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出色的创业者重视智慧,更重视勤奋。现在的勤奋已经被时代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小到加班加点,大到不断更新产品,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类展览会、发布会、推介会……勤奋早已不仅只是一种精神,而已经放大成为一种社会公认的文化和理念,是成功者的基本素质。
诚如地产界的潘石屹、互联网行业的张朝阳,以及珠宝首饰行业的曾勇等闻名中国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都用自身的勤奋、拼搏与智慧,成就了属于中国人的财富梦想。
成功需要积累,积累需要务实,务实需要勤奋,勤奋创造机遇,机遇缔造成功。
天道酬勤
他叫翁小强,是广丰县大石乡水阁村的一名返乡农民工。今年38岁,家里兄弟姐妹4个,排行老大。作为一个在外务工长达23年的农民,他始终坚信一句话——“天道酬勤”,只要你脚踏实地,辛勤劳动,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收获美好的生活。
2009年3月,翁小强应邀在上饶市作创业报告,“天道酬勤”依然博得了听众的掌声。
创业农民
1986年7月份,15岁的翁小强因为家庭生活困难,独自一人背着简单的行李离开家乡,开始了漫长的打工生涯。23年之后的今天,他历经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尝遍了创业的酸甜苦辣。
翁小强外出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市淞江区一个叫亭林的砖瓦厂运送砖坯。每车一百块砖坯,大约700多斤,是他自身体重的10多倍。好几次不小心,没及时压住车把,运砖车就像跷跷板一样猛地跷起来,把个子小小的他从这头一直摔到那头去。这样重的一车砖坯,翁小强每天要运五六十车,虽然路程只有300来米,但每天下来,都累得筋疲力尽,腰酸背痛,趴在闷热的工棚里那汗臭熏天的床铺上动都不想动。这样又苦又累的活,一天也只能赚五六块钱,平均一车只有一毛多的工钱。作为一个才15岁的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平时多么想美美地吃一顿红烧肉啊。可是就赚这么几块钱,哪里吃得起红烧肉?一天两块钱的伙食费,加上其他开支,一年下来没有余钱回家。有时想到在外打工的苦和累,真的想回到爹妈的身边去啊。可每每想到家里的生活负担,还是咬咬牙继续干。但是,翁小强那颗小小的心里,总是有一个美好的希望在燃烧——将来有一天发财了,赚到大钱了,回家盖一栋大房子,好好地孝敬父母,让弟弟妹妹好好读书,不用再像自己一样卖苦力。
1987年上半年,翁小强转到一个公路建设工地拉土方,算起来工钱比运砖坯还要低。到这年下半年,他心里想,如果老是这样单靠卖苦力赚钱,始终是没什么前途的,必须要学一门手艺。但是,他一个打工的农民,能学什么手艺呢?想来想去,最终决心去学石匠手艺。于是,翁小强到上海一个正在建设的养鸡场去给师傅打打下手,干一些拌砂浆、提灰桶、递砖块之类的杂活,为了讨师傅喜欢,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上班,把要用的砂浆搅拌好;傍晚推迟一个小时下班,把铁铲、灰桶等工具洗刷干净,收拾停当。在干杂活的间隙,虚心地向师傅们请教一些砌砖的技术。干了几个月以后,老板看翁小强既勤快刻苦,又虚心好学,终于接收他做学徒工。
1988年底,由于省吃俭用,终于攒到了700块钱,翁小强到上海一个电视机厂花了680块钱买了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抱回家。在当时,这是村里第二台电视机,但却是全村最大的电视机。一到晚上,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赶到他家里来看电视,把他家小小的厅堂挤得水泄不通,连梯子上都坐满了人,结果把他家的梯子都坐断了。看到乡亲们看电视这么起劲、开心,翁小强别提有多高兴了,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在外面吃的多少苦、受的多少累,全都忘得一干二净。是啊,这就是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快乐!
