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平常读书人对书的感觉,伟大的文豪竟也有过,使我得以自慰。然而,先生在感到很苦痛,很可怜时,仍然在辛勤地读着,这是我辈所不及的。
书籍是人类最伟大最浩瀚的精神宝库,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书籍更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我们中国为例,一部《诗经》让世世代代的人读了几千年,一部《论语》被历代统治者用来统治人民长达二十个世纪,一部《周易》,人们读了几千年还没有读懂,今天有些人还可以用它去行骗,并且可以让一大批一大批的人纷纷上当。
因而,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赞美过书籍,描绘过读书的快感,似乎比洞房花烛夜还要美妙,比老友久别重逢时的第一杯醇酒还要醉人,比久闭的牢囚见到的第一缕阳光还要明媚。我从不怀疑书籍曾给许多人以种种惬意的感觉,也不否认好书也曾给自己带来过不少美好的享受。但是,我坚持认为,读书也要在心情好的时候进行,并不是像有的读书人所说的那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好书都能对你起到神奇的作用。
《红楼梦》我只读过两遍,并且大部分情节是前读后忘。前年,为了撰写一篇研究“红楼梦诗词”的文章,很想把这部名著再细读一遍。不知怎的,每次捧起它,只觉得写的是那群无聊的寄生虫如何醉生梦死,如何勾心斗角,那些可怜的丫环佣人如何被作践,她们的心灵如何被扭曲,等等,读起来比干什么都累。我突然想到,如果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饥汉,硬让他来读《红楼梦》,让他从书中贵族人物挥金如土的高消费生活中去领悟什么宏大的主题,怕是无论怎样也读不下去的。我等好坏不算是饿着肚子读书。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名著,且是叙事文学的《红楼梦》,有时读来尚且如此,那些理论书籍读起来的滋味就更难肯定了。笔者搞点文艺理论,时常叮嘱自己不忘吸收一些新营养。可是,尽管文学理论家们一个个才气横溢,好些理论文章也写得文采飞扬,但有时读来还是没有多大兴致,甚至感到文学理论好坏都于创作无大碍。中国在现代以前,只有高高一摞诗歌理论,小说理论几乎是空白,但自元代开始,一大批不朽的叙事文学作品轰轰烈烈地诞生了,包括刚刚说到的《红楼梦》。现在的文学理论书刊多得要用火车拖,却未必能够再出《红楼梦》。至于其他社科理论的东西,往往读起来感到更为单调枯燥,有些不但套话连篇,而且充满着谎言。也只有在这种时候,你才能真正领悟那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即使是一些较为成功的理论探索成果,真正将其与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对照起来,仍觉相去甚远。每次遇到这样的心境,就提醒自己说,不妨去看点历史,看中国历史,但一部长达五千年的社会发展史,读着读着,又难免感到太沉重。
面对不多也不算太少的满屋子书,竟不知挑什么出来读,索性去翻翻堆积了许久的一摞“周末版”之类的报刊,常常是这样捱过了不想读书的日子。每到此时,我就想起鲁迅那段话:“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这种平常读书人对书的感觉,伟大的文豪竟也有过,使我得以自慰。然而,先生在感到很苦痛,很可怜时,仍然在辛勤地读着,这是我辈所不及的。看来,还得学习先生的那种苦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