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龄的婴儿更加活跃了,非常爱动,头部立得越来越稳了,眼睛、耳朵的功能与手脚运动的协调也更好一些了。眼睛总是随着头的转动看感兴趣的东西,趴着的婴儿开始能用手和腿将身体支撑起来。
这个时期婴儿在睡眠时间上有很大的变化。大多上下午各睡2小时,晚上8点左右开始睡,夜里只起夜一两次。少数入睡困难的婴儿会到了晚上10点也不睡。
这个时期婴儿吐奶的次数会明显减少,但可能会因为唾液分泌增多开始流口水,一般1周岁以后就会停止。
这个月的宝宝,显得很懂事了,而且很喜欢玩,喜欢让人抱,会把头转来转去地找人,如没人在身边会不高兴,会又哭又闹。宝宝的心理与生理发育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逗他时,不仅有笑容,而且能发出很大笑声,对自己的声音感兴趣,可发出一些单音节,而且不停地重复。
平时要多用实物和玩具来帮助宝宝学习知识,让宝宝在玩中学、做中学。此外,手势语言对运动型宝宝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因此爸妈应多使用手势语言。平时多给宝宝朗读儿歌或简单的故事,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宝宝的学习热情。
宝宝现在长得很快,身体也胖了许多,体重大约是出生时的两倍。男宝宝的平均体重为6.74千克,女宝宝的平均体重为6.22千克。
如果男宝宝的体重在5.20千克以下,女宝宝的体重在4.82千克以下时,爸爸妈妈就应该引起注意了,检查一下宝宝是否缺乏营养。宝宝现在的身体也长高了许多,男宝宝的身高平均为62.4厘米,女宝宝的身高平均为61.1厘米。
宝宝“颠倒黑白”的生活规律曾让爸爸妈妈倍感烦恼,但是3个月以后宝宝日常生活一般都会形成一定的规律。现在每天从早6点到晚10点,一共可以喂5次奶,约隔4个小时喂一次,夜里有的宝宝已不用喂了,而吃母乳的宝宝夜里还需要喂奶的则比较常见。白天宝宝一般还得上下午各睡1~2个小时。
喂养需求及方法
什么是辅食
在宝宝的生长过程中,当母乳或配方奶等乳制品所含的营养素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在宝宝4~6个月时,爸爸妈妈要为他添加乳制品以外的其他食物,这些逐渐添加的食物就称为辅食。
添加辅食的原因
母乳的构成成分中有90%是水分,其余是蛋白质、乳糖、脂肪和维生素等。在宝宝出生后的4~5个月内,这些营养成分是足够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若还只食用母乳和奶粉,就会出现体内铁、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等缺乏的状况。宝宝的身体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素来促进生长,维持健康。比如,对宝宝来说,缺乏铁会导致气色不佳、身体瘦弱、成长缓慢等。
不同阶段添加辅食的原则
添加的辅食必须与宝宝的月龄相适应。过早添加辅食宝宝会因消化功能尚不够成熟而导致消化功能发生紊乱;过晚添加辅食会造成宝宝营养不良,宝宝甚至会因此拒吃非乳类的流质食物。
1.由一种到多种:随着宝宝的营养需求和消化能力的增强,应逐渐增加换乳食物的种类。开始只能给宝宝吃1种与月龄相宜的辅食,尝试3~4天或1周后,如果宝宝的消化情况良好,排便正常,可再尝试另一种,要避免在短时间内增加几种辅食。宝宝如果对某一种食物过敏,在尝试的几天里就能观察出来。
2.从少量到多量:每次给宝宝添加新的食物时,一天只能喂一次,而且量不要大,以后逐渐增加。
