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状况
(一)公关实务的发展状况
早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公共关系就在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兴起。香港、台湾的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设立公共关系部,聘用受过专门训练的公共关系人员从事公共关系活动。我国内地是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期开始接受公共关系的。1984年5月广州大酒店首先建立公共关系部,深圳和广州的一些中外合资企业,特别是宾馆、饭店和旅游业等服务性企业,相继设立了公共关系部,并根据企业的需要开展公关业务活动。随后,公关活动由深圳、广州等开放的前沿地区,延伸到北京、上海等改革的中心城市,由中外合资的宾馆、饭店等服务性企业延伸至国有大中型企业。80年代中期以后,公关实务活动在我国更为广泛地开展起来。公关活动从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扩展到内地的许多中小城市,从服务业扩展到各种不同形式的营利性组织,从营利性组织扩展到社会团体、科研院校、党政机关等非营利性组织。1987年5月,全国性的公共关系团体—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这既是公关实务在全国许多地区、许多行业相继开展的必然结果,更是促使公关实务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广泛开展的重要契机。90年代以来,公关活动稳步向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的方向深入发展,公共关系在组织内部的战略地位也不断提高。
(二)公关理论、公关教育和公关团体的发展状况
我国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80年代的传播普及阶段。这一阶段的公关理论工作者通过编译、撰写反映公共关系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的书籍、文章,使人们开始逐步地了解了公共关系,接受了公共关系,并运用公共关系,为公关事业在我国的广泛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是90年代后的深入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广泛开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关专题研究,另一方面也开始了公关学科体系的系统性研究,各种研究公关理论书籍陆续出版,公共关系报刊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1985年1月,深圳市总工会举办了国内第一个公共关系培训班;同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讲座;同年9月,深圳大学率先设立了大众传播专业,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1986年,中山大学哲学系成立公共关系教研室,承担了全校公共关系选修课的教学。此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公共关系必修或选修课。1987年,国家教委把公共关系课列入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全国各类学校纷纷开设公共关系课程,有的学校设立了公共关系大专专业、公共关系本科专业。有的省已经创办或正在筹办公共关系学院。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外,全国、省、市、地的公关协会组织举办了不同层次的公关培训班,并独立开办或与各类高校联合开办了公关函授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公关教育,使我国系统接受过公关教育的专业人才日益增多。
1986年1月,中山大学公关研究会、广州青年经济研究会和广州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了我国大陆第一个公共关系社团——广东地区公关俱乐部。同年11月,上海市公关协会成立。1987年6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此后,各省及各大中城市纷纷成立了公关协会,甚至有些县也成立了公关协会。1991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公共关系协会的成立,对我国公关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迅速发展原因
尽管现代公共关系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公共关系在我国蓬勃发展却是必然的时代趋势,其必然性是由两方面因素有机统一而形成的。一是必要性因素,即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二是可能性因素,即我国公关发展的现实条件。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促进了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开辟了我国公共关系更广阔的活动领域,而且也对公共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成为公共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组织的社会联系、社会交往日益扩展和增强,公共关系的管理职能日益重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商品质量竞争、价格竞争逐渐扩展到服务竞争、信誉竞争、形象竞争,使组织的信誉和形象成为日益成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组织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组织面对的各种利益关系错纵复杂,要求组织运用公共关系手段充分发挥调节、协调、沟通功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公共关系充分发挥提供咨询、参与决策的功能,要求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和公关机构的层次不断提高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公共关系在深度和广度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全方位的交流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更是我们国家缩短以至最终消除同发达国家差距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和交流既是现代公关在我国发展的条件,也是现代公关在我国发展的需要。
首先,对外合作与交往需要开展国际公共关系。收集国际市场最新发展动向的信息需要借助公共关系;消除对外交往、合作中产生的矛盾需要公共关系;促进谅解、增进友谊,需要借助公共关系;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需要公共关系。
其次,我国与国际公关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也推动了我国公共关系的发展。自80年代末,中国公共关系组织加强了与国际公共关系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多次参加国际公关协会组织的专业讨论会,与此同时,我国还邀请了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专家、学者来我国访问、讲学、培训公关人员,对我国公共关系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外合作与交流,也促成了中国公关事业的国际化,使我国的公共关系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步与国际公共关系接轨。
(三)体制改革的需要
我国现代公共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产物。体制改革的深入既为现代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也对中国的公关事业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推动我国的公关事业的蓬勃发展。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公共关系有进一步的发展。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组织效益要求公共关系沟通信息渠道,及时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以利组织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科学决策,以提高组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横向经济联合要求公共关系扩大组织的横向联系、搞好横向经济协作关系,促进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发挥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要求公共关系建立纵向沟通渠道,促进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府公关的发展。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公共关系沟通社会联系的渠道,密切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激发公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以利于社会实现政治民主化。增强政府对重大问题决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要求发挥公共关系的传播与宣传作用,实行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提高社会组织的自我协调能力,要求公共关系发挥协调沟通作用,增强社会组织的自身调节机制。
(四)社会文明建设的需要
公共关系作为现代社会文明观念和文明行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宏观上优化了环境,转变了社会风气,为公共关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公众环境。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组织积极开展公共关系,创造团结、和谐、协调的内部氛围,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内部公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公共关系在认识和处理组织与公众关系时遵循民主平等、诚实守信的原则,维护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养成守礼、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三、前景展望
我国的公关事业要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事业,要成为整个人类公关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牢牢地植根于中国的大地,自觉地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觉、有效地服务于我国社会发展中现实和未来的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是我国公共关系发展的总任务和基本方向。
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呈现出宗旨本土化、主体多元化、理论先行化、教育社会化、成员职业化和活动民族化等特点,今后,我国的公共关系还必将向着公关事业产业化、公关职能战略化、公关运作方式系统化、公关创意文化化、公关实体专业化、公关行为规范化、公关理论特色化、公关教育正规化、公关意识社会化、公关领域国际化等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