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87900000018

第18章 18 访美日记(29―6)

9月29日上午9时乘民航从北京出发。中午到东京成田机场,候机期间,遇美中友协代表团,受热情包围。换乘西北航(波音737)飞美国。机上有台胞三人主动攀谈,其中两人为姐弟,已在美读书、就业,另一女性系去美探视姐姐并求职者。他们都希望祖国统一富强,但对大陆情况了解甚差,如问:人民公社是否还存在?是否已无家庭?经交谈,态度友好,希望来大陆访问,但尚有疑虑。另有一泰国华裔学生,彬彬有礼,主动送冰水来,并告知国际旅行经验。

9月29日(美西时间)上午到达西雅图。过关人多,幸入境处华裔职员热情帮助,交代注意事项,顺利通过。柯白(Robent Kapp)夫妇来接,驱车前往大学旅馆,简便舒适。晚间在柯白家进餐。柯住海边屋船(House boat),1970年以1万余美元购置,现颇值钱,每月仅付港口东主租金百余美元。柯氏夫妇善于布置,室内朴素典雅。长年生活海上,颇有风味。柯白云:“教授做木工,夫人阅菜谱。”

西雅图为美西北港口城市,面临太平洋。东有萝丝山(Mt。Rose),建水电站,溪流清澈,峰顶常年积雪;西有奥林匹亚山(Mt。Olympia),雄踞海洋。此地森林广茂,渔业发达,港口繁忙。民居木制房屋最多,造型精巧多样。

9月30日柯白夫妇邀游司太吉(Stagid)风景区。途径水泥镇(Concent Town),以山上盛产水泥原料得名。山麓野餐,初尝肯德基烤鸡,所配玉米糯嫩香甜,原本农家食品也。司太吉风景绝佳,有印第安人图腾。美国极为重视森林公园,分国有、州有、市有、镇有,有益环境保护与国人身心健康。

奇宿旅舍在大学区(或称大学城),店铺及各种服务设施多以大学命名。最佳胜处为大学书店,规模宏大,俨如图书馆。进口有存包处,书架全部开放,可随便取阅。书籍种类繁多,从文、史、哲、政、经、法、美、宗教、科技,到妇女、烹调、缝纫、心理治疗等等。有众多专架出售大学各科教师指定的教科书与参考书。楼上则卖各种文体用品,货色繁多,目不暇接,但价格往往高于市面,唯校内师生参加合作社者(需缴一定会费)可享折扣优待。

柯白生于纽约,学生时代曾于课余伐木谋学费。妻系苏格兰矿工移民后裔,现在市府老年公民服务局工作,颇娴静。

柯白云,曾与高慕轲(Michael Gasster,罗特格斯历史系教授)商议筹办辛亥革命国际研讨会。柯氏将于10月1日出任华盛顿州对华友好交流委员会(Washington State-China Relation Council)秘书长。

晚间柯白夫妇在“中国第一”(China First)酒店宴请。

10月1日上午参观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卢国光,曾访问大陆。副馆长吴燕美,台湾大里人,生于燕京大学校园,以此得名。另有馆员金太太等,均来自台湾。该馆事先已作准备,进口处陈列我的著作目录,以及由燕美编制的辛亥革命部分书目,办公室墙上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与台湾省地图。

吴燕美介绍:就各校东亚图书馆藏书数量而言,本馆名列全国第十,在美国西北部则是唯一的中文图书资料中心。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有互借合作关系,等于大大增加了图书藏量。1977年5月出版的《亚洲研究》杂志,载有美国各图书馆中文藏书统计数字。最近大陆出的报纸我们都有,但《光明日报》才收到5月31日。本馆收藏多与本校学者研究重点有关。如陈学霖研究李贽,现在普林斯顿参与编写明史传记、清史传记,本馆均有配合。又如保钓运动发生,留美中国学生群情激昂,事后本校一位学生留赠大量原始资料。王靖献教授为诗人,笔名杨牧,搜集现代中国诗较多。谢文孙原在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论文为“辛亥革命在广东”,亦有一些资料收藏。本馆有洛克文库(Rock Collection),其中颇多西南方志。伍献子资料(私人档案)亦由本馆保存。民国前后杂志也有相当数量,但不及斯坦福。华大所有图书馆均不属系,经费来自总馆,相关研究所也提供一定经费。

下午,博士候选人黄俊杰约谈。台湾人,持“台独”观点,但其办公室亦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及台湾省地图,想系学校统一布置。黄云:学位论文题为《孟学流变考》,侧重探讨民本思想、忧患意识与乡愁情愫,与台湾人处境有关。反对复古与溢美传统,钱穆在香港说中国无封建专制,徐复观曾给以批评。台湾史学界优秀者有张朋园,台湾师大历史研究所所长,亦为“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员;张光直考古学成就最高,在耶鲁、哈佛执教,其著作在西方奉为经典。台湾青年学者很自负,认为老辈学者在战乱中过来,学问不多,只有他们既有传统文化基础,又了解西方,最能为学术作出贡献。美国有一个爱默生超越思想(Over Soul)委员会,值得注意。大陆的“李一哲”、“童怀周”很了不起。大陆对台宣言只注意统治者,不注意人民。“台独”思想堪称“如火如荼”,他们求见邓小平未成,甚为不满。台湾经济高度发展,家家有电视,因此不愿与内地统合。大陆对孔孟传统文化过度破坏,亦为不利于统合的因素。

晚上,杜敬轲(Dull)夫妇在家中宴请,杜系华大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部主任,中国古代史专家。陪客者除柯白、吴燕美外,尚有汉赋专家康达维,平实谦逊,东方儒风,不同于一般美国人。其妻张台平亦来,原籍保定,在台湾长大,自称“台平归国”。她研究甲骨文,打听国内人才短缺情况。柯白说:“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同胞团聚。”杜太太对丈夫说:“下次你如访华再不带我,就不必回来了。”康太太也说:“下次康先生如不带我去中国,也不必回来了。”

席间讨论今后加强学术交流问题。我提出资料、成果、人员三个方面,并强调“专业对口,直接联系”,美国朋友均赞同。

深夜,我国中科院物理所在华大进修的陆坤权来谈:今晚5―7时,西雅图华人协会举办国庆招待会,300余人参加,其中有美国人,亦有台湾人,穿插文艺节目,情绪热烈。许多本地华人想见章先生。华协成员多数为生意人,只有二三十人,影响不大,左、右派均未参加。钓鱼岛问题发生时,许多华人表现不错,现转沉默。(吴燕美:当时是华人最齐心的一次,后来就分手了。)

10月2日上午柯白介绍美国之中国史研究状况:

美国学者研究亚洲史者较少。华大历史系教师共35人,只有三人研究中国史,两人研究日本史,一人研究韩国史。很多人认为只有西洋史才是历史,亚洲史无价值,对此我很生气。

东洋传统与西洋传统不一样,两者有何关系?社会学、人类学都有系统理论用于研究,历史没有。我办《亚洲研究》杂志,常劝人研究题目不宜太窄,应了解各个方面。美国研究生要拿到博士,然后才能工作,这与日本不同。加上学中文又难,因此所选题目一般很小,意义不大。我的博士论文花了四年时间,仍觉理论基础不足。

美国学者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区域研究,省、市、县,利用地方志、笔记、清实录等,经济地理对历史的关系很重要。斯坦福的施坚雅(George W。Skinner,区域社会人类学家)研究村、镇、城市经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坚持达20多年,其代表作是《晚清中国城市》(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两个世界之间的中国城市》(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

美国学者注意社会学与区域研究的结合。科举制消灭后,士绅阶级地位如何?他们从哪里来的?家世门第如何?进而探讨20世纪社会结构的变化。有代表性的是孔斐力(Philip A。Kuhn)的著作《军事化与社会结构,1796―1864》(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1796―1864)。

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也日益活跃。威士康辛的摩立司?梅斯勒(Maurice Meisner)著有《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哈佛的史华兹(Benjamin Schwarts)著有《中国共产主义与毛的兴起》(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研究近代中国思想之历史渊源者还有《寻求财富与权力》(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和墨子刻(Thomas A。Metzger)的《逃避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演进的政治文化》(Escap from Predicament,Neo-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Evolving Political Culture),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并非完全反对进化,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之所以有所解放,即因理学中本有此因素,革命思想与孔学亦有关系。下期《亚洲研究》杂志将发四篇书评,其中有两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没有必要研究这种连续性(Continuity)。