前后共当了3年学徒工,到1991年的时候,翁小强开始做师傅独立了,在上海各工地承揽一些粉刷、砌墙之类的活。为了能多赚一点钱,他天天清晨五六点钟就起床上工地,一直干到晚上星光满天的时候才收工。因为他个子矮小,然而脚手架通常都是统一搭建的,所以干起活来就要比别人吃力很多。
1996年,翁小强开始尝试着在上海市青浦区承包一些郊区农民的建房小工程。因为经验不足,加上文化水平低,对工程材料、用工等核算不正确,一年下来,不但没赚到钱,反而亏了三万多块钱,到年底的时候,连几年赚钱买的一辆摩托车、一台21英寸彩电、一台松下牌录像机都被人家拿去抵债了,只留下了一张床、一台煤气灶。在上海艰辛打拼10多年,翁小强重新变得一无所有。但是,新时代的农民工应该有不屈不挠、敢闯敢冒险的创业精神,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因此,他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气馁,而是收拾行装继续打拼。
1997年初,在上海淞江区东敦镇投资的台湾老板黄国富,听说翁小强创业遭遇挫折后,主动请他去修筑鱼池、建造假山、维修厂房。从此,翁小强基本上以厂房维修、厂房扩建为主。由于翁小强为人诚恳,恪守诚信,干活认真,做事负责,客户越做越多,足迹遍及江苏、浙江、上海各地。
翁小强从小就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喜欢接近新鲜事物。外出打工这么多年,只要有空,一般不打扑克、搓麻将,而是想方设法学点东西,或者看看书。2002年,翁小强看到人家在电脑上进行建筑工程设计,既方便,又快捷,于是就在已经学会电脑操作的妻子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就这样,翁小强这双抓惯了砖头的粗糙的手,开始艰难地拿起了鼠标,敲起了键盘。一年以后,当他在电脑上自如地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的时候,同行们都惊讶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妻子也直夸他聪明。他的心啊,真是甜滋滋的。是啊,只要不怕困难,勤奋学习,农民工也一样能够搭上现代高科技的快车,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农民工!
2006年,翁小强又遭遇了一次大挫折。这一年,他在江苏徐州承包了一个总投资1.3亿元的服装厂的厂房建设工程。不料,工程做到2007年的时候,这个公司的股东之间发生了矛盾,公司财务吃紧,翁小强的大部分工程款都结算不了。到2008年11月的时候,这个公司的董事长又出车祸死亡了。到今天为止,他仍然还有90多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着落,恐怕这辈子都没有指望了,辛辛苦苦打拼10年积累起来的200多万元资产,就这样大半亏损了。
2007年底,翁小强回家过年的时候,同村里的党支部书记韩岳海谈起了在外创业的艰辛。韩支书热情地鼓励他回乡创业。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几年来,家乡的发展也很快。而且,县委、县政府对外出创业人员非常关心,非常支持,为广大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打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家乡有一个创业的好平台。韩支书的一席话,让翁小强豁然开朗。到2008年7月份,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冲击,翁小强回乡创业的念头更加强烈了,8月份,终于下定决心回家来创业。
回乡创业,翁小强手头上那不到一百万元的资金,究竟能干什么项目呢?经过认真考察,他决定第一个项目搞浴室。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深刻体会到在农村洗一个热水澡真是太不容易了。只要天气一冷,家乡有人就为洗澡的事而犯愁,没有澡堂,没有浴霸,只能烧点热水就着一个澡盆子简单地洗一下,浑身冷得直哆嗦,体质差的人常常因此而感冒。为了防止感冒,大多数人就只好减少洗澡的次数,有的人甚至一个冬天都不洗澡,身上那个脏啊,真的不好意思说。翁小强说:“要改变家乡的面貌,首先就要改变家乡人的面貌,让家乡人个个都干净卫生,精神焕发。”
经过紧张的筹备,2008年9月8日,翁小强投资5万多元办在家里的浴室终于开张营业了,这是水阁村以及周边村盘古开天地以来的第一个浴室。浴室90多平方米,共10个房间。票价不贵,大人4元,小孩2元,孤寡老人免费。浴室开张以来,连隔壁村的人也前来洗澡,生意最好的一天竟然接待了300多人。乡亲们夸翁小强办了一件大好事,现在再也不用为洗澡的事而犯愁了,我们农村人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经常洗一个痛快的热水澡了。尤其是那些孤寡老人,更是对翁小强千恩万谢,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对他们免费开放的浴室,他们根本就不敢奢望能在冬天里舒舒服服地洗上一个热水澡。而最高兴开心的应当是翁小强,不但自己能够盈利赚钱,而且得到了乡亲们的高度好评,可以说是利己又利人。创办浴室一炮打响,这就更坚定了翁小强回乡创业的信心与决心,更使他坚信在家乡同样能够闯出一番有意义的事业来。
接下来,翁小强又投资4万多元,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建电脑培训班,培训班的老师就是他的妻子。翁小强在上海打工的时候,看到那里的电脑培训机构生意非常火暴,而不少外出打工的外地人也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电脑培训,提高自己在外就业的竞争力。如果让村里的年轻人在家里就学会电脑操作,那以后外出创业不就更有实力了吗?而且在家门口学电脑,费用比到城里去学起码要节省一半,多划算啊。果然,县电信局的宽带光纤还没拉到翁小强家,村里就有十几个年轻人前来报名了。乡亲们又夸他办了一件大好事,让一些平时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能够学到一技之长,不再沉迷于扑克、麻将。
