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在中国,名垂青史的人物有许多。这当中就有一位被称作“铁面无私”的清官——包拯。他生于北宋999年庐州今安徽合肥,因其为人秉直,又刚正不阿为劳苦大众谋真正的权利,所以从宋后世世代代的人民称之为“包公”。
包拯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是宋朝小官。在29岁时,包拯考中进士。然而他没有出任委派的官职,却是伺服双亲直到他们相继去世。之后在家乡父老的劝说下,年已近40岁的包拯才离家出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
在包拯出任官职的期间,曾就“瑞砚”进贡之事表现出一位瑞州广东肇庆知州不畏权贵。维护百姓利益的气慨:下令豪强官吏不得加重百姓向朝进贡砚台的数量,借此贪污,让百姓负担沉重。而他直至离开瑞州都没有拥得一方砚台。特别是包拯办案从不舞弊徇私,他大开衙门之门,用事实让人们知道——任何有冤屈的平民皆有申诉的权利,天理公道并非有钱人莫属。从而博得人们千古“青天”的口碑。
包拯不仅做过地方官员,还做过宋开封京官——监察御史。他直接参与了朝政,并在用人。外交事务中提出许多优良的建议,还曾出色完成出使契丹的任务。随宋王朝统治者的需要,包拯是无论任何种官职,他都能积极采取措施,做出利国利民的工作成绩来。由于包拯的正直清廉,宋仁宗皇帝非常赏识他,命他担当各地的要职官员。最后当包拯任职相当于副宰相之位时,他已六十有余。在63岁在任期间,包拯病逝,留下晚年才生的5岁儿子。
包拯的一生正如其诗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他不仅以此恪守自己,还把这首诗作为家训,告诫子孙后代,并言如果有不检行为的子孙,死后不得葬于祖坟之地。
齐山有幸得公爱,峭崖生辉到如今。
至和二年1055年,包拯因荐举下属,后来该下属贪赃枉法,包拯落个失职,降到池州字徽贵池做州官。第二年,包拯尽地主之谊陪同至开封而来的两位朋友观光池州齐山美景。当时尽管齐山一带景色奇秀,可是它给人的感觉就像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齐山在当初一直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山名。
包拯和朋友们在谈论政事之余,话题便涉及到齐山山名的事情上。由于包拯一行对“齐山因齐映而名”的说法颇为赞同,故而他在友人的邀请下,更正山名为齐山并写刻之。一如丁育民诗云:“堂堂正正齐山魂,恰似龙图正气凌。齐山有幸得公爱,峭崖生辉到如今。”
如今,曾登临齐山的一些文人墨客相继离去,留下翠微一亭和齐山劲笔,给做为旅游城市的池州增添了无比荣兴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如刘禹锡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