经济史方面,认为1949年的解放固然重要,但经济因素更重要,因为发展工业的基础已存在。辛亥革命到建国前,农业无进步,但工业确有发展。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左派学者认为全属破坏,但亦有美国学者认为有促进作用。如帕金斯(Dwight H。Perkins)的《中国现代经济的历史透视》(China's Modern E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即持有这种观点。有些人对农村经济史很感兴趣,但只掌握地区性资料,如淮北、浙江、广东等,似缺少普遍性。梅尔司(Roman H。Myers,胡佛图书馆长)的著作《中国农村经济――冀鲁农业发展,1890―1949》(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Hepei and Shangtung,1890―1949),利用满铁档案说明华北经济不仅未受破坏,反而得到发展。俄里冈大学周锡瑞(Joseph Esheriek)反对这种观点。美国学者对手工业史亦感兴趣,威斯康星赵冈认为农村手工业利用洋纱织布,相互依存,密歇根费惟凯亦注意这一现象。

文学史在美国大学属文学系,有人主张应尽量利用当时文学作品研究历史,如研究四川应利用沙汀小说。戈德曼(Merle Goldman)所著《共产党中国的文学异端》(Literary Dessant in Communist China),主要写反右。1976年美国举行五四文学讨论会,亦请史学家参加。

我们认为政治史如不结合社会学研究则毫无意义,但这不排除专门的政治史研究,如国民党政府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等。易劳德(Lloyd E。Eastman)著《夭折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The Abortive Revolution,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1927―1937),田宏茂(Hung Mao Tien)著《国民党中国的政府与政治,1927―1937》(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gtang China,1927―1937),都是较好的著作。易劳德认为国民党没有社会基础,其基础就是它自己。

以黄宗智(Philip Huang)、周锡瑞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派”(以所编《近代中国》杂志得名)重视农村与农民起义的历史,最近他们都到华北农村去做研究,故又称“华北派”。他们认为美国历史学家不重视人民群众,应作改进。这是20世纪60年代反越战时期兴起的新左派。他们有重要成果,如1976年耶鲁大学出版的韩书瑞(Susan Naquin)著《中国天理教起义:1813年暴乱》(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The Eight Trigram Uprising of 1813),利用清宫档案(台湾收藏)、教徒供词叙述天理教源流。研究中共党史者亦多,去夏曾在哈佛举行陕甘宁边区史研讨会,不乏研究有素者。

工具书方面有施坚雅编的《近代中国社会――分类文献》(Chinese Society――An Analytical Bibliography),西文包括1644―1972,日文1644―1971,中文1644―1969,共三大卷,花费十年时间,100多万美元,用电脑编制,附有多种索引,但未能包括大陆图书馆收藏。《亚洲研究》杂志也编有亚洲研究索引,但不包括中、日文。哈佛燕京学社费正清等编有《日本的近代中国研究:19―20世纪历史与社会学研究的文献导引》(Japanese Studies of Modern China:A Bibliographical Guide to Historical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还有密歇根出版的黎安友(Andrew J。Nathan)编《近代中国:1840―1972,资料与研究介绍》(Modern China,1840―1972;An Introduction to Source and Research Aids)。日本学者坂野正高、田中正俊、卫藤沈吉亦编《近代中国研究入门》(东京大学出版会)。

当今美国学者对帝国主义研究缺少兴趣。

中午午餐会。除窦尔、柯白、康达维、张台平外,还有严绮云(严复孙女,中文系教授),刚从欧洲返校的张教授(地理系),以及文理学院院长等。名为共进午餐,实为一次小型研讨会,交谈热烈。

饭后张教授引导参观华大校园。据云国际关系研究所原为亚洲及苏联研究所,后扩大研究范围。

下午,柯白与研究生穆伦(Alan Wood)陪同参观西雅图市容。穆伦正做博士论文,题目是北宋的春秋学,他说:中国史研究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又为谋职发愁,所以美国学生选择中国史研究大多是出于兴趣,而不是为了职业。

柯白等陪同去市府见西雅图罗易市长(Mayor Royer)。市长原为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竞选时得票甚多,访华甫归,特别热情。叙谈甚欢,并赠金钥匙与精美画册《西雅图――美国最美的城市》。

晚间西雅图华人协会宴请。饭后该协会主席臧先生来旅舍,谈华人情况至深夜。

10月3日上午参观华大远东图书馆藏书,尤注意日本、台湾历年所出重要书籍,如《宗方小太郎文书》(东京原书房,1975)、《革命人物志》(台北,1969)等(其他书名略)。

中午与臧先生、陆坤权、杨莹餐叙。杨莹为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之女,母为英裔,下放农村多年,后在工厂当工人,现在华大工读。热情爽朗,东方气质,但外貌近似西人。

晚间,柯白在其屋船举行小型酒会,主菜为一大沙门鱼,白水煮一刻钟后置于特大盘上,以鲜花绿叶点缀,食时另蘸奶酪等作料。此鱼系柯白与我下午前往渔港买回者,绝对鲜活,但似不合华人口味。陪客除吴燕美外,全为白人:穆伦,一电视台女广播员,一新闻记者,一电影制作人。电影制作人与我谈将拍介绍中国影片问题甚久。女广播员特意穿红色T恤,因我来自赤色中国也。她11时提前告辞,因需值班。据云荧屏出现时仍著红色T恤,可见当时美国之中国热到何等程度!

10月4日上午会见华大副教务长(Vice Provost)加非亚(Garfia),讨论两校学术交流问题。又会见国际关系研究学院院长拜尔(Pyle),介绍该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研究外国问题情况,经费除学校拨给外尚有各界捐赠,日本政府捐100万美元,有一校友亦捐100万(院长办公室陈列捐赠证书)。拜尔表示愿加强学术交流,包括交换学者。又会见历史系主任、中国古代史专家屈爱果(Treadgold),相互赠书。

中午餐叙,参加者为原华大访华团部分成员,畅谈中国印象。

下午对该校研究中国之师生讲演,讲题为“大陆辛亥革命研究的现状与趋向”,严绮云亲任翻译,中国前辈学者萧公权(退休)亦在座。听众反应热烈,提出问题:对于孙中山、辛亥革命应如何评价?大陆有无书报检查制度?现在的政策能否维持下去?中苏谈判前景如何?四方八面,不一而足。

晚间柯白导引游唐人街。然后至陆坤权住所,台湾籍留学生多人访谈甚欢。

10月5日上午柯白陪同参观波音公司747总装车间,全部密封,自动化程度甚高。广场陈列有原陈纳德“飞虎队”战机。

中午与柯白在街旁初尝“热狗”、“汉堡包”。

下午与研究中国之学生会见,提问踊跃:何谓古为今用?如何评价影射史学?对史实总有自己的价值评判,能否避免主观偏见?辛亥革命如何评价?对社会学学派(指以社会学方法研究历史)如何评价?对“文革”如何认识?毛泽东与“四人帮”的关系?大陆能否与台湾作学术交流?大陆历史书销售量如何?最荒谬的问题是:中国对外借款太多,改革是否会像王莽那样失败?会不会再来一次“八国联军”?美国学生思想活跃,但有些不免流于浮浅。最感人者为中文系一台湾女生,当场表明决心改学历史,全场报以热烈鼓掌。

晚间与研究中国之学生在中国餐馆餐叙,柯白夫妇及严绮云亦参加。有一台湾女生(学工程)问大陆生活状况甚详,其夫学中国文学,愿到中国工作。今天是中秋节,饭后出外赏月,海上明月,景色特美,忽忆王韬诗:“异国山川同日月。”

10月6日上午偕柯白夫妇游海洋动物园。

下午3时起飞,5时抵旧金山机场。斯坦福大学柯鲁(Carl Crook)、陈明□来接。柯鲁之父为英人,母加拿大人,曾至延安,建国后在北京外语学院教书。柯鲁在中国上学,随父母下放,1973年始来美国。陈明□,30岁,台山人,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研究员。

夜宿美国前驻日公使衔代办爱默生(Emmelson)家。家为两层楼,有游泳池,在高山之顶,俯视旧金山、伯克利、奥克兰(通称湾区),灯光闪烁似海洋连成一片,蔚为壮观。主人去日本休假,柯鲁代为守屋。是夜柯鲁与日本学生德地立人(中文名王立人)住楼下相陪,立人随父母(日本专家)在中国十余年,亦有下放经历,与柯鲁均曾是北大工农兵学员。立人颇恳挚,对日本史学界情况较熟悉。另有香港博士生关文斌,24岁,亦来探视。陈明□极健谈,说华大以古为主,斯坦福以今为主;又说前两天旧金山有一疯人,在大楼上用枪向市区射击,交通为之阻塞。爱默生家图书文物收藏极丰,对日本研究特深,现任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以前曾至延安,与毛、周、朱等合影,还有八路军臂章。