成功创办浴室与电脑培训班后,翁小强又积极筹办起了乡村超市。
除夕那天,上饶市委书记蔡晓明来到水阁村,与返乡农民工促膝谈心。蔡书记看到翁小强成功创办了浴室与电脑培训班后,非常高兴地说:“翁小强返乡创业成功,证明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大有可为,既带来了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证明,农村的市场潜力很大,农民工一定可以在农村开拓出新的天地。”
现在,翁小强已经把一颗心完完全全地放在了家乡的这片土地上,鼓足了劲要在这片土地上干出一番精彩的事业来。实话说,浴室、电脑培训班、超市……这些对他来说,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已,接下来,他还有一个更大的创业计划,就是引进四川花椒,发展花椒产业。因为他通过详细的考察,发现村里的山地完全符合花椒的种植条件。同时他也对花椒的市场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感觉这是一个发展前景很大的产业,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潜力都非常诱人。一棵花椒的经济收益至少在45元以上,一亩花椒的经济收益可达15000元以上。同时,花椒树下可以放羊、养鸡,从而形成立体经济效益。花椒产业搞起来以后,他以前在外务工时结交的一些台湾和香港地区及欧洲、非洲等地的朋友,也一定会帮助他开拓市场。如果获得成功,不但能够让自己致富,更可以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致富,让家乡大片大片的荒山都变成金山银山!
(王明波张庆棣邓小鹏整理)
踏实为人勤恳做事
袁汝服,男,现年37岁,是出生于永修县三角乡树下村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贫苦的生活告诉他要学会坚强和自立,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蜕变。为了摆脱生活境遇,1994年他毅然跟随着打工潮流奔向沿海。打工的第一站便是服装业较为发达的福建,随后又展转到服装业更欣欣向荣的浙江宁波和深圳,近10年的服装加工生涯锻造了他扎实的服装加工技术和踏实为人,以及勤恳做事的品质。
袁汝服还是一位生活的有心人,他在平时工作过程中虚心向厂里管理人员请教,学到了一套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为后来回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有志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的颁布,再也按捺不住内心渴望创业情愫的袁汝服,下决心放弃了近4000元的高薪,携着妻子秦爱华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选址,于2006年创办了永修情缘制衣厂。该厂初期投入20万元,经过几年的兢兢业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年产值100多万元,拥有50多名员工和40多台平车锁边机的企业。该厂专门经营外贸订单加工,产品远销中东、欧美、非洲,在海外市场赢得了口碑,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形象,为更进一步拓宽市场赢得了先机。
袁汝服的钱包鼓了,但他没有忘记家乡人民的恩情,没有忘记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富的道理,积极吸纳闲散在家的农村青年入厂工作,并为他们开设免费的技能培训,给许多彷徨无助的青年找到了生活之路,为社会安定团结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席卷以来,服装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量厂家倒闭,失业的农民工如潮水般涌回农村。返乡农民工无事可做,不仅家庭减少了经济收入,也给政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解决这些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成了燃眉之急。袁汝服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尽自己所能扩大企业规模,拓宽产品销路,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一批失业农民工实现了再就业,且保证每个员工的工资不低于1000元。看到重新就业的农民工脸上洋溢的笑容,他比谁都高兴。
与此同时,他深深明白他所能创造的岗位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农民工自谋出路才是最好的出路,于是他在繁忙之中抽出时间广做宣传,把自己创业的经验慷慨地传授给想创业的人,如果是相关行业,他还承诺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和帮带服务。大家都说袁汝服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是现时期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典型代表,是农民工中的楷模。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袁汝服出现,为家乡经济发展这座大厦添砖加瓦。
