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不同朝代下的文学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趋向。在这些文海字洋里,有一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以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个性率真、词意悠美婉约博得世人的青睐。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仕宦家庭。其父李格非精通经史和诗文,其母是也通晓文律这人。一个文学氛围浓厚并且富裕稳定的家庭给足了李清照自由快乐成长和写作氧分的需要。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性格活泼,无忧无虑。虽然身处封建礼仪社会,她却活得像当代的女孩,时不时也走出家门亲近大自然,聆听生命赋予她的快乐,尽情热爱属于自己的生活。正如词中她所云:“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下心头。
年方18岁的李清照和时值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夫妇。赵明诚乃宋徽宗崇宁年间的宰相赵挺之的第三子。婚后俩小夫妻彼此恩爱,特别是俩人对金石文物有着共同的兴趣。后来,在政事变动的迫使下,李清照相随夫君居住山东青州十余年。在此期间,夫妻俩人把全部精力放在了金石的收集、研究上。共享“一烛燃尽,方肯休息。次日指堆积书史,以游戏之戏玩味同心协力之趣。”可以说赵明诚所著《金石录》一书有李清照许多的功劳。
之后,赵明诚踏上仕途之路,从此李清照独守相思在青州。她的心情也如其词曰:“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地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下心头。”
然而李清照的深情厚意并没有阻碍赵明诚蓄养艺妓和伺妾的行为,这段夫唱妇随的感情从此有了“间隙”,也成了李清照内心忧苦的来源。之所以会这样,除了因为女人的红颜易老外,还可能是李清照没有为赵明诚生下一男半女。最后当赵明诚接她来身边后,李清照在“班婕妤”之叹中开始了“子虚”、“乌有”游。
三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发生“靖康之变”的第二年,身为京城建康知府的赵明诚在一次叛乱事件中,竟没有临危指挥作战,相反却是偷偷用绳子系住城垛顺势趁着夜色逃走。之后,叛乱平息,赵明诚被革职,李清照便跟着他离开建康,由水路长江出发向江西而去,拟定居赣水边境。当李清照等人行至安徽乌江镇时,在得知那里就是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之处时,即停船凭吊供有项羽神像的霸王祠。由于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之争成为颇有影响的一段历史,唐代的杜牧和宋代的王安石皆题诗在此,以慨古事。触景生情中,李清照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豪迈话语。
顺水而上,李清照所乘的船只到达池阳(即池州)。按预想,李清照和赵明诚准备在池阳小住数日,意欲寻访李白、杜牧等人涉池的足迹以及搜集古人在此留下的文物。然不几日,赵明诚被诏上任湖州知府。如此一来,赵明诚便一人赴湖州上任,李清照暂决定留在池阳。分别转瞬就到了七月七日,想着和赵明诚分离时赵明诚的神情,李清照是爱恨交加。她怀念夫妻情深意笃的青州十年时,又恨夫君弃城丢志蒙羞,五味杂呈中,她词云:“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重。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同年月底,李清照离开池阳,她接到赵明诚生病的信讯。
四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向往和留恋的平淡快乐的人间生活并没能永恒下去。一是自身的夫妻生活模式随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二是她所处的宋王朝濒临灭亡,不断的战事和颠沛流离中赵明诚的死亡都给李清照的内心留下不可抚平的创伤。但尽管如此,五十有余的她仍为赵明诚的《金三石录》作后序,追忆往昔夫妻间点点滴滴的快乐以及此后种种的凄苦。她词曰:“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的词作虽以个人情感为书写基调,但她的人生起落却与当时国家的兴衰密不可分。从她的词里可见“冰山一角”。也正是她情感细腻而又跌宕起伏,使得豪情万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女子以“词后”的身份永远亮丽在历史文化的长廊中。
今天,池州清溪河畔的石壁上留有李清照的玉影,每当闲情沿河看柳新时,不免会因她想起二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忍不住思量其中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