10月7日上午与范斯立(Lyman P。Van Slyke)教授及其研究生共进中国点心并叙谈,在座学生除柯鲁外均为中国人,其余美国学生则正在中国作一年研究并学中文。台、港、澳地区学生询问内地情况颇多,情意恳挚,不像华大台湾黄某之略有矜持。

范、康(Harold Kahn)两教授陪同参观旧金山国家公园、金门大桥、旧金山市容及唐人街。

范教授50余岁,二战期间大学毕业后在海军服役,曾出征东南亚及日本,因此对远东历史产生兴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取得博士学位,代表作为《中国统一战线》(The United Front in China),着重研究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共历史。康为清史专家,着重研究乾隆皇帝,以《乾隆传》一书得名。老师的女儿则称之为“康有为”,因他经常推崇康有为。50岁,有两女,妻已离异。在课堂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讲历史,但不同意美国革命共产党及“工人观点”(激进团体)看法。

唐人街到处仍可见革命共产党张贴或涂写的传单、标语,大意是要把首都华盛顿闹得地覆天翻,以抗议对极“左”派头头的逮捕。据云邓小平访美时,他们曾捣乱,扬言中共修了。其主席是一地方法官之子。“工人观点”的影响更小。

唐人街华人左、中、右都有,与西雅图之唐人街一样,有国民党办事处,街上悬挂两种国庆横幅与标语。海边长椅上,年老华人三五闲谈或静坐,远眺大洋远处。

国家公园到处可见穿滑冰鞋的男女老少。其中有一日本风格园林,称莎士比亚花园(Shaksperian Garden),花虽不多,但有戏剧学校学生演出《仲夏夜之梦》,观众不少,兴味颇浓。同时进行两场棒球赛。

金门大桥颇雄伟,游人如织,多为观看太平洋及其岸边风景。远处有山,据云是当年华工登陆之处,住地遗址。海中有小岛,原为监狱,现拟改建公园。

晚间康教授在自宅亲自下厨款待,两女活泼热情。席罢,前妻来,笑谈如常。据云系电工,收入比康教授高。离异后约定每人每年轮流与孩子同住六个月,夫人朴实无华,康亦彬彬儒雅,不知何故离婚?归途中,同行学生说,今晚康教授即将搬至校内单身宿舍。

10月8日参观胡佛图书馆,其档案部收藏与辛亥革命相关者有荷马里、布斯与孙中山来往信件等珍贵资料颇多,但每次只限少量复印。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华文书局《中国省志汇编》、学生书局《新修方志丛刊》均便于参阅。复印《公民急进党丛报》、《山东革命党史稿》、《旅美三邑总会馆前史》等。

日本中村义教授到馆中晤谈:东京辛亥革命研究会创建已有十年,现由日本女子大学久保田文次教授负责。日本辛亥革命研究有两个取向,一为日中关系,一为民众作用。对秘密结社、经济、思想史很注意研究。希望今后加强与中南辛亥革命研究会交流。

晚宴后回寓所,大批台湾学生等候已久,有夫妇携幼儿来席地而坐者。畅谈两岸情况及未来关系,凌晨1时始散。有些台湾学生说,台湾“经济起飞”以牺牲农民利益与民族主权取得,且未建立真正独立工业体系,大陆不宜学。但大陆现在做法,又有些似步台湾后尘。蒋政权不得人心。台湾本土人民400年来,当够了“二等公民”,不愿另换一个“征服者”。普遍希望缓和,害怕打仗。大陆人害怕苏联威胁,台湾人害怕大陆“威胁”。

10月10日上午由格里高(Gregor)教授陪同参观斯坦福大学校园、东方图书馆及中国研究中心图书馆。两馆工作人员均热情接待,主动提供资讯。任翻译者为博士候选人张侠女士,人如其名,其学位论文题目与蓝衣社有关。

中午与研究中国的学者、学生座谈。有些人亦对历史的客观性、中国政府的正确路线能否持续等问题颇感兴趣。

下午与历史系学生座谈。提问:现在大陆学者个人能写党史,是否一大进步?何谓神化,何谓历史的客观性?提出客观性,是为了纠正过去学术工作中的混乱,还是别有用意?

驱车至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园,住妇女学者俱乐部(实为大学宾馆,对男性开放)。

晚间,杜维明夫妇家宴款待,台湾旅美学者石锦等作陪。杜畅谈美国史学情况:1945年以后加强中国研究,1949年以后主要是作为敌国研究。人云二战研究日本,冷战研究苏联,韩战研究中国。以前经费主要来自国防部,1970年左右才改由公私基金会提供资助。

10月11日上午东亚图书馆汤□文馆长陪同参观善本及重要参考书,琳琅满目,佛经特多。前些年从印度西藏流亡者购得7000卷僧侣手书经卷,为研究西藏宗教问题的重要史料。

下午访问唐人街中华文化中心,正筹备展览“华人在美国”历史资料。中心刘乔治先生熟悉当地掌故,热心研究美洲华侨历史。陪同参观唐人街各处旧址,解说甚详。同行还有魏斐德(Fredrik Wakman)教授的学生金□(Jim Nickum),学位论文题为《中国农村人民公社水利问题》。其先辈经德、法、意移民美国,祖、父均以卖肉为业,到他才弃此业而就读大学。另一同行学生为陶比亚(Stepe Tobia),攻读人类学专业,先辈为从俄国迁徙而来的犹太人,住纽约。陶与金□不同专业而均对唐人街历史有兴趣,可能与移民家世有关。

中午返伯克利,与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斯卡那平诺(Scalapino)共进午餐。斯为政治学者,曾至北京大学讲学,对辛亥革命史颇感兴趣。他认为辛亥革命是绅士领导,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是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具有新思潮者主要是由于所受教育,并非都源于家庭出身。反复辩说,有共识者,有存异者,但相互尊重,气氛融洽。(三年以后,我在《关于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答台北学者》一文中提到的“美国有位年长的知名教授”,即指斯卡那平诺。)

10月12日上午周女士(原在北京历史所工作)来,谈其家庭纠纷事甚琐碎。临行希望:(1)见刘大年问收到信未?(2)转告汤国黎先生有关寻找章琦(太炎先生次子)情况。

10时,韩国学生申某(Tom Shin)来访,谈博士论文事,颇朴实,在食堂任厨师以供学费,已读五六年。

杜维明来,续谈美国史学情况:

美国最大的学会是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下分四部,中国研究最受重视。董事会由15人组成,任期三年,例行选举,决定方针。但学会的真正动力是执行委员会,现设于密歇根大学,轮流坐庄。《亚洲研究》杂志现由华盛顿大学支持。会员无明确资格限制,每人交25美元即可参加。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包括中东)带有汉学老传统,会员须经推荐,故人数较少。美国汉学长期受法国影响较大,亚洲研究则侧重近现代,并重视社会学研究,两者现在逐渐合流。传统汉学家功底扎实,但近现代研究有军工企业等实力后盾,所以发展迅速。政治学研究发展更快,大部分研究在1949年以后。一种名曰政治文化研究,即把政治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以派伊(Pye)为代表,邹傥、狄特默(Dittmer)亦然。另一种名曰行为学派,把政治当做官僚、政权、权力结构,如斯卡那平诺即研究国际权力均衡。

费正清是从历史学角度来看中国近现代史,对历史继承性尤感兴趣,专长是清史。汉学真正有成就的是史华兹(Benjamin I。Schwatz),有研究严复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著作,“毛主义”(Maoism)一词即始于他。史为犹太人,基本训练很好,现在哈佛任教。哈佛有两个相关机构:一是东亚研究中心,着重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当代,以中国研究为中心;一是哈佛燕京社,重传统学说,如考据学。伯克利东方语文系亦为老汉学传统,与近现代研究关系不大。

亚洲学会声势大,但缺经费,只能提供开会场所,所以学术影响并不显著。

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研究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Fellowships)全国委员会下设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经费充足,其下又设中国研究委员会,支持举办学术会议,大学生写相关论文亦可申请补助,因此能够影响学术发展。

另一机构为美国中国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Grants),支持人文学科研究,如文、史、哲、经、政、人类学、心理学等,侧重政治色彩较淡的课题。

以上机构经费主要来自各大基金会,现在梅隆基金会(The Mellon Foundation)的实力可能已超过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主要由匹兹堡钢铁等大工业主支持,从20世纪60年代末即开始注重中国研究。鲁斯基金会(Luce Foundation)历来保守,但最近也拨100万美元邀请八个大学研究美中关系(广义的)。