勤劳的双手圆了老板梦
安福县竹江乡店上村农民刘长恩夫妇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吃苦肯干,返乡创业后,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致富天地,圆了老板梦。刚过而立之年的刘长恩感慨地说:“农民要想生活好起来,就要有一种勇于外出闯天下,勇于自主创业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困境,走向富裕”。
店上村远离县城,这里的农民每年靠着几亩地勉强度日,刘长恩夫妇种了几年地,但始终是温饱有余而收入都不见增加,一家老小过着相对艰难的日子。国家鼓励农民工外出打工增收的好政策让两口子动了心,他们于2000年通过朋友介绍,来到了浙江宁波打工。最初的日子是艰辛的,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一些又苦又累的活,每天起早贪黑,由于挣的是计件工资,加班加点是他俩增加收入的唯一办法。夫妇俩人也曾有过因工作劳动强度大打退堂鼓的想法,但一想到家里的困难状况,还是坚持下来,后分别在电子厂、玩具厂、保暖鞋厂打工,由于刻苦勤奋,经过7年的拼搏,终于积攒了20万元的收入,并学会了保暖鞋的制作工艺。
完成了初步的原始积累后,他俩看到那些同龄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心里很羡慕,加之小孩在家上学,做父母的不在家,心里总是放心不下。在家自己干,小孩也照顾了,两全其美。于是,2007年下半年,夫妇二人决定趁自己年轻,回到家乡,利用自己在外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金,返乡创业。回乡时,他俩带回了1000多双保暖鞋来打探市场,由于此保暖鞋保暖性极强且防臭,耐磨底且全手工制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市场考察,他们发现此种保暖鞋市场紧俏且价格看好,于是投入资金办起了安福县锦丽手工保暖鞋厂,在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当年就生产了3000多双鞋并全部销完,创下了1.5万元的利润。初试阶段让刘长恩夫妇尝到了甜头,增强他俩大干一场的信心。2008年刘长恩夫妇将市场扩展到周边县市,如莲花、吉安、永新、井冈山等地,产品供不应求,销量大增,一年销量7000多双,是2007年的两倍多,远远超出了他俩的预期目标。今年他俩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把目标扩大到20000双左右,预计产值达50万元左右,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
现在夫妇俩新盖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妻贤子孝老人慈,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致富不忘乡亲,在他俩的指导和带领下,全村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达300余人,为村民增收500余万元,并安排一心挂两头的返乡农民工20余人在他俩的保暖鞋厂工作。
刘长恩夫妇俩创业的历程,给农民朋友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敢闯敢为的信心和勇气是创业成功的先导。一个创业者首选的是信心和勇气。常言道:“有胆才有识,有识才有为,有为才有利”。功夫不负有心人,勇于自主创业的刘长恩终于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成功之路。如果他没有这种敢闯敢为的信心和勇气,他可能还在哪个城市或家里徘徊,正因为他有了这种信心和勇气才有成功的今天。
启示二:勤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创业成功的基石。古人说得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刘长恩创业的第一年就创下了1.5万元的利润,由于他们的勤奋和吃苦耐劳,2008年无论是销售量还是收入都是第一年的两倍多,今年他的目标更大、更远。所以说,没有付出哪有成果,光有想法没有行动或有行动但怕苦怕累,退缩不前也是干不成事业的。我们常说: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结果。所以奇迹是勤奋和执著者造就的。
启示三:善于观察,了解市场,做优产品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有一定的风险性,要将自己生产的产品转化为商品,必须了解、掌握市场销路,只有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才有效益,创业才会成功。
启示四:农民工创业要有一技之长,专业是成功的要义。俗话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刚开始打工的时候,刘长恩夫妇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干的全都是又苦又累的杂活,且工资收入低,根本谈不上创业。所以,农民工要就业创业必须善于学习、钻研技能,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就业岗位,成就自己的事业。同时,创业者要做专自己的行业,如果不了解所从事的行业,即使拥有再多的创业启动资金,也未必知道你应该把钱往哪里投。所以专业是成功的要义,刘长恩夫妇正是掌握了保暖鞋的制作技能,所以他们的创业很顺利、很成功。
(刘铨新供稿)
勿以利小而不为
