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戏迷谈戏”栏中,最近发表了一篇谈《沙桥饯别》的文章,认为此戏的唐玄奘不应由老旦扮演,并说这种办法是“靠吃祖宗剩饭过日子”。因此我也想谈谈个人的“井蛙”之见。
谨按:《沙桥饯别》是传统老戏,却从来就有两种不同的演法。一种以老旦扮唐僧为主,老生扮李世民由硬里子应工,有点像《辞朝》里的宋王或《望儿楼》里的李渊。另一种则以老生扮李世民为主,由小生扮玄奘应工,有点像《天水关》里的刘禅或《举鼎》中的薛蛟。自陈大(更早一点还有李盛藻,但李唱此戏唐僧仍由老旦扮演)按余派路子唱红此戏,唐僧一直由小生应工。当年演唐僧的名演员,老旦有龚云甫,小生则为姜妙香。至于说到“靠吃祖宗剩饭过日子”云云,则话说得未免有点偏激。因为即使唐僧由小生扮,也属“剩饭”范畴,并非什么新的创造。如照此类推,则一切按传统演法的老戏均为“剩饭”,甚至包括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只要以临摹为主,都得算作在靠吃祖宗剩饭过日子了。事实上继承与创造乃辩证的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至于说到有创造性,我反而觉得唐僧由老旦扮演倒是我们的祖宗敢于打破框框的表现。首先,这样演法打破了行当的界限;其次,这并不违反剧中人物性格。因为玄奘虽为年轻的高僧,却具有慈祥、懦弱的性格,借用一句封建用语,他是个带有“妇人之仁”的凡人。让这种人带几分女气也是合情合理的。何况今天演老旦的演员,大都为青年女性,照我看,至少比龚云甫的扮相(龚从一开始扮出来就活像一位老太太)要强多了,因为她们更像年轻的玄奘。
我原则上同意那篇文章作者的意见,即这出戏虽由老旦应工(唱大嗓),但在演员风格上和唱腔上却应有所改进。一要脱去脂粉气,二要尽量年轻化,不宜按照《望儿楼》、《钓金龟》的唱法一成不变。如果真能创出一套既是传统老旦唱法而又合于青年玄奘特征的唱腔,那可真是推陈出新,要比小生用假嗓来唱这出戏更有创造性呢!
〔附记〕此文原载于1988年10月5日《今晚报》。限于篇幅,还有一些情况没有详谈。一、据王金璐同志告知,他少年时代在中华戏校学老旦时曾学过此戏,乃文亮臣所授。唐僧虽由老旦应工,唱腔却接近武生唱法,并不同于《钓金龟》之类的一般老旦腔。二、过去无论昆弋,演大部头传奇本戏,凡属佛祖、高僧之类,皆由老旦扮演,取其慈祥恺悌,性格善良。然则唐僧之由老旦扮演,原有其历史渊源,不宜轻易便加否定也。1989年1月作者校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