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煜东
龙山码头的投用是三北半岛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三北地区对外贸易掀开了新的辉煌篇章。
以清初古窑分关的设立为三北商贸经济发展的新起点,至清朝末期,三北区域经济及对外贸易蓬勃发展,闻名于东南沿海地区及至全国。
然而清代后期以后,由于海涂淤涨,三北半岛主要的进出口海运通道古窑港逐渐萎缩,三北地区一些重要出口土货棉花、大豆等面临着货物积压的严竣局面。
为此,三北半岛新的海运出口问题成为遏制三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虞洽卿建造龙山码头
虞洽卿是民国时期上海滩数一数二的商界大佬,长期担任上海总商会会长、全国商会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工商协会临时会长、全国商团联合会名誉会长、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三北旅沪同乡会会长等,为上海商界及宁波帮的领袖人物。
他也是宁波帮中致富不忘回报家乡发展的重要典型人物。
虞洽卿清同治六年(1867年)出生于三北伏龙山南麓的山下村,家境贫寒。光绪七年(1881年),年仅14岁时由族人介绍到上海瑞康颜料行当学徒,1892年进入德商的鲁麟洋行当买办,开始在上海滩显露头角。1902年起任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买办、荷兰银行买办等,1906年随南洋五大臣赴日本考察,1907年参与发起筹建中国最早民营银行之一的四明银行,1908年成立了宁绍轮船公司。这时的虞洽卿已经成为上海商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宁绍轮船公司经营的是沪甬航线,这条航线在当时的地位同现在的沪杭甬高速公路一般,为国内运输量最大、最繁忙的航线,主要运源为宁绍地区赴沪甬旅客及当地土货等贸易物资。当时该航线上已有英资太古公司、法资东方轮船公司以及官办招商局三家单位的三艘轮船在经营运输,但由于政府与外商勾结,船票定得很高,“致使宁绍两地的土特产及其他货物运费,每年损失达100万元”(宁波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三北虞洽卿》第30页)。
宁绍轮船公司的投运打破了外商的垄断,运费下降了50%,最多时曾下降75%,民众得到了很大的实惠。由于受外商的倾轧,从1910年到1913年宁绍轮船公司累计亏损达白银14.4万两,但得到了宁绍同乡的大力支持,当时的旅日巨商、三北同乡吴锦堂慷慨解囊,全额补足了亏损。这大大为虞洽卿创建三北轮埠码头增强了信心。
由于宁绍轮船公司经营的是沪甬航线,因此三北地区的大量货物出运尚需通过快船出至余姚姚江,然后再通过姚江东运至宁波港,需要兜很大一圈,极大地浪费时间,还会影响货物品质。因此在三北半岛新建一个出海码头已成为三北商人的共识。
虞洽卿遂开始了以一人之力而挑需政府才能完成的一项巨大工程——龙山码头的建设。
1913年8月,虞洽卿率众对三北沿海进行了深入的勘测和考察。从三北货物的出运方便来说,在慈北沿海一带选址建码头是最佳的,这样可以兼顾姚北和镇北的物资出运方便。但是当时慈北、姚北一带滩涂淤涨厉害,不利于码头建筑,只有镇北地区伏龙山以东洋面较西部地区海水为深,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是他的出生之地。由此便确定了在伏龙山东麓一带建造码头,俗称龙山码头。
龙山码头由公司及货场、石堤栈道、海中码头等组成。
公司称为三北轮埠公司,分上下公司两部分,上公司设在山下村,下公司及货场设在伏龙山东麓海岸边。石堤栈道长达1.6公里,从岸边一直向北延伸到海中,海中码头有一T形平台,便于船只靠泊。在整个工程中,石堤栈道的投资和建筑难度是最大的。整个工程由上海营造厂工头、象山人朱荣林承包建筑。工人们用松木作桩基,后抛石填海筑堤,堤用块石砌成,高出海涂达6米,路面约宽5米。石堤两侧还有一米多高的石砌护栏。这项工程在现在全机械化作业都还有一定难度,可想而知当时所面临的重大困难。筹筑期间,虞洽卿曾先后3次亲临工地督察指导。
在填海筑堤后,在石堤上又铺设了一条铁道,从龙山镇到码头全长7公里。铁道上行驶5节小火车,以装载来往的客、货。每天定时往返,免费提供服务。龙山码头工程历时一年,于1914年6月建成。总投资达80余万元。