陈元华,1967年出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石鼻镇向坊村观舍组人,他是农民的儿子,历经近20年的勤奋不已,每天不知疲倦地打拼,终于有了成果,现任石鼻镇“南昌元华酱油厂”经理。
像父辈们一样,陈元华自高中毕业便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地种庄稼的本分生活,但他不甘心。为谋一条出路,1991年,毫无酿造酱油技术的他经一个懂酿酱油技术朋友的点拨,萌生出办酱油厂的想法。当时两人资金有限,便找来其他4个朋友,共6人合伙在外地创办了一家酱油厂,但由于6人中只有一人稍懂酱油技术,其余均是半路出道,导致酱油成品技术不过关。为了学习酿造酱油的技术,陈元华6人经人介绍,请来南昌市酿造厂一名上海下放知青高师傅传授手艺。陈元华刻苦学习技术,是6人中最年轻也是学艺最好的一个。后来酱油技术是过关了,但好几个合伙人感到做酱油利太薄,赚钱小,不愿再干了。“一年才赚这么一点钱,什么时候能发财?”还有的春节回家时,看到别人赚得多,谈到赚钱的话题就躲闪。慢慢地,彼此之间开始不合,终于散了伙。
陈元华认为,利小也得干,积小能成大。我们这些农民,只有勤奋,不嫌利薄,就能成功。于是便一人坚持开办酱油厂。凭借自己精湛的酿造技术和不断钻研的精神,酱油厂技高一筹,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利润也有了增长。
不惑之年返乡创业。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中国,原材料价格下降,成品酱油也随之降价,陈元华酱油厂面临周转不灵的困境。一次回家探亲,陈元华了解到安义县出台了一系列返乡农民工优惠政策,及石鼻镇良好的办厂环境、条件后,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元华酱油厂迁到石鼻镇,创办“南昌市元华酱油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陈元华立即着手申请注册商标,于2008年上半年成功取得了“元华”牌酱油商标。
石鼻镇党委、政府在得知陈元华欲返乡创业的想法后,主动委派专人找到陈元华本人,为其提供创业支持,在用地及税收政策方面开绿灯,给其最低的土地价格,同时协调金融部门帮其贷款50万元,并帮其办理了税务、工商等证照。当问到陈元华返乡创业的感想时,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一人在外办厂时,由于人生地不熟,什么都得自己去跑去联系,用地、行政审批、信贷方面走了不少弯路。现在不同了,家乡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一路绿灯,真正省心、舒心、放心。如果没有石鼻镇领导干部忙前忙后,尽心尽力地帮忙,自己的企业也不可能落户得这么顺利”。
元华酱油厂占地面积5亩,目前企业已走上正轨,主要生产“元华”牌酱油,主要原料是美国进口黄豆,采用机械酶房、高温发酵,并配有10余个不锈钢发酵池,每个发酵池一个月便可出5000多斤酱油,产品辐射周边10多个市、县,年销售量可达120万元,毛利润可达20%。
致富有道带动就业。陈元华致富了,没有忘记家乡的兄弟姐妹。他热爱着这片土地,也努力寻求回报家乡的良机。自己是从农村出来,他也深知,当地农村地少人多,仅靠种田,农民难以致富。他琢磨着,“自己能为家乡人做点什么?”受金融危机影响,石鼻许多外出务工的人失业返乡了。这时,陈元华站出来了,为这些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岗位虽不是很多,但希望能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陈元华谦虚地说。
石鼻镇邹家村村民刘传菊,夫妻俩以前在外做铝合金,但不幸的是,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一下子断绝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刘传菊弱小的双肩承担起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而无一技之长的她在外无法生存,回家又找不到事做,全家生活极其艰苦。陈元华得知后,立即找到邹家村委会,联系上刘传菊,把她安排在酱油厂就业。
现在酱油厂有10余名员工,大都是石鼻镇返乡农民工。陈元华对他们都进行了岗前技术培训,工人也都基本掌握酿造酱油技术,能熟练地操作运用。说起陈元华,工友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他通过在外十几年的努力打拼干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回乡创业,心系乡亲们,带领我们共同致富,让人佩服。”来自向坊村的农民工陈美芳说,“现在外面的工作太难找了,村里好多出去打工的都被辞退了,像我们又没一技之长,有了这个厂子,有了陈元华这样的老板,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作,还能学得一门手艺,自己挺知足的。”
其实,陈元华早已确定了奋斗的目标。“要闯就闯出个大天地”,食品行业利润虽然不大,但既然选择了从事这一行业,就一定会坚定信念干下去。下一步,陈元华计划在石鼻镇打造一个200余亩的原材料基地,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种上黄豆、酱菜等,同时扩大企业的规模,在生产酱油的同时,进行袋装酱菜加工,为更多的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
有技能就有作为
今年30岁的卢华1999年高中毕业便学习实用技能,年轻气盛的他不甘待业,便南下广东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凭着自己的技能,卢华很快就在广东中山皇冠包装厂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每月工资1000元,当时在乡亲们的眼中算高收入阶层,卢华自己也很满意,这一干就是5年。
