。有執受者為內。無執受者為外。世俗執稟氣者。見人死氣消。便謂氣散為死。殊不知四大之中。風火二大。性輕舉故。死則先散。地水後之。正意以賴耶去體。非于氣也。
哀哉寡學。異執紛然。寄語道流。欲成佛者。必須洞明麤細本末。方能棄末歸本。返照心源。
由前寡聞。異執。不達身本。故深勸學道之流。原求成佛。不達其本。徒事勤勞。麤細即九相等惑。本末即真妄等法。但不隨妄念。即是棄末。了性圓明。即是歸本。譬如有人。迷失家鄉。淹留外郡。忽逢親友示以家山。便當捨他國之艱辛。返故鄉而快樂矣。返照心源者。謂以了因之始覺。還照正因之本覺。知真本有。達妄元空。大經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是知若不先了本心。設使多劫勤修。非真修故。如磨塼作鏡之說也。
麤盡細除。靈性顯現。無法不達。名法報身。自然應現無窮。名化身佛。
此舉果以顯益也。麤盡細除。即如磨境。靈性顯現。如彼鏡明。無法不達。類觸處以光輝。應現無窮。若隨形而示影。言名法報身。及化身佛者。然三身之義。諸教皆談。今就大乘。略明梗槩。一依法相宗。一法身者。以出纏真如為體。但是凝然不變之性。在纏名如來藏。出纏與無為功德為所依故。名曰法身。二報身者。酧因名報。謂諸菩薩藏識。具有四智菩提種子。在因中時。障覆不現。由聖道力。斷彼二障。令從種起。直至等覺位後。解脫道中。轉賴耶識成圓鏡智。於色究竟天坐花王座。十方諸佛流光灌頂。根塵相好。徹周法界。受用法樂。不對機宜。名自報身。即以真無漏五蘊為體。復由依定起用。應十地機。令他受法樂。名他報身。二報開合。隨時說異。三化身者。變現為義。依前報身後得智中。起大悲心。依大悲心。現三類化身。一者千丈大化身。應地前類。說大乘法。二丈六小化身。應二乘機。及諸凡夫。說三乘法。三隨類化身。謂猿中現猿。鹿中現鹿等。此他報身。及三類化。皆以化無漏五蘊為體。二依法性中所說三身。依體相用三大而立。起信云。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釋曰。性體當相。即法身也。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釋曰。依不空藏。性德本具。修行出障。與此相應。名真報也。三者用大。能生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釋曰。謂佛隨染業。幻自然大用。應地前類。及諸凡夫。令始成世善。名化身。(名世間善)若他報身。隨登地機。說大乘法。令終成出世善也。(地上證真。名出世善)今論言法報身者。謂以性德合於性體。理智不二。法報一源也。故金光明經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斯亦二身義也。若華嚴宗說。遮那佛具兩種十身。一約融三世開為十身。一眾生身。二國土身。三業報身。四聲聞身。五緣覺身。六菩薩身。七如來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虗空身。二就佛身上自具十身。一菩提身。二願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莊嚴身。六威勢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此二種十身。若與三身相攝者。如前十身中法身。虗空身。即三身中法身。如來身。智身。即報身。攝餘六通法化。謂法身體故。應物示現國土等故。二約內。十身中者。法身全同。菩提願。化。力持。意生。五身。即同化身。相好威勢福德三身。通報化。智通三身。局唯法報。今論所明。通法性宗。及圓教也。以本統末。亦攝諸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