1972年后有很大变化,即美国各大学、团体与中国可以广泛交流。威斯康星大学气魄最大,计划招收1000名中国留学生,先作初步训练(主要是语言),然后分送相关各校。美国科学院受政府委托,成立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R。C。),最近已与中国社科院达成协议:(1)学者交换,每年15人;(2)研究生交换,每年30人;(3)本科生交换,每年30人。美国过去只进行对华科技人员交流,现已注意人文社会科学交流,目的是为了增进彼此了解。教育、卫生等政府部门也出钱支持区域研究,在大学设立相关中心,或给奖学金。你们此次来访,即十所著名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共同提供经费。伯克利、斯坦福两个中心联合出钱,即将邀请傅衣凌来访。

美国的研究中心系由外界提供经费,所以与所在大学关系微妙,若即若离。中心与系不同,不是学校肢体,但学校可以“抽头”(分取经费)。麻省理工60%以上经费都来自外界。美国大学要在银行存款70万美元作为基金,才能增聘一位教授,因此不轻易给长期聘约。

下午课堂讨论,因魏斐德已访华,故由我代替主持。我作简短讲演后,杜维明亦作简要发言,谈社会现象的发生学,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因素如何发生关系,压力集团,等等。学生所提问题有如何理解阶级分析、类型分析等。台湾《中国时报》记者等两三人亦列席,但发言比较谨慎,只提有关两岸学术交流之类问题。

下课后,杜维明邀我与台湾记者及少数听课学生到中国餐馆叙谈。台湾客人对其当局有所不满(如不重视社会科学、限制与大陆人员接触等),对大陆政府顾虑亦多,对邓小平则颇推崇。对郭沫若颇有微词,我从历史条件加以解释,他们认为“已被说服”。他们说,台湾最重视统一的只有蒋家政府,今后会愈变离本土愈远,中青年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关心祖国统一。蒋政府有一触即溃之势。“台独分子”在海外很活跃,但在台湾势力反倒不大,唯“台独”思想则颇普遍,很多人认为维持现状就是独立。但台湾真正要独立,没有大陆认可是不行的。最好是两岸加上新加坡建立联邦,宋庆龄当元首,李光耀当总理,国旗要三方都能接受。台湾与大陆文化、经济交流很重要,石油、药材都属台湾急需,学术资料的复制可通过香港中文大学办理。(事后始知,《中国时报》记者系追踪采访,一路尾随,曾在台发表长篇报道,介绍我在美讲学、访问情况,评论还比较客观、友好。)

晚8时许始回寓所,匆匆整理行装,因明晨即将乘机去麦迪逊。在宾馆打工的华裔学生任杏娟前来告别,同胞情谊恳挚,但为上帝见证(God Witness)问题辩论不休。自称四年前确曾得到启示,深信赎罪、末日审判等。至11时始辞去。但不久又敲门,约到楼下见其姐爱娟,爱娟亦系课余打工下班赶来送行。赠《基督教伦理学》,收;又赠精装《圣经》,未收,因太重,姐妹均为大学生,随父母住旧金山。杏娟在伯克利体育系,自请教师学芭蕾,在女学者俱乐部系临时打工,今夜正好值班。

10月13日晨6时半,狄特麦驶车送至机场,7时半起飞。下午4时(时差两小时)至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政治系教授弗里曼(Edward Friedman)夫妇接至其家,两女甚可爱,长九岁,幼五岁。长女课余习中国功夫,准备将来到中国学杂技。晚间到电影院看纪录片《国内战争》(The War at Home),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学生反越战运动如火如荼;情景真实生动。观众甚多,买票摆长龙,主要是大学师生。许多教授(包括弗里曼夫妇)系当年学运活动分子,放映期间掌声、口哨声不断,反应极为强烈。据云弗里曼夫人当年曾被捕入狱。

10月14日上午参与弗里曼全家清洁劳动,窗玻璃全部卸下,两女喷清洁剂,大人用线巾擦净。然后同去乡间瑞士式小村落,品尝瑞式火锅。将奶酪置锅中融化,以刚出炉面包蘸食之,别有风味,两小儿特爱,如食珍馐。

10月15日上午参观远东图书馆,王正义先生(Cheste Wang,原国内西北联大毕业)介绍:本校总馆藏书近300万册,中文书30万册(国会图书馆有100万册,哈佛有70万册),与远东有关者20万册。编目全部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买回其卡片,稍作整理更动即可投用。法、医两院图书馆独立,经费由各该院拨给。自然科学书籍分至相关各系。中文书购自日本,中国香港、台湾,大陆书很少。本校美国史图书馆为全国之最,保存有芮恩斯(Paul Reinsch,民初驻华公使)档案,因芮原任威大政治系教授。还收有《美国外交与公众文献――美国与中国,1842―1860》(American Diplomatic and Public Papers,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1842―1860)。

随意检阅图书,如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专刊、民国史料丛刊(传记文学出版社)、中华民国史料丛编等。

中午周策纵教授邀餐叙。周教授原籍湖南,为五四运动史专家,代表作有《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革命》(1960)等,能写新旧体诗,书法亦佳。

下午讲演,听众认真但较客气,无热烈讨论。

晚间与赵冈、周策纵、林毓生餐叙。林亦研究现代思想史及中国知识分子,赵专长为明清经济,谈该校情况及大陆史学研究甚详。

10月16日晨起随弗里曼驱车购刚出炉面包,即在车中品尝之。随即伴弗送二女上学,幼儿园与小学同在一楼房,颇简陋,类似我国设备稍好的街道幼儿园。

与研究中国的三位研究生共进早餐,谈诗歌问题。然后弗里曼陪同参观州政府、州议会。参议员正开会,可自由旁听。讨论热烈:(1)饮酒合法年龄,是否应提高到19岁(原为18岁),或更高?(2)有一杀人犯已判长期徒刑,应继续囚在监狱,或回家监外服刑?弗里曼主张回家,认为有利于改造;余不谓然,认为太冒险,可能继续威胁邻里安全。

沿街颇多摆摊卖小件手工艺品(如皮带、饰物)。弗里曼云,其中有些是威大学生,毕业后不愿离去,自行组织散漫的“公社”(Commune),商讨如何改革社会,晚睡迟起,成一个小小特殊族群。

下午弗里曼开车送至麦迪逊机场,飞芝加哥转底特律。

密歇根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费惟恺(Albert Feurwerker)来机场接至安那波该校附近旅馆住宿。

10月17日上午参观密歇根大学东亚图书馆,万文英馆长介绍:

中、日文图书32万多册,其中中文20多万;另有2万多缩微胶卷,因建馆较迟只有如此,添置图书亦先由现代,到近代,再到古代。不过缩微胶卷亦有利于图书集约化,不占过多空间。对政府档案缩微胶卷收集较多,有英国对华外交档案2000余卷,日本外交、军事档案直至二战结束止。

大陆报纸,全国性者完备,地方性者有300多种,仍非完整。大陆期刊1966年以前较全,1966年以后欠缺甚多,华中师大学报也多缺本,希望通过图书馆交流补齐。

本馆收有康有为的信稿、照片,其中有保皇党在芝加哥办军事学校的照片。

20世纪20至30年代,密歇根与哥伦比亚曾是中国留学生为数最多的大学。

本校第三任校长曾任修订中美商约的赴华特使,其家藏信稿全部保存于本校稿本图书馆。此外还收有许多中国校友的信札。

离馆后费惟凯陪同继续参观校园。

下午去底特律参观福特汽车公司,规模颇宏伟。其博物馆陈列各个时期各种汽车、灯具、农具、家具等。乘坐19世纪老式蒸汽火车环行一周。参观爱迪生实验室,连原有之后园玻璃碴均运来并恢复原状。还有伦敦古老钟表店、珠宝店等,亦系原地迁来,严格复原展出,且注意周边环境之协调。最早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整座住房亦属展览内容。

10月18日上午到远东图书馆看书。万馆长介绍:

本馆收有前北京图书馆、台北中央图书馆善本缩微胶卷。敦煌文物缩胶,英、法、日有的,我们都有。但大陆最近发现的,我们没有;俄国收藏的我们也没有。

每年中文书增加7000册,日文书5000册。早期《大公报》不全,后期全。《时报》为日本影印者,不全。有北京小《时报》、《和平日报》,是在台湾做的胶卷。辛亥革命著作,十年以前是高潮,现已冷落。有一阵研究军阀成风,如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等。