2008年,金融危机横扫全球,卢华所在的包装厂也未幸免,企业先是降薪,但生产经营依然举步维艰,最后不得不裁员,卢华这个为企业热血奉献了5年的老员工再次遭遇了人生中第二次下岗。
2008年9月卢华回到宜丰县石市,一次不经意间看到劳动保障事务门口的招工信息,他抱着试试的心态推开了事务所的门,服务台上的一本办事指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仔细翻阅着,当看到有技能的优先扶持一项时,卢华眼前一亮。在详细咨询了工作人员后,卢华产生了创业的念头。
石市镇党委、政府领导鼓励他从自身的特长爱好入手。在外多年的艰辛磨砺了这个年轻人,他没有轻易下决定。石市是远近闻名的养殖、种植大镇,有170万羽鸡鸭、6万头生猪、3万吨谷子热销省内外,每到收获季节,运输能力远远不足,老百姓只能提前预定车辆。以前,他在厂里学会了开车的本领,这可是个能充分利用的资源优势啊。于是他下定决心,“行,就搞汽车运输!”。
可搞运输必须要有一部车子,卢华摸着身上仅有的一万多元钱犯愁时,他想到了小额担保贷款,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半个月后,一辆崭新的小货车开回了家。他性格耿直,办事雷厉风行、讲诚信,很快就赢得了客户的赞扬和认同,找他送鲜蛋、运蔬菜、拉砖头的人络绎不绝。短短的一个月,他就赚了近2000元。
如今再见到卢华,当初的愁闷早已烟消云散,他说道:“我坚信,失业不可怕,只要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我们在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大作为。”
“世间自有功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卢华创业见证了这句话。
(宜丰县政协供稿)
得人才者打“天下”
得市场者得“天下”,得技术者夺“天下”,得人才者打“天下”。张建军的创业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张建军是安福县严田镇杨梅村人。1988年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但他毫不气馁,不假思索地去珠海打工。两年后,于1990年回安福开店经商,从事美术装潢业务。因属小作坊经营,效益不高,运作艰难,开店5年后,把店转卖。
1995年出外考察、学习、取经,于1996年回家通过一年的筹备积累,又再次开店从事广告装潢经营,当时业务很好,但因技术员工不够,社会上又难招聘,难以正常经营,效益不高,还属于小作坊式经营。
2003年春季,安福县劳动就业局首次举行就业再就业现场招聘大会,给张建军提供了一次机会,招聘了几位重要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解决了技术人才问题,效益立即上升,各方面都有了大的发展。
2004年,为了更好的开展业务,打造品牌行业。张建军开始注册公司:安福县星彩装饰有限责任公司。在这几年,张建军充分利用在外所学经验和技术,引进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加上通过就业部门长期开展招聘活动,不断地补充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几年来,公司发展很快,员工已达20余人,其中聋哑残疾人1名,企业下岗失业人员5人,广东还乡技术人才5人,职校培训学校毕业生2人,大专院校毕业生3人,公司经营项目不断扩大,已形成了规模化的一家广告装饰企业。
张建军的创业经历得以成功,公司得以发展,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当地政府各方面的支持,为创造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空间。
张建军说:只要每个人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合法经营,在政府的帮助下一定会干成一番事业。然而,只要政府帮创业者所需,为企业创造更多吸引人才的环境,创业者一定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成就。
(安福县政协供稿)
不放弃就有希望
人生是个积累的过程,你总会有摔倒,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懂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没有勇气挺起腰,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
华罗庚说过,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个“准备”其实就是指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勇精神。唯有如此,你才能做别人所不能,及别人所不及。
永不言弃的品质
人如果有了一种永不言弃的品质,不向现实低头的勇气,那么离梦想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从童年到长大,梦想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刘明勇也一样,这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小伙子,也曾有过美好的梦想——考上大学,实现自我。
1976年2月,刘明勇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家境非常的贫困。他的大学之梦,随着父母每天上山下地,在这些繁忙的农活中慢慢地浇灭。然而,他没有放弃奔富的理想,如果小鸟翅膀在不经意间折断了,它就永远不能飞了吗?
