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又是为了什么?这可能是个永恒的命题,我们今天请到现场的两位嘉宾将和我们一起聊聊这个命题。这位是职业批评家衣衣小姐。
衣衣:大家好。
我:这一位是摇滚乐手刺刀先生。
刺刀:大家好。
我:摇滚乐手是干什么的这个大家都知道,职业批评家是什么呢?衣衣能不能给大家解释一下。
衣衣:就是专门挑毛病呗。
我:听着跟质量检查员是一个工种,请问你都给什么挑毛病呢?
衣衣:看什么不顺眼就给什么挑毛病。
我:……咱们还是言归正传吧,两位对我们今天的话题有什么看法,哪位先来说一下。
衣衣: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活着就是活着呗,刺刀你先说吧。
刺刀:我记的天堂乐队有一首老歌名字就叫《活着》,里面有一句歌词是:活着不过是因为习惯了存在。
衣衣:就是混吃等死呗。
我:怎么能是混吃等死呢?活着就是要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
衣衣:那什么是有意义的事?
我和衣衣同声: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
衣衣:你以为你是许三多?
刺刀:这个命题太大,恐怕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答案,就以歌曲为例,光我知道的以《活着》为歌名的就得有十来首,这每首歌可能就要表达一个想法。
我:歌可能大家都听过,不过二位读过以《活着》为题的诗吗?
刺刀:没有。
衣衣:我也没有。
我:我给你们念一首:你可以把我杀死/我可以把我杀死/疾病可以把我杀死/世界可以把我杀死/呵,我多么脆弱/为此我痛哭过/为此我痛苦过/为此我挣扎过/为此我彷徨过/呵,为什么我还活着/我只想让记忆更难忘一些/我只想在世界里留下尸体/我只想我的血更鲜浓一些/我只想我在这个世界里留下痕迹。
刺刀:完了?
我:这首完了。
衣衣:还有别的?
我:还有一首是这么写的:活着/为了活着/我喝水/为了活着/我吃肉/为了活着/我思考/为了活着/我还吃药/为了活着/不为别的/只感觉明天比今天更新鲜/至于活着是为什么/答案是不会比感觉更重要/朋友们,这就是活着!
衣衣:还有没有?
我:我就知道这两首。
刺刀:谁写的?
我:都是名人,不过就甭提作者了,咱们只说作品不说作者,看你们这表情我估计也说不出什么好话来。
刺刀: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衣衣:我也是,你应该知道我最讨厌这种无病呻吟、不知所云好像很有哲理其实一句人话都没有的所谓作品,咱们今天不是要说刚才看的那部电影吗?还是别扯那些乱七八糟的了。
我:我这不是凑点时间吗?
衣衣:长话长说,短话短说,最讨厌没话找话,你以为别人都是傻子?
我:得得得,说电影,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剧情。电影《活着》是拍摄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根据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既然改编嘛,情节上就有出入,现在我给大家介绍的是电影情节:故事开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男主人公名叫福贵,是个富家少爷,因为赌博败了家,幸好他的妻子家珍是个中国好女人,不离不弃的跟着他。为了谋生他和一个名**生的朋友搭了个班子唱皮影戏,没想到演出时被***抓了壮丁,幸好大难不死,被解放军俘虏之后放回了老家。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也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不过一家人总算是又团圆到了一起。意想不到的是,因为福贵早年把家产输光了,所以成份定成了“城镇贫民”,而设局赢了他家产的龙二却被定成了“地主”,之后又因为“破坏革命”被枪决。冥冥之中躲过一劫的福贵没能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不久后他的独子有庆在一次意外中丧生,而造成意外的肇事司机竟然是和他一起被抓丁又一起从死人堆里逃出来现在却成了区长的春生。生活还得继续,幸好哑巴女儿凤霞一天天的长大了,在好心的老镇长撮合下,嫁给了县里的工人二喜。二喜是个跛子,但是对凤霞很好,对福贵夫妻也孝顺,而且婚后不久就有了喜讯:凤霞怀孕了。可是厄运并没有放过这一家人,凤霞产后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生活还要继续……
衣衣:让人听着就觉得难过,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把这部电影称为黑色幽默之作。
我:二位看过原著吗?