工具书方面,戈尔登(Gordon)等编过有关中国论文索引。苏联科学院也编有相关论著目录。亚洲学会的中国书目最全,但只出到1975年。欧洲汉学以汉堡最好。牛津、剑桥图书馆由于经费不足,已落后于美国。

拉铁摩尔已退休,陈志让去加拿大,英国中国研究力量散了,但有些地区大学仍在加强中国研究。

本馆主要是1960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本校中国文化中心备受外界重视,每年图书经费100万美元,大学每年不过拨给2万美元。(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每年经费200多万美元。)

本馆藏有陈诚私人档案,已有复印本和缩微胶卷,分军事、党务、文教等,其中如解放战争时期在江西“缴获”的苏区中共支部资料,很有价值。

中午,杨(Enerst Young)教授邀与历史系有关教师、研究生餐叙,实际为不拘形式的研讨会。

下午秦汉史专家张春树教授夫妇陪同参观植物园。由于靠近加拿大,安那波的枫叶也很出名,枫林红黄相间,草坪碧绿如茵。连日穿梭访问,至此稍享悠闲。

晚间费惟恺陪同听钢琴演奏会,表演者为波兰流亡钢琴家,可惜我困顿已极,未能充分欣赏。

10月19日上午又至图书馆看书,侧重了解地方志,因朱士嘉曾嘱托。据馆员介绍,哥伦比亚大学收有900多种族谱。美国犹他州有谱系学会,为国际性团体,与夏威夷摩门教会背景的杨百翰大学有关系。

中午参观艺术博物馆,着重看日本文物、抽象派画。

下午演讲,反应热烈,但亦不如西部学生之开朗与爱辩论。

晚上,张春树夫妇在家中举行酒会饯别,食品全系夫人手制,精美之至,据云豆腐系驱车自加拿大华人区购来。参加者30余人,多为密大与底特律各界华人精英,全都来自台湾,毕业于台大者尤多,彼此不问年龄,只问何届毕业,因均垂垂老矣。同胞情深,乡思尤浓。据云聚会之盛况空前,可能是想在大陆客人身上获取若干故土气息。

10月20日晨7时45分,费惟凯夫妇驱车送至底特律机场。乘波音727于9时起飞,10时半到达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古博(印非混血儿)与耶鲁大学博士生罗易(Bill Rowe)来接。古博研究纳兰性德,罗易研究19世纪汉口,正在哥大收集资料。

中午,哥大历史系助理教授曾小萍(Madeleine Zelin)陪同进餐,原为伯克利魏克曼之研究生,研究雍正时期中国经济,刚得博士学位,即获哥大教职,可见其学术潜质不错。饭后上街随意游览。参观一画廊,甫离去,一画家追来送其作品,自称色彩绝佳,“可以此画代替电光源”。随后去联合国我代表团住处拜访一教育部外派人员,交流出访经验。

晚间,古博、罗易来旅舍闲聊。

10月21日上午搬家。因原住罗斯福旅馆处于闹市,整夜警车轰鸣,附近又发生火灾,不得安眠,遂移居邻近哥大之老人公寓,设施与宾馆无异,且有家居情调。

中午,古博邀邵子平(联合国职员,国际法专家,原国民党政府驻日大使之子)及其女友罗其云(在电脑公司工作)共进午餐。邵云已组织美籍华裔专业人员联谊会,意在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下午与古博、罗其云乘船参观纽约港,瞻仰自由女神像,泛舟哈克逊河。登国际贸易中心大厦110层,俯视纽约夜景。百老汇车辆来往如梭,车灯光焰成线成片汇成人间银河,帝国大厦亦光耀如灯塔,颇为壮观。我说:纽约只能晚间从天上看,因为夜色掩盖一切贫困、罪恶与苦难。出国贸中心即见邻近街道垃圾污秽、混乱不堪。罗其云并引导观看一同性恋者聚居街道。人云,不到纽约,不知美国,而许多美国人又不承认纽约能够代表美国。

归途中,我说国贸中心大厦是用美金造成的金钱拜物教圣殿。古博亦有同感。出租车司机为犹太人,知我来自大陆,不仅不收小费,反而少收车费,并说:“你们来自社会主义国家,我不能收小费,反正马上要到飞机场接富豪大亨,可以多刮他们一点。”

然后至邵子平寓所与台湾年轻学者见面,多为留学美国并在联合国服务者,倾向大陆,态度明朗,意见直率。邵以一万多美元购此工厂旧屋,甚大,可开百余人会议,准备为访美大陆学者免费提供简易住宿。

10月22日上午与东亚研究中心秘书马丁(Robert Martin)晤谈,她负责具体接待事务,古傅为其临时助手,随即参观东方图书馆。收有杨谱笙家藏同盟会中部总会有关文献,为两个手卷裱装。陈荆和、陈育崧编:《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部),共收119篇,分庙宇、会馆、公冢、宗祠、书院、医院、墓志铭、教会、纪念碑九类,育崧撰绪言尤有意义。李毓澍编《清季中日韩关系资料三十种综合分类目录》(旧金山,1977)为国内所未见。台湾政治大学研究生沈道立学位论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议员之政治资源及运用方式》,体现民国史新的趋向。

中午与罗特格斯(Rutgers)大学教授吴应□长谈,其代表作为《现代中国的军国主义:以吴佩孚为个案》。吴云:美国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者有两派,一派较保守,以哥大韦慕庭(Martin Wilber)等为代表,曾带头在《纽约时报》反对中美建交;一为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年轻新左派,以周锡瑞、黄宗智为代表。新左派打击面过宽,有时不免把若干中间人士逼向右转。

下午在东亚研究中心讲演,介绍大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现状及趋向,到会者甚为踊跃,讨论亦热烈。

晚与纽约地区研究中国之许多学者聚餐畅叙,饭后纽约市立大学唐德刚教授热心陪同步行回寓所。唐抗战时为国立八中学生,我读九中,均系安徽籍师生为主的学校,因此唐称我为老同学,我则尊之为“大学长”,因他读高三时我才读初一也。唐毕业于中央大学历史系,1947年考取公费留美,在哥大攻读博士学位,曾任该校东方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多年,负责口述历史(Oral History)计划。曾协助李宗仁写回忆录凡70万字,亦曾协助胡适写回忆录。据称,哥大收有黄郛私藏文献3000余件,顾维钧文献37箱。曾发现高岗、饶漱石致吴铁城(前国民党上海市长)信,请吴求见艾森豪威尔,助彼等在华南独立,此函写于1953年。此事奇特,未知确否,姑记于此。

10月23日上午艾罗(Peter Iaro,犹太人)陪同参观联合国,先至23层秘书厅中文处,与台湾诸友叙谈甚欢。邵子平等导游,参观安理会、大会堂、代表休息室、联合国图书馆等。

中午回哥大,与黎安友(Adrew J。Nathan)、刘易士(Charlton M。 Lewis)两教授共进午餐,谈今后交流问题。黎之代表作为《北京政争,1918―1923》(Peking Polities,1918―1923)。其妻为轰动一时的《江青传》作者,亦在哥大任教,据说“文革”后此书减价已久,仍滞销。

晚间曾小萍邀同研究生热情饯别。

回旅舍,联合国中文处花俊雄、□福辉、龚忠武、吴章铨、王志超诸同仁前来话别,综论国外史学研究情况,并分析比较国内外史学之得失,提供信息颇多。

10月24日上午香港研究生朱立芸陪同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规模宏伟,内容丰富。沿途朱介绍哥大情况甚详,说该校政治性太强,政治系教授问题尤多,有歧视华裔研究生倾向,故拟转学。研究生每年学费4000余元,伙食每月约70元(女生食少),明年打算回大陆观光。研究课题为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家在香港,为几代人同居之大家庭。

中午马丁赶来陪同餐叙,随即与朱送至纽约长途汽车站,依依话别。

汽车下午2时半出发,4时到达普林斯顿。刘子健、怀特(White)两教授来接,住该校招待所,为一富商捐赠之豪华别墅。晚间子健到中国餐馆宴请,陈学霖教授作陪,还有三台湾研究生,其中两人攻明史,一为艺术史,均诚朴友好,想访问大陆。

饭后子健介绍情况:普大小而精,重质量,本科生只4000余人,研究生1000余人,教授为数较多。处于纽约与华盛顿之间,学生愿意来,有十几个研究所,相当于北京中关村。威尔逊总统私人档案存此处。世界史以近现代见长,无人研究印度史。建议:(1)逐步交流,互派访问学者,两个月以内此间可提供食宿,时间长者中国需出钱。限于粗通英语的宋、元、明和清初历史研究者。(2)鼓励成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来读学位,须交学费,但可设法申请奖学金或工读。(3)请普大学生去中国教英语,花费少,并可为中国培养友人,来中国前需学教学法。(4)发动旅美华人搜罗复本图书、多余刊物,寄赠国内,互通有无。子健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前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翻译,后来美留学,获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专长为宋史,对祖国一往情深。