3.从细小到粗大:换乳初期食物颗粒要细小,口感要嫩滑,以锻炼宝宝的吞咽功能,为以后过渡到固体食物打下基础。在宝宝快要长牙或正在长牙时,妈妈可把食物的颗粒逐渐做得粗大,这样有利于促进宝宝牙齿的生长,并锻炼他们的咀嚼能力。
4.从稀到稠:宝宝在开始添加辅食时都还没有长出牙齿,因此只能给宝宝喂流质食物,逐渐再添加半固体食物,最后发展到固体食物。
5.吃流质或泥状食物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能长时间给宝宝吃流质或泥状的食品,这样会使宝宝错过发展咀嚼能力的关键期,可能导致宝宝在咀嚼食物方面产生障碍。
6.不可快速让辅食代替乳类:6个月以内的宝宝,主要食物应该以母乳或配方奶粉为主,其他辅食只能作为一种补充食物,不可过量添加。
7.发现宝宝不适时要立刻停止添加新食物:宝宝吃了新添加的换乳食物后,要密切观察宝宝的消化情况,如出现腹泻,或便里有较多黏液,要立即暂停添加该食物,宝宝恢复正常后再重新少量添加。
8.添加的辅食要新鲜且口味好:给宝宝制作食物时,不要注重营养而忽视了口味,这样不仅会影响宝宝的味觉发育,为宝宝日后挑食埋下隐患,还可能使宝宝对换乳食物产生厌恶,影响营养的摄取。
9.培养宝宝进食的愉快心情:给宝宝喂辅食时,首先要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进食环境,最好选在宝宝心情愉快和清醒的时候喂食。宝宝表示不愿吃时,千万不可强迫宝宝进食。
日常护理
不要给宝宝戴手套
给宝宝戴手套,这样做是弊多利少。手的乱抓、不协调活动等是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过程。宝宝通过吃手,进而学会抓握玩具、吃玩具,这种探索是心理、行为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满足行为,为日后手眼协调打下了基础。可是,如果给宝宝戴上了手套,可能会妨碍口腔认知和手的动作能力的发展。
宝宝生来就有握持的本领,可以经常让宝宝学习握物或握手指,以促使宝宝从被动握物发展到主动抓握,从而促进宝宝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这对大脑智慧潜能的开发大有好处。作为爸爸妈妈应每天清洗宝宝的小手,替宝宝勤剪指甲,鼓励宝宝尽情玩耍双手。宝宝懂得了手抓脸不舒服——痛,才懂得“这是我的脸”“还是不抓好”,于是,改为用手背蹭脸,渐渐才学会拿玩具玩。
有的爸爸妈妈听说戴手套不好,就盲目摘掉,采取更加严密的监护,时刻监视着宝宝的双手,一看宝宝手动,立即抓住宝宝的双手,不许宝宝动。这种行为不利于宝宝的手眼协调及智力的发展。
宝宝与父母同床利弊分析
宝宝睡着以后总是动来动去,睡姿不固定,如果在冬天,就很难做到保暖。如爸爸妈妈陪着睡,宝宝就能安静下来,不再翻来翻去。只要宝宝与妈妈一起睡能安稳地睡着,那么陪着睡也不能被完全否决。
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陪宝宝睡觉没有坏处了。从保健卫生角度,妈妈呼出的气容易吹在宝宝脸上,所以,如果妈妈感冒,宝宝也会被传染感冒。从心理角度,宝宝的依赖性会变得更强,而且,宝宝睡在身边,妈妈就很难睡得安稳。妈妈可以开始陪宝宝一起睡,等宝宝睡熟后就放到小床上去。母子分开,既睡得安稳,又容易使宝宝养成独立。
疾病处理
百日咳
人体吸入了感染此病的人咳嗽、打喷嚏的飞沫可能会被传染。此时的宝宝由于免疫力差,因此很容易被传染。最初咳嗽症状表现持续1~2周,逐渐发展成咳嗽伴有呼呼的喘息声且呈阵发性。这样咳嗽持续4~6周后,如果咳嗽停止,宝宝的精神相对比较好,则无需担心。