刺刀、衣衣:没有。
我:我多年以前看过,现在印象也不是特别深了,细节未必还能记的起来,但是大的情节改动还是知道的。这样,还是先请两位发表感想,刺刀先来?
刺刀:怎么说呢?通俗点说吧,这是一部让人揪心的片子,比如说小儿子有庆连续多天没有睡好,偏偏这时候又赶上学校组织活动迎接新区长的检查,家珍心疼儿子不想让有庆去参加,而福贵担心因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坚持让有庆去学校,看到这时,我就觉得准得出事,果不其然,真就出事了。
我:对,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我也有这种预感,而且当时我还联想到我们的生活中似乎也经常有这种事,有个什么事可做可不做,结果也不怎么就去做了,结果就因此倒了霉,当然不至于是生死这样的大事。
刺刀:我明白,比如说吧前几天早上有个朋友喊我去晨练,本来也没这习惯,当时也并不想去,结果却不过情面,还是去了,打了没几下网毛球,就把腰扭了,到现在还疼呢。
我:对,就是这个意思。
衣衣:这一点就是一部艺术作品的成功之处,让人有代入感,虽然影片中用“死亡”来夸大了这种偶然性,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小状况大概每个人都会遇到过。
我:还有一点,就是刚才刺刀提到的这个情节,福贵送儿子去学校的时候是白天,然后镜头一转,到了晚上福贵依然在工地上唱皮影戏,我当时心里就一松,心说大概是我想多了,有庆没出事。紧跟着有个小孩跑到皮影戏班,虽然听不到他福贵在说什么,但是心马上就又提起来了。
衣衣:这同样也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张驰有度,它不会让你一直沉浸在那种悲伤的负面情绪中,会适时的让你的情绪缓解一下。
我:确实如此,在电影中有庆因为太过疲劳睡在一堵砖墙后面,而已经是区长的春生开车不小心碰倒了墙而砸死了他,而在原著里不是这样的,在原著中,春生是县长,他的妻子因病住院,有庆是在献血时被抽血过量而死的。虽然结果都是死,但是电影里的这种死法“意外”的因素更多一点,而原著中的那种死法“人为”的因素更多一点。
刺刀:那样的死显的更悲惨。
衣衣:不仅仅是悲惨,而且这种“意外”的死亡更能突出“活着”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我:是的,一个人被别人陷害、压迫虽然更悲惨,但是这种非人为的“命运的播弄”才更有普遍性。
衣衣:这种张驰有度不仅体现在这个情节里,可以说贯穿整部影片始终:福贵先是因为赌博败光了家产,可如果没有这次败家,后来被枪毙的可能就不是龙二而是他。
刺刀:虽然被***抓了壮丁,但是也因些而成为了解放军的俘虏,并且返乡时因为解放军开的证明他成了“干过革命”的人,如果没有这段经历,以他的出身在****中恐怕也难以独善其身。
我:还有,女儿凤霞虽然因病变成了哑巴,但是却嫁了个好丈夫,二喜虽然是个跛子,但是对凤霞和福贵老两口都不错,而且还是个在社会上比较有办法的人,可以说终身有靠。
衣衣:但是你反过来说呢?虽然福贵被龙二设局输光了家产,躲过了被枪决的命运,但是他的儿子随后却死于意外;凤霞虽然嫁了个好男人,可是没过上几天安生日子又早早地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世上还有什么更大的不幸吗?
刺刀:我觉得影片并没有着力刻画这种不幸,它给我的感觉是一种“生活的无奈”而不是“生活的不幸”,当然这个事情本身是不幸的,但它并不是在突出这一点,我说清楚了吗?
