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有成双配对的现象,但大地上的吃水井成双配对却令人不解,在我国四川省发现的两口井则又是一个奇迹,这两口井互相依存,一正一反互换的情况在历史上还是十分罕见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四川省武胜县发现两口神奇的水井。它们相距四米,一清一浊,又被当地人称作鸳鸯井。两井位置等高,深度相当,且井中的水为同一源头所聚。但是,奇怪的是,这两口井却有着天壤之别。这里的谜吸引了无数充满好奇的人来观看,不少的科研人员也纷纷前来,试图探究“鸳鸯怪井”隐藏的奥秘。
这两眼井位于武胜县北飞龙镇木井村,井口方正,水面离地一米。其中一个叫上木井,另一个叫下木井。木井村男女老少都会唱《木井》这首儿歌:“可观上下两口井,一条大路直穿心;进口清泉最可饮,能分春秋各二季;不知哪朝开的井,何人称为木井村;此井水丰不断流,润泽大地五谷生。”
据村民介绍,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以前,上木井里的水清澈,下木井的水浑浊。端午节后,两井开始“换班”:上木井里的水变浑变臭,水面泛起一层金黄色的东西,如粪便,不能饮用;而下木井的井水则逐渐变清变甜,供居民饮用;到了中秋节,两井再次“换位”。但不管它们怎么变换,总有一口井的水是清澈的、甘甜的。年年如此,从未错过日期。而且,当村民提上木井的水时,下木井的水位会自然下降;反之,提下木井的水时,上木井的水位也会随之下降。村民们猜测这两口井可能是相通的。
这两口井开凿于哪朝哪代?为什么当时要打两口井?井水为何一清一浊?这些疑问一直困扰着村民。神奇的鸳鸯井引起了相关专家的好奇,袁丙华,这位有着40多年水文地质经验的专家也来到飞龙镇决定看个究竟。
袁丙华来到木井后,他清除掉下木井水面上的漂浮物打了一碗水,发现下木井水并不浑浊。喝下去后虽然没有甜味,但是却有矿泉水一样的特殊的味道。袁丙华拿出仪器检测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的含量,发现这两口井中溶解的矿物质含量虽然很高,但都在安全饮用范围之内。
井里为何充满漂浮物?袁丙华认为井里的漂浮物,可能是铁猛混合物和钙结晶等沉淀物质,并不是村民们所猜测的粪便类脏物。
那这些物质是从哪来的呢?
袁丙华认为这些漂浮物应该是来自井水本身。他认为,通常情况,地下水埋藏在地壳的空隙中循环流动,温度和压力都是恒定的。井水出自深层,当它们露出地面的时候,压力和温度发生改变,情况就不一样了。铁猛在没有氧气的状态下,它是一种低价铁离子,是没有颜色的,在水中它是透明的。但是露到水面以后,接触了氧气,它就变成了高价离子,就变成了黄色或红色的。铁猛沿着井壁,或顺着沟壁、水沟排出,就成了看起来肮脏的红黄色漂浮物。
通过研究袁丙华还发现,井水并不是像村民们想象的那样是相通的。
经过测量,在室外温度是14.5℃时,上木井水水温是18.7℃,下木井水水温是18.8℃。就是这0.1℃的差别,让袁丙华坚持认为,这两口井的水源应该来自不同的地层。因为如果是同一地层的水,水温应该是一样的。
那么,“鸳鸯井”为什么会表现出一个清澈一个浑浊呢?
据了解,现在,当地老百姓打了很多深层机井,使得这两口井的使用频率在逐渐下降。使用上下木井的人越来越少,这就加剧了浑浊现象。端午节至中秋节,天气炎热,水位较浅的上木井容易受到地表水的影响,温度升高,最先表现出来肮脏,人们自然就淘下木井开始取水。上木井长期不用,它的沉淀物就覆盖到井面。外界气温越来越高,下木井也要形成沉淀,可是还没等到形成,就被人们取走了。等到端午节后,人们就开始淘上木井,下木井的使用率就下降了,铁锰混合物和钙沉淀渐渐聚集,这就造成了人们印象当中,一个清澈一个浑浊的景观。
地下水的成因
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状态的水,统称为地下水。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自流水三大类。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渗的大气降水停留在浅层的岩石裂缝或沉积层中所形成的蓄水体。潜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见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潜水。当潜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自流水是埋藏较深的、流动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这种地下水往往具有较大的水压力,特别是当上下两个隔水层呈倾斜状时,隔层中的水体要承受更大的水压力。当井或钻孔穿过上层顶板时,强大的压力就会使水体喷涌而出,形成自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