10月25日上午怀特(Lynn White)陪同参观普大校园,介绍爱因斯坦当年工作室。会晤原金陵大学历史系校友陈大端。大端1949年到台湾,为台大历史所首届硕士生,后赴美在哈佛得博士学位。曾参与该校东亚研究中心之中国政治经济研究计划,代表作为《清朝琉球国王的封疆》,现在普大教中文兼为研究生开清史课。大端在金大高我两个年级,对我颇多照拂,海外相遇,快何如之。

参观葛斯德(Gest)东方图书馆,由陈代理馆长(女)介绍:葛系加大拿电器工程师,漫游各地,见多识广。曾患眼疾,以中药疗效最好,遂委托一美国海军军官代为搜购中国医药书籍。后扩大范围,注意收明版书,亦有少量宋版。藏书起先置于一加拿大高校,后卖给普林斯顿,凡10万余册。开始不知其价值如何,经胡适鉴定,认为确有许多珍本。胡适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任馆长两年,后由童馆长(毕业于文华图专)接替。现已增至30余万册图书,胡适曾有专书介绍。陈引我参观该馆珍本,如宋版大唐高僧记,明代武英殿聚珍版藏书(有两套),清代抄本国史大臣列传、藏经、蒙文经等,琳琅满目。

12时半,怀特夫妇送至邻近之春登(Trenton,为新泽西州首府)火车站。下午3时到达美京华盛顿。马里兰大学政治系薛君度夫妇来接,夫人黄德华系黄兴之女,金女大校友。寄宿该校成人教育中心附设旅馆。

晚至华北饭店进餐。服务生来自台湾,原读逢甲学院(商专),来美后入经济系,据云台湾学生往往借钱留学,来美后课余打工还债,生活较苦。

途中经摩门教堂,颇为精美壮观。据云有钱人入该教者多,每月捐献个人收入十分之一,仿佛往昔之什一税。

10月26日薛君度陪同参观马里兰大学图书馆,中文书不多,仅万余册。东方图书馆主要为日文书。薛云:马大是州立,3万多学生,连同附近分校共约7万多学生。大学下设院、系,学费每年2000余元。学生会每年经费30万元。大学每年经费1亿余元,由州政府拨给。大学得钱即盖房,不愿增添教学、科研经费,因房子盖得越多,别人才越爱捐钱。

下午新英格兰地区政治学者关心中国研究会之教授、专家云集马大,共30余人,很多是乘飞机从远地来者。我报告大陆史学状况,居蜜(国民党元老居正孙女)主动接替薛君度翻译,准确流利,会场情绪热烈,发言踊跃。会后,宾州大学东方学系李克(Allyn Rickett)教授主动提出,愿提供一个中国学生奖学金。李克曾参军并在朝鲜战场被俘,后获释,对中国有感情。

10月27日上午去华盛顿参观美国国会图书馆,因东方部主任王冀正在访华,由副主任霍华德(Richard C。Howard)导引,亲自演示电脑查询。此馆藏书极多,无非走马观花而已。霍氏赠馆藏期刊总目,并允代为复印英文《汉口日记》(为武昌起义期间外国记者所著)一书。出馆后参观国会、白宫。

下午参加我国驻美使馆电影招待会。

晚,中国研究资料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主任余秉权宴请,随后去其家介绍该中心情况。据云清代驻防报销册已复印,共六大本,并拟出平装本,史料价值甚高,“可出六个博士”。

10月28日中午薛君度夫妇设家宴饯别,余秉权夫妇亦来。

下午2时10分乘火车出发,晚8时40分至纽黑文(New Haven)。雅礼协会(Yale in China)秘书雷静(Nancy Levenberg)与中国访问学者数人来接,罗易亦来。夜宿校内古老之招待所。

10月29日上午罗易偕女友来共进早餐,并陪同参观校园。他们拟明年结婚,并到汉口研究租界历史。其女友时任雅礼协会主任助理。

访问雅礼协会,与执行主任斯塔尔(John B。Starr)谈交流问题。雅礼协会成立于1901年,最初是若干耶鲁大学学生在中国湖南长沙组建的一个宗教性团体,先后在湖南建立雅礼中学、湘雅医学院(现为湖南医科大学)、雅礼大学等,与武昌的华中大学(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亦有悠久历史渊源。斯塔尔是颇具才华的中国近现代史学者,代表作有《毛泽东继续革命论的基本原理》(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Mao Tse-ton's Theory of Continuous Revolution,Asian Surv。,1971)、《意识形态和文化:当代中国政治辩证法导言》(Idealogy and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Dialetic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Harper,1973),曾参与编辑《解放后毛泽东所写著作:书目和索引》(Post-liberation Works of Mao Tse-tung:A Bibliography and Index,New Ed。,1976)。雅礼与我校历史上有长期协作关系,斯塔尔与我又为同行,交谈十分融洽。斯塔尔云:雅礼现已不再是宗教性团体,更无任何政治色彩,与耶鲁大学亦无隶属关系,经费、人事与工作计划均独立自主。雅礼协会近年一直努力谋求与两湖地区上述诸校恢复合作,但苦于对经过院系调整的现在各院校历史背景了解甚少,在摸索中经常找错对象。现在湖南情况业已通过北京协和张孝骞教授(前湘雅教师)获得澄清。湖北情况则至今仍不清楚。经我介绍华中大学与华中师院的前后连续关系后,斯塔尔表示愿“在新的条件下与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合作关系”,每年可资助一位华师文科学者来耶鲁或其他适当学校作访问研究,同时资助两名耶鲁毕业生到华师教英文并学中文。(此后华师与雅礼正式签订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以此次晤谈为滥觞。)斯塔尔对中国非常友好,据云早曾与柯白、弗里曼反复商讨如何发展中美关系。

中午雅礼协会宴请,耶鲁华裔知名教授费景汉(经济学家)、余英时(历史学家)作陪,两人均系台湾中研院院士,正热心于推动中美与两岸学术交流。费问:如中研院张朋园等一流学者要到大陆作学术研究,有无可能实现?我说愿为此努力做促进工作,但短期内不一定有结果。

下午演讲,余英时主持,并亲为写黑板以增进听众理解,盛情可感。一学生对社会发展五阶段论提出质疑,正拟回答,余建议可另约时间交换意见,因问题复杂,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也。另有一女生(中文名傅小翠)表示愿到中国教英语并研究明清史,已向雅礼协会提出申请云云。

晚间赵浩生夫妇宴请并畅谈旅美华裔学者处境。赵原为台湾中央社驻华盛顿分社社长,1972年以后转而为大陆发表多篇比较客观公正的报道,亦曾多次回大陆探亲访问,其妻为日本人,对中国亦颇友好。耶鲁中国学者群对赵则似颇多非议,未知何故?

10月30日上午由马厂(敬鹏)副馆长陪同参观东亚图书馆。马云:耶鲁图书馆藏书500万册,工作人员500余人。校友捐献500万美元建善本图书馆,全部密封,窗户为半透明,不让阳光直射,保持恒温恒湿。图书不外借,只能利用复印本。马为河南人,曾回大陆,热心图书馆际交流。他说耶鲁图书馆更需要中国地方出版社的书刊,因在海外不易买到。耶鲁读中国学博士学位者70余人,有研究佛学、墨学者,可在图书馆保留专门座位,借的书不收走,以利工作的连续性,但每学期需申请一次。

中午一女学者陪同午餐,她曾在中国研究老人问题三个月,最近得博士学位。

下午2时雷静来,驱车送至火车站,絮絮话别,伫立目送火车缓缓离站。

晚6时50分抵波士顿,龙绳德(龙云之子)夫妇及中国访问学者靳某(宋任穷之婿)来接,在龙经营之燕京餐馆畅述。据云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学者有重要会议,故委托彼等接站。随即送至哈佛大学招待所,即此前不久中科院代表团(包括钱钟书等)住处。

10月31日上午至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孔飞力(Philip Kuhn)教授接待。孔在哈佛读博士学位时师从史华兹,毕业后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十余年,主持中国研究计划,声誉甚佳,回哈佛是接费正清的班,颇为沉静谦和。孔先简介该中心基本情况,费正清学派注重政治制度与中外关系,史华兹学派则注重思想史,继承发展传统汉学。

