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生于巩(今河南省巩县)。天宝五年(746),杜甫西入长安,两次应试,均未中第,困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起,杜甫举家北逃,避难都州羌村。后寄寓四川成都西郊草堂。在此期间,曾一度任剑南节度使严武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也曾在绵州、梓州、射洪、汉州等地,过了两年多流亡生活。大历三年(768)初,杜甫携家出三峡,在湘、鄂一带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最后死在自长沙去岳阳途中的船上。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社会从繁荣趋向衰落的时期,备尝生活和战乱之苦,对社会现实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故能写出不少很有价值的诗篇。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甚大,后人尊其为“诗圣”。其绝句作品,多为入蜀后所作,清新自然,晓畅凝炼。有《杜少陵集》。
这是诗人早年漫游时期的作品,诗歌显示了杜甫开阔的胸襟和青年时期蓬勃的朝气。岱宗横跨齐鲁,郁郁苍苍,诗人初登泰山,赞叹之情由衷流露,以自问自答的方式道出了自己的惊叹与仰慕之情。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的风貌,高大巍峨,山阳、山阴昏晓分明,一个“割”字使场景显得生动,山中云气蒸腾,涤荡了诗人的心胸;诗人极目远方,眺望着黄昏的归鸟。这一切并不能令诗人满足,如果要将“众山”尽收眼底,就必须“凌绝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壮志凌云的青年诗人的胸怀,揭示了一种普遍的生活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