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部队行进到林口县刁翎附近的乌斯浑河畔。乌斯浑,满语的意思是“汹涌暴烈”,河水即使是在平时也汹涌湍急,此时又正值秋后涨水,秋雨连绵,河水暴涨。当抗联队员们来到秘密交通线上的渡口处时,只见河面宽百余米,水深流急。当时,为了封锁抗联队伍,日伪军控制了沿河岸两边的渡船,在这样的情况下,夜间渡河是非常危险的。师部决定就地宿营,拂晓渡河。
此时,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经过近一个月忍饥挨饿的打仗行军,队员们都已经非常虚弱疲惫,于是露营河畔的部队燃起几堆篝火取暖。冷云等8名女战士人在火堆旁相依偎着入睡。她们的名字是:冷云、胡秀兰(班长)、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被服厂厂长)。年仅13岁的女战士王惠民还把手放在冷云怀里。冷云疼爱地看着她那被篝火照亮的苍白的小脸,心想:要不是因为日寇的侵略,没有这场残酷的战争,13岁,正是读书成长的年龄。然而现在的她,却不得不同大人们一道翻山越岭,忍饥挨饿,一道接受这生与死的考验。不自觉地,冷云也想起了自己那不到半岁的女儿,不知道她现在是否吃得饱、穿得暖。
温暖的篝火暂时为抗联队员们驱走了寒意,让他们睡了一个难得的安稳觉。然而,他们却并不知道,为了侦察抗联队伍的行踪,日伪军队已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中到处布置了侦察炊烟和火堆的守望哨,并派出日伪特务不间断地进行监视,一旦发现情况,立即报告。他们燃起的几堆篝火被10公里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并向日本守备队熊本大佐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得到消息后,熊本大佐异常兴奋,经过几个月的“追剿”,虽然抗联损失惨重,但日军也已经人困马乏,而且对抗联下一步的动向捉摸不定。现在,正好可以抓住抗联部队背河而宿的大好时机,趁着黑夜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他们包围,然后一网打尽。
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1000多日伪军将露营的抗联战士包围。狡猾的敌人知道我抗联队员饱经战火的洗礼,个个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而且擅长近战夜战。因此,他们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悄悄地等待天亮,那时,敌人就可以充分发挥人数和武器的优势,给我抗联队员造成巨大的杀伤。
拂晓时,抗联的战士们让冷云等8名女同志走在前面,准备先行过河。突然间,从身后的树林里冒出了大批的日伪军。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敌人,急忙向外冲。一时间,原本寂静的江边枪声大作,炮声震天。冷云比较冷静,命令女战士们迅速卧倒,隐蔽在河边柳条丛中。日军没有发现她们,全都一个劲地向大部队逼近。由于敌众我寡,师长被迫带领战士们不断地往后撤退。疯狂的敌人则步步紧逼,眼看包围圈越来越小,在此危急时刻,冷云果断组织女战士集中所有长短武器,一起从背后向敌人开火,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慌乱中的日军以为中了埋伏,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抗联大部队乘机向敌人发起反击,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上几百米外的柞木岗。
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冷云将8名女战士分成3组,并有意拉开一小段距离,使敌人误以为这边还有抗联的主力,于是便放弃了对包围圈外的部队的追击,转而集中兵力向柳条丛包围过来,并用迫击炮对准柳树丛连续发射。炮弹不断地在她们身边爆炸,硝烟弥漫,弹片横飞,大火使她们赖以隐藏的柳树丛不断缩小,冷云只得带领大家往江边撤退。
八女投江壮烈牺牲地乌斯浑河已经冲出包围圈的大部队眼见妇女团的同志被包围,全都折回来向敌人发起冲锋,想杀出一条血路救出妇女团。但敌众我寡,连续冲了几次,都被敌人挡了回来,反冲锋无法奏效。这一切都被冷云看在眼里,她知道,敌我力量悬殊太大,照这样打下去,只能是敌人占上风,而我军则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冷云带领大家不顾一切地反复呼喊:“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
喊声让战友们得到了信息,但同时也暴露了她们的实力和身份。被5军1师甩掉的敌人,原以为已经包围了抗联的主力,可以好好地捞上一把,当他们得知对方只有八名女兵时,变得更加气急败坏,一边凶狠地向八女坚守的河边扑来,一边疯狂地叫喊着:“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
面对日伪军逼降,冷云誓死不屈。她们利用有限的武器弹药,不断地向逼近的敌人射击。眼看敌人越来越近,而她们的子弹已经打光,大家几乎个个都挂了彩,年龄最小的王惠民受了重伤,奄奄一息。敌人似乎也发现她们没有子弹了,于是停止了射击,妄图冲上来抓活的。冷云庄重环视了每一个人,然后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我们决不给敌人留下任何东西!”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她们毁掉枪支,折断大刀,抱起重伤的王惠民,挽臂涉入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集体沉江,壮烈殉国。
望着她们消失在水流湍急的乌斯浑河中,疯狂的敌人目瞪口呆。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八女投江纪念碑枪声渐渐沉寂下来,乌斯浑河边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突围的战友们眼含泪水,撤到密林深处。冷云等妇女团女战士们牺牲的消息传出,人人无不为之动容。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写下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的挽词。
为弘扬冷云等八位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江滨公园广场举行了“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随后不久,再现冷云等八位女烈士英勇投江场景的石雕落成。群雕上的八个女战士,神态各异,有的抱着同伴毅然前行,有的手臂挂彩紧紧跟随,最后一位则端着枪边掩护边后退。群雕下面的黑色大理石基座一侧刻着四个金色大字“八女投江”。
“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载入了中国现代革命史册,冷云烈士的家乡悦来镇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把她生前居住、工作过的地方命名为冷云村和冷云小学。
附:生平小传
冷云,女,汉族,原名郑香芝(一作郑致民),1915年出生于黑龙江桦川县悦来镇,1931年进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33年,桦川中学和女子师范学校成立了地下党组织。冷云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各种抗日活动,并于1934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佳木斯市委领导下从事秘密工作。1935年12月,冷云毕业后,被分配到南门里师范学校任教,并于同年和伪警察孙汉奇结婚。1936年,冷云经组织批准,与同校老师、地下党员吉乃臣以“私奔”名义秘密上山参加了抗日联军,在秘书处担任文化教育工作。不久,经组织批准,二人结婚。1937年底,任抗联第5军1师妇女团指导员,接着兼任小队长。1938年7月,第2路军第4军、第5军开始西征,冷云也率妇女团几十人随第5军第1师出发。8月,因遭日伪重兵截击,被迫转战牡丹江沿岸。1938年10月2日,为掩护遭敌包围的部队主力突围,冷云率领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顽强阻击敌人,最后弹尽援绝,集体投江自尽,年仅23岁。
§§第十二章 “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记抗日英雄张森林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