随后参加座谈者自我介绍:

柯保安(Paul A。Cohen,或自署柯文):我写过《中国与基督教》(China and Christianity: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1860―1870)、《王韬传》(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Wang Tao and Reform in Late Ch'ing China)。现正写一本书(已完成一半)批评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如帝国主义、近代化等问题,否定西方中心主义,希望有正确的立场、观点。会后想研究义和团史。

某研究生: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注意湖南省人口增长对该省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冲突的影响,以乾嘉时期为主。

王嘉俭(台湾访问学者):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在中研院工作八年。已出版《魏源年谱》、《魏源海防思想》两本著作,现正撰写中国海防和海军方面的论文,利用《华北捷报》、《天津时报》、英国外交部档案等资料。打算从近代化角度写一本北洋海军的书。正参与张朋园、李国祁主持的中国区域近代化研究,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

王国斌(香港博士生):侧重清代经济史,学位论文为有关粮食问题,从商品经济、财政等方面研究政府与商人之间的关系,以湖广地区为重点,但苦于海外资料不足。

孔飞力自我介绍:注意太平天国失败后的地方行政、征税制度的演变,义和团流产后的新乡绅活动与社会形态的变化。

保罗?克拉克(研究生):研究都市社会发展史,学位论文题目是《长沙的民众运动,1926―1930年代》。现写一篇有关彭德怀领导湖南人民起义的文章。缺长沙方面的资料,想利用湘雅医学院的档案。

罗伯特(研究生):研究康乾两朝四川移民,涉及政府政策、社会情况、阶级关系以及白莲教大起义的影响。

珍妮(研究生):研究清初浙西学派对历史学的贡献。

某中国女研究生:研究中国文化思想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性格,如“忠”、“爱”等。

某研究生:研究明末清初农民战争史。

萨克斯顿(Ralph Thaxtion,任教于邻近大学):研究抗日根据地农民运动,主要是刘伯承的华北根据地。

最后我也介绍自己的与国内的有关研究状况。

座谈结束后参观哈佛燕京图书馆。

馆长吴文津介绍:20世纪20年代后期,哈佛燕京社成立后,为大学创建此馆。1965年前馆长裘开明退休,由我接替。裘馆长毕业于文华图专,是图书馆界老前辈,我们至今仍用裘开明分类法编目。哈佛大学图书馆总体藏书仅次于国会图书馆,但中文书则以我们居首位。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书60余万册,中文书30余万册,重点是语言、文学、历史。我接手后加强中国近现代史资料搜集,希望在五年内能与古代并驾齐驱。现在能为研究生提供80%最基本的资料,争取能够达到90%以上。除本校师生外,还接待许多外地学者来作研究(暑假特多),请外地学者留下建议,作为我们补进资料的重要参考。

本馆分中文、日文、朝文、越文、西方等部,还有编目部、流通部。善本书甚多,宋版27种,元版36种,明版1219种,清版1065种,合共3万余卷。地方志亦多,收有3000多种。与近现代史有关者,如1925至1926年的《广州日报》、已经整理和注解的陈诚文献档案,都很有价值,陈档已做缩微胶卷,每套收费800至1000美元。

中午餐叙,史华兹赶来参加。史为现任亚洲协会主席,声誉正隆。他对侯外庐的著作充分肯定,但认为唯物、唯心两分到底的模式过于简单化。又征求对美国史学的意见,我提出学位论文大多选题过窄。孔飞力亦有同感,并认为因此难以形成综合理论。

下午萨克司顿与普度(Pter C。Perdue)陪同逛剑桥市区。萨原为弗里曼的学生,愿促进两校交流。普为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侧重明清经济、粮食、财政。他说曾在日本与周锡瑞(Joseph Esherick,辛亥革命史专家)结识,每周阅读或讨论《资本论》。对周颇推崇,认为是美国研究辛亥革命史之最佳学者。

11月1日上午普度陪同至哈佛燕京图书馆看书。据吴馆长云: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Butler Library)藏有卡内基万国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档案,当年古德诺(Frank J。Goodnow)即系由该会推荐充任袁世凯顾问。其中包括袁世凯与该会来往函件,古德诺在华期间给该会负责人巴特勒(Nicholas M。Butler)的报告等,巴氏时任哥大校长。此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档案室亦收有部分相关文献,因古德诺于1914年返美任该校校长,迄至1929年秋退休。古氏与袁政府所订合同原件(中英文各一份)及其他从中国带回文件均收藏于该校。

检阅《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国现代史专题报告》(共出七辑)等书,随意浏览而已。

下午5时举行新英格兰地区中国问题研讨会(New England Chinese Problem Seminar),来自新英格兰六个州的30余学者参加,我演讲后聚餐,餐间亦自由讨论,颇为热烈,晚9时半始结束,比原订计划延迟一小时。

11月2日东亚中心吴秀良教授(清史专家)驱车陪同参观王安电脑公司,为在美华人同类企业成就最大者,职工5000余人,产品属第一流。中国已进口其新式电脑11台,有来自大陆的7人在该厂实习。公司陈小姐等边操作边介绍,并在荧屏上显示预先设计的欢迎标语。

随后参观波士顿国家博物馆、民军指挥部、独立战争放第一枪之遗址及雕像等。

下午王国斌来长谈,希望湖北大学(现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能给以接待。

傍晚孔飞力来寓所话别。吴秀良驱车送至机场。于6时40分起飞,8时10分(芝加哥时间)到达,芝加哥大学钱新祖教授偕谢文孙客座教授来机场接并送至旅舍。

11月3日上午上讨论课,我主讲,何炳棣等参加,谢文孙翻译。

参加之学生自我介绍:

福密斯(Fewsmith):研究清末民初上海。

索柏尔(Schopper):清末民初浙江的政治经济。

朴某(韩国学生):日本外交史,重点是陆奥宗光。

伊印:民初至五四思想史,家族关系的区域研究。

杰姆(James):中国书目研究。

艾伦(Allen Chun):中国社会结构。

李中清(李政道之子):云南与西南地区历史,将至昆明做研究。

苏珊:民国牙行、牙税。

此外尚有诸生自报:家族关系之区域研究,20世纪20年代罢工运动,“文革”以后中国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南海石油与主权问题,江西苏维埃,八旗与绿营,19世纪后半期长江三角洲之社会变迁,明代书院制度,中国精神病问题,等等,五花八门,惜姓名未能一一记下。

讨论热烈而有礼貌,何炳棣认为中国内地学者“大综合”(似为宏观研究之意)能力较强。

下午与谢文孙、钱新祖畅谈。谢有专著批评辛亥革命研究中之新旧正统观,现正研究珠江三角洲丝织业。钱研究欧洲不同社会主义流派,其父与南通张謇家族有世谊,并出示沈寿发绣与张謇唱和诗作等文物,发绣精美绝伦,前所未见。

晚何炳棣家宴,邹谠夫妇携酒参加,谢、钱亦来作陪。邹谠系国民党元老邹鲁之子,为美国研究中国现代政治之权威,谈三边委员会情况甚详。该会原文为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或Body),1973年成立,由洛克菲勒等基金会资助,在美、欧、日三个地区企业、政教各界著名人士中发展200余成员,是卡特总统的智囊团之一,主要从事国际战略研究。邹云其中斗争甚多,华裔成员颇受气。李汉魂之子李锐亦为该会成员,力议中美建交,邹亦然。10时许邹谠夫妇以血压高告辞。主人谈兴犹浓,从30年代清华、北大之争到现在芝大与哈佛之争,综论中国学各派研究之得失,间亦回忆前辈学者蒋廷黻、陈寅恪等人之贡献。不知不觉已近凌晨4时。何师母不断送来江浙口味之佳肴,并说:“干脆吃了早点再走吧!”于是食馄饨一碗兴辞,东方已发白矣。

11月4日倦极沉睡,醒来阳光普照,已是上午11时。忽然想起原已约定台湾旅美历史学家吴相湘在某地餐馆晤谈,由谢文孙陪同前往。但等到下午1时仍不见谢来,电话联络亦无人接话,事先又未告知具体地点,只有自己上街吃饭,并由一黄州籍中国老人陪同参观市容。下午5时许,谢始匆匆赶来旅馆,笑说我上午来过,看你熟睡正酣,不忍扰君清梦,与吴先生之约会已取消。吴为前辈学者,见我之情真切,失约终觉遗憾。

