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论二首方三首)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补注〕此仲景言奔豚之始本于惊。故并及他病之亦因于惊者。夫奔豚。水兽也。
奔豚证。肾病也。经曰。东方肝木病。发惊骇。夫肝为火之母。故肝病。则不足以生君火。而所胜者侮之也。肝为水之子。故肝病。则必至于扰肾水。而所生者顾之也。厥阴脏为藏血之地。惊则气凝。气凝则血滞。故厥阴篇有呕家痈脓。脓尽自愈也。阳明土本畏木者也。木得邪助。下克斯土。故传而为惊怖。所以经谓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也。至肝病已不得水之滋养。必热甚生风。故火炽而未得熄焉。
要之皆因于惊。而随人之所虚以致病焉耳。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补注〕夫惊者。实有可畏触于我也。因其可畏而惴惴焉恐。惕惕焉惧。则曰恐。故惊则伤心。恐则伤肾。肾为作强之官。受伤则邪气斯盛。心为神明之出。受伤则正气以衰。水本克火者也。于是肾邪欲上凌心。斯从少腹而上冲咽喉也。何也夫少阴脉循喉咙。因其所系之经。而上冲殊便。纵使土可制水。乃由惊病肝。则木气足以胜土。且因惊病心。则火气又不足以生土。然则水气之止。亦其势衰而复还耳。岂诚阳明太阴足以堤防之耶。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甘草 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补注〕气上冲胸。较冲咽喉稍缓。然腹痛。明系木来乘土。若往来寒热。少阳本病。
以厥阴与少阳相表里也。故以作甘者益土为制水。半夏、生姜消散积滞。以辛温去寒。以苦寒解热。当归益营。芍药止痛。凡发于惊者。皆以本汤主治。即以病名汤。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补注〕奔豚。北方肾邪也。烧针令汗。纵不合法。与少阴何与而作奔豚。盖太阳相与表里也。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吾知前此之邪未散。而后此之邪复入矣。惟桂能伐肾邪。所以用桂加入桂枝汤中。一以外解风邪。一以内泄阴气也。各灸核上者。因寒而肿。惟灸消之也。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补注〕汗本心之液。发汗而脐下痛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动也。肾邪欲上凌心。故脐下先悸。取用茯苓直趋肾界以泄其水气。故真武汤以此为君。尚能摄外散之水。坐收北方。况于少阴藏中欲作未作者耶。
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