此病潜伏期为6~20日,开始时宝宝出现流鼻涕、咳嗽等症状表现,几乎没有发热现象。咳嗽逐渐严重,特别是夜里咳嗽比较剧烈,偶尔会因咳嗽严重导致呕吐。这样的症状表现持续1~2周后,咳嗽开始变得短促并且阵发,之后有呼呼的喘息声,这些为百日咳特有的症状表现,每次发作时间为2~3分钟,一日发作数次,影响睡眠造成体力不佳。月龄低的宝宝在剧烈咳嗽时容易引起呼吸不畅、供氧不足、嘴唇发紫而造成发绀现象。个别还有肺炎、脑炎、中耳炎等并发症发生。多数情况下症状表现持续1个半月到2个月左右,有的宝宝会咳嗽持续上百天。
手足口病
此病是感染了病毒所致,为夏季常见病。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的飞沫或者接触到其粪便传播。潜伏期为1~5日,之后手掌、脚掌、舌、牙龈、口腔内等出现细小水疱,有时伴有发热现象。病毒种类不同,会有手、足、口未见发疹现象,但是口腔内有溃疡,或者仅手掌、脚掌处有发疹现象。
大部分的感染者都没有严重的症状表现,会自动痊愈,没有针对手足口病的特效药,如果有发热现象,可以根据症状表现用药。口腔内溃疡化脓而影响食欲,应尽量避免吃热、酸、咸等刺激性食物,而应吃易咀嚼、易消化的食物。疼痛时不要强行进食,但要注意水分的补充。极少情况下会有脑膜炎等并发症,一旦有高热、头痛、呕吐等严重症状表现时应尽早就医。
早期教育
宝宝拉坐练习
当宝宝在仰卧位时,妈妈可握住他的手,将他缓慢拉起,注意要让宝宝自己用力,妈妈仅用很小的力气,然后逐渐减力,或只握住妈妈的手指拉起来。
通过这个训练,宝宝的头能抬起,躯干上部能挺直,还能使颈和背部肌肉得到锻炼。
训练抱奶瓶
妈妈在给宝宝喂奶时,会看到宝宝经常会把双手放在乳房或奶瓶上,好像扶着似的。这是宝宝接近和接触物体动作的初始发展,妈妈可以通过训练宝宝去触摸乳房或奶瓶培养这个动作。
注视小物
妈妈可以选择在白色的餐巾或毛巾中央,放一粒红色的糖豆,并逗引宝宝注意看这粒糖豆,观察宝宝能否看到。开始时,宝宝扒弄糖豆动作不准确,可能先用手拍打,后来用五个手指把糖豆扒到掌心,但常常抓不准容易掉下来。只要能扒弄糖豆就说明宝宝手眼协调能力良好。
换尿布,摸球球
给宝宝换尿布的时候,是锻炼运动技能的好机会。妈妈可以在天花板上吊一个宝宝够不到的气球。在换尿布时,让球慢慢晃动,宝宝很快就会被球吸引,然后会伸手去够球。换完尿布后,把宝宝抱起来,让他摸摸球。
此游戏可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帮助妈妈更顺利地完成帮宝宝换尿布的过程,还能锻炼宝宝手臂的肌肉力量。
玩具说话了
将准备好的玩具摆放在宝宝床边,以便宝宝可以抓到它们,或在宝宝的面前一边晃动玩具一边说,“嗨,宝宝,你好吗?”在晃动玩具说话时,爸爸妈妈可以根据不同的玩具变换说话的语调,让宝宝倾听不同的声音。
爸爸妈妈还可以拿起玩具小动物,并通过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让宝宝对这些小动物产生最初的印象,通过不同声音的语调变换,让宝宝对游戏和玩具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晚安,我的宝宝
爸爸妈妈对宝宝说得越多,宝宝就会越早步入咿呀学语阶段。充满爱意的语言可使宝宝更加容易进入甜蜜的梦乡。妈妈可以一边抚摸宝宝的头,一边说一些轻柔的语言。让宝宝在拥抱和温柔的话语间感受到被爱的幸福,安静地进入睡眠。
每天晚上睡觉前和宝宝进行这种爱的交流,既可以促进宝宝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又为宝宝学会说话做了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