晚间,芝大中国研究计划负责人白立西(William L。Parish,社会学家)教授与邹谠两对夫妇联合举行家庭酒会。除谢文孙等同行师生外,何炳棣夫妇亦准时到来,据云“史无前例”。与原金陵大学舍监芮牧师之子芮大卫(David Tod Roy)欢晤,谈江宁旧事甚多。大卫为芝加哥大学东方语文系主任,自称主任即“走狗”(running dog),研究《金瓶梅》等古典小说。其妻说大卫这些年心情不佳,常以酒浇愁,今天这样有说有笑,真使我高兴。大卫之弟詹姆士(James Tod Roy,中文名芮效俭)任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钱新祖云:芝大出版《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季刊》(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s),刊有对各种社会主义比较研究的文章。

11月5日上午谢文孙来长谈,介绍自己在美教学与研究情况,希望推荐优秀论文,由美国华裔学者翻译出版,加强介绍大陆史学。谢任教于华盛顿大学密苏里分校,现应邹谠邀请客座芝大,有“跳槽”之意。

下午参观印度史研究中心。先见历史系主任入江昭(亦为费正清得意门生),然后由印登(Inden)教授介绍:

中心由三人组成。科恩(Cohn)负责近代,我负责远古至12世纪,第三人尚未找到,正在全国物色。

科恩研究英国对印殖民政策,不仅是经济、行政层面,还包括深层意识与观念,特别是对印度文化的认识。其国际学术地位正奠定于此,因为殖民制度虽日益消失,但错误认识的影响依然存在。

印登正研究8至12世纪印度社会、经济结构、上层建筑与经济的关系、喀斯特(Caste,种姓制度)诸问题。印度宗教文化与经济是同一结构的两个层面。西方学者过去研究印度史以西方为中心,用西方封建分期硬套。其实那一时期西方经济凋零,而印度正在发展,情况差异甚大。印登以印度为主体,对中国史也很有兴趣。亚洲就是亚洲,亚洲各国长期互相交流。印登想推动中印关系、印度与东南亚关系的研究,如亚洲佛教文化圈问题。现着重研究中印文化相似之处,如阴阳、四季循环等,这与西方不同,即使与伊朗也不同。过去认为印度虚静,中国务实,这是西方学者的虚构,应通过实证重新研究,因中印文化都极为丰富多样。

教学方面,印度史导论以15世纪为界,分为古代、近代。历史系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新生均需读此课,两学期教完。再就是印度史讨论班(Seminar),学生自选题目,轮流报告,大家讨论。再上一层的讨论班是博士论文班,要求较高。把研究生送到印度做专题研究,回来作报告,也请外校有成就者或外国学者来作报告。现在另有六七个研究生,以保证就业为原则。本科高年级有印度史专业,可以大部分选外校课,我们承认学分。

强调学习梵文,但近代印度史资料语文种类很多,故实际困难极大。研究生不能只读印度史,要读社会科学,还要选修一个其他国家历史以相比较。

就相关图书资料而言,全世界有十大中心,四个在印度,三个在英国,三个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纽约市立图书馆、芝大图书馆)。芝大图书馆有印度相关书籍20万册,设南亚编目组、南亚阅览室,即将编印印度史书目。

印登表示愿接受华师印度史教师来学习梵文。入江昭是中美关系史专家,也表示愿加强两校交流,并愿在芝大出版社翻译出版中国的优秀著作。据云,他是美中建交文件起草人之一。

晚与谢文孙在旅舍餐叙。谢云,以前在台大办《台大之声》,以后又办《大学》杂志,刊登自由神像及激烈文章,被称为“台湾红卫兵”,几乎入狱。幸被费正清录取为研究生兼任机要秘书,始得离台,在哈佛拿博士学位。费正清退休后,三大弟子继承衣钵,经济史为费惟恺,国际关系史为入江昭,孔飞力则在哈佛东亚中心掌门。

11月6日晨,谢文孙、张镇九(华师物理系访美学者)前来送行,由张系国教授(台湾中研院研究员,现任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电脑中心实验室主任,同时又是著名小说家)驱车送至机场,并共进早餐畅谈。据云:10月21日在伯克利曾举行台湾学者、学生座谈会,主题是“近三十年的中国”,有200余人参加,包括杜维明、张系国等知名学者。会上有人主张成立中华联邦或邦联,以宋庆龄为总统,李光耀为总理(仿联合国以小国任秘书长)。《华侨日报》曾有报道。

谢说他已在密苏里州购一古堡式旧屋,有30多房间,三层,是富人迁乡后弃置的。自己付30%,其余银行贷款,20年还清,每月只付四五百元。三楼藏书,二楼住人,楼下客厅大,可开学术会议。谢已决心在美谋发展,并致力于中美和中国两岸学术交流。

飞机于上午11时50分起飞,访美之行至此结束,比原订计划推迟一周,芝大之行系邹傥、何炳棣盛情追加者。

同类推荐
  •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 人与永恒

    人与永恒

    作家周国平的第一本随笔集,也是出版后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书中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
  • 黑手党

    黑手党

    黑手党重重内幕大揭秘,黑手党崛起历史全纪实,从西西里岛起步,头号教父诞生。对家族体制、党纲、入会仪式、暗语等等核心机密大曝光。详解暗杀、博彩、贩毒、洗钱、金融诈骗等“产业链”。精选艺术版黑手党史,重温经典影片,回到风云诡谲的年代。
  • 对话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对话与20世纪中国文学

    20世纪,随着近代外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学开始被迫与外来文化、文学进行对话。这种对话从本来弱者被侮时一种本能的话语反应渐渐转变为主动应对,并在主动应对中开始积极吸纳、调整与创造,然后这种调整开始了中国文学自身的对话,包括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存在,20世纪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对话。本书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复杂的对话关系进行了研究,一定程度地揭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不同于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 少男少女文摘修订——哲理小语

    少男少女文摘修订——哲理小语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热门推荐
  • 木落寒微心轻颤

    木落寒微心轻颤

    是哪一眼遗漏了自己,迷失了心的方向。如果有下一辈子,我希望我能预定你,下下辈子,我也要和你在一起。曾不会想得这么美好,因为我不敢想,也不曾奢望,但那一天真的来了,你对我说,“我的新娘,你是最美的新娘。”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但我不想要,我想拥有你一辈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尤苏的质问

    尤苏的质问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残女翻身记:绝爱寝奴

    残女翻身记:绝爱寝奴

    大婚之夜,她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却没想到经历了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心爱的男人竟然从没有爱过她,她不过是他用来复仇的棋子!一夕之间,她从幸福的顶峰摔落到谷底,从高贵的公主沦落为他的寝奴,如此巨大残酷的变化让她怎么承受的起。冷眼看着他坐拥天下,怀抱心爱的女人,成为叱咤风云的天下霸主,而她却只能卑微的跪伏在他的脚下。昔日的海誓山盟全部变成无情的讽刺,当爱成反目,曾经的甜蜜化成刻骨仇恨时,她该何去何从!臣服命运?宁为玉碎?或者绝地反击,夺回他曾亏欠她的一切!
  • 封印的友谊

    封印的友谊

    小时候的闺蜜,为何感情破裂?难道她们的友谊要止步于此,就此被封印在冰山之中?不!凡是误会终会有被解开的那天,她们的友情会重归于好吗?
  • 热血轻狂之少年战史

    热血轻狂之少年战史

    一个普通的好学生,在初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人欺负,终于,等到了那个女孩儿,在她的鼓励下,他奋起反抗,让所有人对他另眼相看,后来,他有了一群亲密无间共同生死的兄弟,由此,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正因为他们不知天高地厚,所有他们才拥有无穷力量来面对未知的挑战,他们,演绎出一段惊险曲折,放荡不羁,快意恩仇的热血传奇!注: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请不要与真实人物事件挂钩。作者QQ:1343278503可以询问任何问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苍武纪

    苍武纪

    “白骨残垣森森凄如雪,一朝拔剑却又是苍生十年劫!”“我林长生这一世定要将你大齐皇室连根拔起!”青衫男子缓缓合上颤抖的眼睑,滑下了两行浊泪。﹉﹉﹉﹉﹉﹉﹉﹉﹉星点璀璨流光划过天际,林长生撑开眼眸竟发现自己融魂于身世扑朔迷离的小杂役之身。觉醒至尊武神系统后,什么独孤九剑、玄冥神掌,北冥……等精深武学便纷至沓来。喜欢此书的朋友+群:887800981
  • 天外来表

    天外来表

    得到一个让你心想事成的神奇的手表,但是得到手表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麻烦,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 魔法少女抚子

    魔法少女抚子

    巨大的魔法,突如而来,带来只有伤痛。不,一定要阻止,魔法少女抚子,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