创业农民
穷则思变的刘明勇没有被现实所压倒,为了锻炼自己,开拓眼界,提高创业能力,1995年7月,他南下广东,在东莞外资凯达玩具厂打工,虽然每月可以赚到几百元钱,但是同样没有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2000年到温州绅马狼服饰有限公司,做了一名小员工,秉承一个山区青年勤劳肯干、吃苦耐劳的优秀品德,凭借自身良好的素质和敏捷的思维,从一名普通的打工者逐步提升到车间主任、副总经理,通过5年的艰苦打拼,磨炼了意志,积累了丰富的经营和管理经验。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那个在他心中沉睡的梦又开始复活了。
虽然他身在他乡,却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和经济建设。2005年3月,他毅然辞去副总的职务,回到了家乡,决心利用他在外务工的经验和积累的财富在家乡投资办厂,为家乡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开始了人生新的跋涉。2005年7月,他投资300万元创建了“永修县鑫凯服装厂”,厂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安置员工346人,其中下岗职工124人,每年创造经济产值800多万元,上缴税利100多万元。同时由于在外务工的几年,他深知“知识改变人生,拼搏改变命运”,为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管理能力水平,刘明勇在艰苦创业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函授学习,完成了经济管理大专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圆了自己儿时的大学梦想。由于他不断地与时俱进,知识与实践的融合让他更加如鱼得水,经营管理更加游刃有余,公司也被多家品牌客户指定为其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基地。从事个体经营几年来,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宁可自己少赚一点,国家的税收一分也不能少。”几年如一日,不仅自己坚持做到依法经营,而且还不忘经常向其他个体经营者宣传党和国家的税收政策,时常教育、引导和告诫他们:“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依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富了起来,但绝不能忘了国家。”
永不放弃,使刘明勇树立起了金字招牌。近两年,他经营的服饰加工厂先后被评为先进创业单位,他本人也被县政府评为优秀创业先进和优秀的创业农民工。面对荣誉,刘明勇很淡然,他朴实地说:“都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全厂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个人的价值,应看他贡献什么,不应看他取得什么。”刘明勇牢记这一名言。他始终认为,自己的企业是大家的,应尽自己的所能回报社会,2006~2008年间,他先后支持赞助了家乡乡村公路建设、农村医保和新农村建设等。刘明勇热心公益、热心助人的义举,在当地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他深情地说:“古人说,饮水思源,我今天能走上富裕之路,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因此,我很乐意为社会做点事。”这纯朴的话语,道出了他赤诚为民的情怀。他用自己的朴实和勤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之歌……
选择自己喜欢的那条路走下去
王小虎,当兵退伍回到乡里,在乡政府当过文书,管理过林场,之后又贩卖过饲料,赚了点钱,把老婆孩子带到县城开饮食店。2002年,又跑到广东省东莞市一家酒店做厨师。金融风暴一来,酒店生意淡了,小虎也感到了丝丝寒意,渐渐没活儿可干了。无奈之下,他返回了家乡。
“我不会放弃希望,回来之后总要做些事情。”王小虎在当厨师时烹饪鸡有一套手艺,所以在回家的途中就盘算着办个养鸡场。
2008年10月开始,王小虎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先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制定方案,精选场地,然后购买种鸡和设备,把一个小养鸡场办了起来。每天深夜3点多就起来了,每个小时都得打开孵化机,把已经出壳的小鸡转到温室去。鸡苗全部转移过去后,还要给孵化机和整个房间消毒,然后放新的一批鸡蛋进去。
养鸡场办起来后,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短缺。土鸡饲养周期长,饲料是个大头,估计光饲料就得要好几万元。在乡里干部的帮忙联系,市银行给他提供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
王小虎对成功有着十足的把握。他不想过度追求规模,而要一步一步做实,积累资金后再稳步扩大养殖规模。用4年时间,搞个综合养殖场,不仅养鸡,还要养羊、养兔子。再把特色酒店办起来,开设鸡宴、羊宴和兔宴。
“有些人可能也想留下,但家里又没什么事做,如果以后我的综合养殖场办起来了,我就可以请很多人手,给他们开工资,村里那些不愿意出去打工的壮劳动力都可以在家门口挣钱养家,多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才会精力充沛地应战。
我们都渴望成功,可成功似乎总是隐藏在暗处,你不知哪条路能到达,急于求成或处心积虑有时会适得其反,还是选择你喜欢的那条路走下去吧,没准你轻松的脚步踩响的那个声音,就属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