三北轮埠公司的开张
龙山码头建成后,三北轮埠公司便开张运营了。三北轮埠公司的开办,目的在于输出家乡的棉花、大豆等农副产品,运回大米和各种工业品,把三北建设成为小上海。这在虞洽卿于龙山码头建成后的答谢演讲辞中有载:“建造码头是为了家乡繁荣兴旺,要将三北地区变成小上海,使上海有的,三北都有。”
三北轮埠公司当时购有100吨左右的三艘轮船,并分别取名为镇北轮、慈北轮、姚北轮,三船运行有三条航线。其中镇北轮,90吨,钢壳平底,行驶于龙山至宁波间;慈北轮,120吨,行驶于龙山至舟山间;姚北轮,97吨,行驶在龙山至沈家门间。
这样,姚北、慈北、镇北的大量物资通过东横河、大塘河及快船江运至山下村,山下村成为三北地区货物吞吐、人员流动的中枢,相当繁荣兴旺。《慈溪县志》有载:“民国十九至二十一年,每年运往宁波之皮棉在12万-15万担之间。”
三北轮埠公司还在山下村增设电话、电报等附属配套设施。电话通宁波、镇海和观海卫,电报局覆盖范围东起澥浦,西止观海卫。电报局内附设邮政代办,送报员兼邮递员。还设立有新昌隆街、龙山通惠银号和小火力发电厂、自来水厂,以及保卫团、水龙局并其他大量服务业等等。
在民国初年,浙东滨海的小村庄——山下村拥有当时大城市所享有的交通、通信、金融、电气、消防等现代化设施以及发达的商贸服务业,被誉为“浙江第一村”。民国著名出版家张静庐在他的自传《在出版界的二十年》一书中也载称:“在国民政府还没有成立以前的时代,一个乡村的建设具备着都市化的雏形,浙江省境内确实找不出第二个,我们名之为浙江第一村。”其实不仅在浙江,就是在中国境内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个这么现代化的村子,因此称为中国第一村也不为过。
三北轮埠公司的开张,使三北地区大量棉花、大豆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宁波等地出口,促进了三北半岛商贸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使更多的人士从此走向宁波、上海或海外等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并反哺故乡。
三北轮埠公司的开张,也极大地扩展了三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三北成为全上海以及全国关注的一个特殊区域。
同时,三北轮埠公司开张后,又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大批外商船队大举撤退以被征备战争,三北轮埠公司迅速抢占了运输市场,积累了大量资本。这为虞洽卿的航运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机会,翻开了近代中国航运史上新的篇章。
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航运集团
三北轮埠公司在取得开张后的第一桶金后,向更大的航运集团进一步发展。
1915年6月,三北轮埠公司改组为三北轮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北公司),总部由龙山迁往上海,位于广东路93号原英国永年人寿保险公司办公大楼内。
1916年,三北公司买进了“宁兴轮”,创设宁兴轮船公司,加入沪甬航线。公司的资金从20万增到100万。以后又盘进英商鸿安轮船公司,开辟了南北洋航线。到1919年,三北公司资本增到200万,后来又增到250万。以后又盘进肇成机器厂,改名三北轮埠公司机器厂,专门修理三北、鸿安、宁兴公司的船只,也能制造一些小型船只和拖轮铁驳及长江各埠的浮码头趸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三北公司再添资百万,购置江轮五六艘,发展沿海及长江中下游航线。
1921年三北航运集团已拥有18条轮船,至1933年已拥有轮船33艘,开辟上海至宁波、天津、福州及长江航运等航线,在航运业界自成系统,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航运集团,虞洽卿因此成为民国时代航运巨头。
虞洽卿还是上海市航业公会的主要发起人,为1927年召开的上海市航业公会首届主席团主席,此后连续几届上海市航业公会上,虞洽卿均被推选为主席,是全国航运业的领袖人物。