我:你没说清楚,幸好我听清楚了。你的意思是说影片虽然是在讲述一系列不幸的故事,但它的目的并不是通过这些不幸来控诉世间的不公,而恰恰是在讲一个人经过那么多打击之后还是“应该坚强地面对生活”这种积极的东西。
刺刀:是的。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出现的人物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其中最坏的也就是开头那个皮影戏班主龙二,他设局赢光了福贵的家产,可是公平的说,在这件事中福贵本人应负的责任并不比龙二少,而且后来龙二还把皮影送给了福贵,让他赖以生存。之后他遇到的***老兵老全、牛镇长包括导致他儿子有庆死亡的春生等等,没有人刻意的去害过他。
衣衣:这正是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没有用哗众取宠的方式去赚取观众廉价的眼泪,而是平平淡淡地讲述了一个人的大半生经历,虽然有死亡,但是不刻意的强调血腥。
我:在原著中,后来家珍、二喜和外孙苦根——电影中的馒头——都相继过世,家珍是死于疾病,二喜是死于事故,而苦根是因为家里太穷吃不饱饭,后来有一次吃豆子活活撑死的,最后只有一头老的都耕不了地的牛陪着孤苦伶仃的福贵。而电影选择了在凤霞去世后就戛然而止,福贵还活着,家珍还活着,二喜还活着,孩子也在慢慢地长大。
刺刀:二喜也没有因为妻子的离世而疏远了妻子的娘家,他们依然是一家人,依然在互相支撑着把日子过下去,这种温情在今天看来更显得弥足珍贵。
我:我一直觉得以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但是这部《活着》真是难得的佳作。当然也删减了一部分内容,改动了一些情节,比如说福贵在原著中不但赌而且嫖,电影中取消了“嫖”这个部分,还有刚才我们提到的有庆之死的原因做了改动,后来家珍、二喜、苦根的死都完全删掉了,但是总的来说,不但没有影响原著的主题思想反而凸显了“活着”本身的价值。
衣衣:删减了阴暗面,突出了温情。
我:可以说这部影片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特别纯粹的“活着”,没有更多的大道理,也没有什么崇高的大境界,活着就是活着。
刺刀:张艺谋的片子我看的不多,我感觉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这是最好的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都没有这部好,后期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什么的就更不值一提了。
我:《红高梁》呢?
刺刀:我没看过。
我:没看过?那是张导的代表作啊。
刺刀:他的代表作我为什么就一定要看过?
我:……其实我也没看过。对这部电影的演员有什么评价?
衣衣:福贵这个角色和葛优那些成名作中的角色有很大不同,但是他演的很到位。巩俐、郭涛、姜武等等,所有的演员都演的很自然。其实可以说这部电影所有的主创人员,包括导演、编剧、演员都不错,如果让我形容的话就是没有什么斧凿的痕迹,两个小时的电影很自然的从头看到尾。
我:《红高梁》你看过吗?
衣衣:你还有别的问题吗?
我:有。下面请每人说一个在这部影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情节。
刺刀:我觉得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片尾福贵、家珍、二喜、馒头一家四口张罗吃饭的这个情节。可以说片尾这组镜头给整部影片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影片结束后我脑海里甚至还在延续这个画面,而且隐约感觉到他们的生活最终会越来越好。
我:衣衣呢?
衣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给凤霞上坟的情节,尤其是和前面给有庆上坟时形成的那种对比。有庆死的时候,福贵夫妻人在中年,在有庆坟前家珍哭着嘶喊:“我应该拦住你爹,不让你去上学”,而福贵默默无语中包含着多大的悔恨相信每个观众都能感觉的出来,到了给凤霞上坟的时候,福贵两口子已经老了,他甚至可以带着笑说“要不是我当初给王大夫买了那么多馒头,他一定能救活你”。是他不再悲伤了吗?肯定不是。也许是他悲伤的已经麻木?也许是他领悟了要用微笑面对生活?究竟是为什么我不知道,但是看到他的笑容我反而更心酸。
我:触动你们两个都是影片末尾的情节,而最触动我的是影片开始他从祖宅搬出来在街上摆摊卖东西那几个镜头,一个刚才连走路都得让人背着的阔少爷,现在蹲在街头摆小摊,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诠释“活着”这两个字了。
衣衣:子曰:哀而不伤,此片不中亦不远矣。
我: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其实,“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信仰,认真的活好每一天就是生命的终极意义。好的,谢谢大家关注我们的讨论,也谢谢衣衣和刺刀,我们今天的话题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