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城市化的欧洲,农村人口极少,因而很少见到村庄。偶尔看到一处村落,红色尖顶结构的村居,叫人想起西方儿童读物里的那些彩色插图。
我虽然没有到过西方,但对这里的城市却不太陌生,尤其是一些享誉世界的名物胜景,我通过媒介见过无数次。真正让我这个从田地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感到陌生的,却是欧洲的原野。
这是一座没有围墙,没有边际的公园。
除了树林和柏油马路,就是绿茵般的庄稼地。无论是平原,还是微微起伏的丘陵,都像是铺满了绿色的地毯。大片大片的庄稼长得一样葱茂,庄稼地的沟垄间隔带看上去像电脑画出的线条那么笔直,整个田园那么整齐,似乎是天工勾勒出来的。
沿途,我们还见到过大片的牧场,绿色的斜坡下一泓清池,草地上散落着羊群。远远望去,天上的云朵像羊群在湛蓝的天空滚动着,地上的羊群却像天鹅游动在绿色的湖畔。
千里行程,几乎见不到任何裸露的土地,哪怕是一片巴掌大的泥土。窗外没有大风,更没有沙尘,只有我们在青藏高原才能见到的那样的明净天空,只有宁静而充满绿色生机的大地。
蓝天之下,美丽的田园延伸到地平线,这时大自然给你的享受,会使你久久地凝视窗外,尤其是绿色的原野上出现几丛橡树,就会马上让你走进欧洲美术大师笔下的那些著名的油画之中。
欧洲的原野是艺术家的杰作。此时的我们,正穿行在一幅无垠的画图里。
柏油铺成的公路十分平展,深灰色的路面上的白色标志线,好像从未让车轮上的泥水玷污过,在灿烂的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白光。
舒适的大巴行驶得极为平稳,我的这些感受文字,就是此刻在行车途中记下的。
早已城市化的欧洲,农村人口极少,因而很少见到村庄。偶尔看到一处村落,红色尖顶结构的村居,叫人想起西方儿童读物里的那些彩色插图。
或许是我们到来的日子正是这里耕种后的季节,如此遥远的路上,竟没有见到一个农民在田间劳作。这里的农业人口本来就非常少,并且是全部用机械耕作,这是可以想见的,但他们究竟“怎样种地”,我们是不清楚的。翻译告诉我们说,这里的农民要耕种或收割时,就到农业机械公司去租用他们的机械,连同操作人员一起请来,根本不用自己动手。所以,我们见到的欧式村落也极为简洁,不但没有豢养家禽,而且也没有农业械具置放。
这里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晚上九点多钟,阳光还很明亮。每一片树叶,每一株花草,都被频繁的雨水洗刷得干干净净,青翠欲滴。再说,他们的庄稼地可能设有自动喷灌设施,没有干旱之虞。现代科学不会去祈祷“风调雨顺”,更不会出现人为地折腾农民、折腾土地造成的人祸,当然也不存在灾难之后又去寻求干旱之类的托词,将罪错转嫁于上帝的问题。
欧洲的原野是自然的世界,更是人力镶嵌出来的宏伟壮阔的艺术板块。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了人类的精心安排、度量和剪裁,每一寸土地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而人们对自然进行了妥善的安置之后,就立即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所以才千里田园渺无人迹。
这一切,都是人民的创造,都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创造。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