到抗战前夕,三北公司的航运事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共拥有大小船只82艘(三北公司的船只许多都以三北地名命名,如鸣鹤号、龙山号、淞浦号、伏龙号、凤浦号、新浦号等等),其中轮船30多艘,总吨位达9.17万吨,约占当时中国轮船总吨位67.5万吨的13.6%。在航运业投资450万元,在全国20多个城市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在华南、华北、长江沿线等地都有码头、仓库。经营多条定期、不定期航线,不仅涉及长江中上游的四川,而且行驶在沿海及外洋,业务扩展至东南亚地区。
三北公司在当时全国航运业中实力最为雄厚,正如虞洽卿自己所言:“重庆民生公司、天津政记轮船公司和上海三北公司,为中国三大民营航运业。”而三北公司又是其中的翘楚。
纵观三北闻人虞洽卿的一生,他的事业主要在金融业、航运业、汽运业等方面有巨大成就,而航运业又是虞洽卿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事业,也是他对民族工业的一大开拓。
在中华民国建国之初,中国的航运业主要由外资垄断,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传统的沙船业向现代轮船业的转型时期,虞洽卿是国内民营航运业发展的创始人。当时,虞洽卿在面对外资轮船业的严重挤压和全面打击下,毫不退缩,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带领着民族航运业突围并发展壮大。
而虞洽卿经营航运业的初始阶段,就是在三北的龙山码头起步的,三北轮埠公司伴随着虞洽卿事业的壮大,也使三北享誉国内外。
龙山码头后事
抗日战争的枪声,也划破了龙山码头的上空。
1937年,日本打响了全面侵华战争,三北半岛由于处于“东南前哨、两浙咽喉”的重要地位而成为防止日寇登陆的重点区域。因此,在杭州湾南岸的龙山码头沿海和镇海口岸成为防日的重点,在这两个区域附近布置了100多个坚固的碉堡。
为防止日本军队在龙山码头登陆,码头附近海域塞置了许多沉船和水雷,龙山码头遂被废弃。
龙山码头的废弃,使三北地区持续20多年的出海通道再次堵塞。
龙山码头的开埠,是三北地区第一次有政府批准的运营航线,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对三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龙山码头的开埠,也拉近了三北与宁波、上海的距离,更多的人通过这个码头走向了人生的辉煌,为三北争光。
民国时期,三北人不仅在航运业方面引领全国,并且在烟草业、国药业、火柴业等方面在全国有明显优势。
近代中国烟草行业中有几家主要商号(公司)是由三北人创办的。如后来成为全国最大民营烟草公司的华成烟草公司就是慈北沈师桥人沈士诚创办的,而该公司的另一位董事沈星德也是沈师桥人。沈星德是中国近代烟草业的引军人物,曾兼任中国烟业公司董事长、上海市卷烟工业同业公会常务委员、中国烟业银行常务监事等职。慈北掌起桥人陈承纶所创办的“鼎记烟业”是当时上海滩最大的旱烟店,上海第一家卷烟厂是慈北关头人王宝山创办的,等等。
在国药业方面,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国药店“徐重道”就是姚北逍林人徐芝萱创办的。在全国国药业中心杭州城中,当时号称六大国药铺(胡庆余堂、叶种德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张同泰堂、泰山堂)的经理都是慈北鸣鹤人。
在火柴业方面,当时的中国火柴公司就是沈师桥人沈星德在上海创办的。中国最早的火柴厂之一、宁波最大的火柴厂正大火柴厂也是东山头人徐蕙生创办的。
在机器工业方面,有慈北人沈九成、陈万运等创办的三友实业社,是中国当时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所生产的“三角牌”毛巾在中国纺织史上曾谱写过光辉的一页。
1941年,日本侵入浙东,龙山码头的通海栈道铁轨及电话、电报房等被日本人拆毁。
又过了20多年,伏龙山北麓围海成地,码头伸入海中仅余1公里。
又过了30多年,九塘围筑,龙山码头栈道又有一半围入成地。
至新世纪之初,再一次筑涂把龙山码头全部围入,龙山码头彻底成为了历史。原立于码头旁的“三北轮埠公司”旧碑也被收藏于虞洽卿故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