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荣溃逃久庆门,就意味着池田信雄偷袭那霸、首里的计划完全失败了。
懿仁太后被国相察伦所救,居仁母子先后被谢成良、阮威所救,有心殉国的尚真王被吴凌风所救,翁、马、毛等豪门亲贵则被阮国明在城南所救,这一次首里城破固然是伤亡惨重,然而琉球国的根本却没动摇。
之后的几天,首里城虽然人心惶惶、混乱不堪,然而在阮威黑甲兵的武力压制下,秩序渐渐恢复了正常。
尚真王、懿仁太后、居仁王后、尚秀公主、以及两位小王子安然无恙,琉球国虽经浩劫,然而池田信雄的诡计却未得逞,山北城也依然坚守。局势稳定之后,就到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首里城破,死伤了半数以上的王公贵族,内廷外廷空出的职位数以十计,其中不乏位高权重的职位,如“王城守正”、“内廷守备”等绾有重兵的武职,“吟味役”、“锁之侧”、“物奉行”等政厅文职。
这些空出来的职位自然被那些功臣所填满,而尚真王也只能拿这些职位来赏赐他们了——倒不是他小气,不肯拿出实质性的金银财货,而是他实在没什么可拿的了。
倭寇破城,烧砸抢掠,连甚为隐蔽的金库都被他们发现了,能带走的都带走了,带不走的也一把火给烧了。
虽然大部分的倭寇最后都死在城里,但是从他们身上搜出来的财物,都被阮威和尚方手下的士兵瓜分了。这些士兵可都是救驾的功臣,尚真又不能开口向他们要钱。在这上面,尚真手头再拮据,也不能让手下齿冷,不然以后就没人替他卖命了。
于是,不成文的规矩就产生了。凡是倭寇身上的,以及散落在外廷四处的值钱玩意,谁先到手就归谁。
士卒方面的赏赐就这么解决了。接下去就是那些有头有脸的功臣了。那些空出来的官职,尚真就像不要钱似的撒出去。那些身份相对来说比较低的、功劳比较小的人,还比较好摆平,可像尚方、阮威、李文浩、察伦、阮国明这样的人,在封赏上面可就要经过长时间的博弈了。
在朝堂上面,各方势力争吵了好几天,才最终确定了下来。尚方已经贵为亲王,又在那霸开府设衙,想要更进一步,就只能做尚真的位置了。因此尚真只能象征性地给他胞弟加了个国相衔,不具体管事,只是个名称,跟察伦并不冲突。
至于李文浩,原本就是尚真所看重的宰辅之才,如今又立下了大功,自然不能不赏。本来是想让他来代替察伦的,但现在察伦也立下了大功,国相的位置现在做得稳稳当当的。而其他的显要职位,如三司官、紫巾官、长史,又都被毛、翁、马三大家族把执,想要动他们,比动察伦的位置还要难。
至于其他算得上显要的职位,就只剩下“王城守正”和“内廷守备”了。“王城守正”向来是琉球最高武官所领,这一回阮国正虽然没有亲自领兵勤王,但若不是他算无遗策,遣来了阮威,只怕琉球休矣。所以,阮国正不能不赏,“王城守正”自然而然按在了他的头上。只不过他人在山北城,这职务也跟尚方的“国相”一样,是个虚衔。实际掌握首里兵权的还是“内廷守备”李文浩。
内廷守备这一职虽然比不得国相、三司官这样的显职,但此时此刻所掌握的实权却极大,至少比当初的具那志要显摆得多。
其余人等,也各有封赏。国相察伦,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跟亲王尚方的情形类似。但察伦立有救驾大功,又不能不赏,也只能象征性地加一个荣誉衔。原北城守备谢成良,则被提拔为李文浩的副手;原那霸守正阮国明,则兼了一个要职——水师守备,这是水师守正的副职;阮国正之子阮威,职务上没有晋升,但武将位阶却连升两级。如此等等。
至于我们的主角吴凌风,相比于李文浩、谢成良,封赏则寒碜多了。首里城的职官,无论大小,包括内廷和外廷,一个都没有捞到。
当然以吴凌风的聪明才智,也料到了这样的结局,失落固然难免,但要说沮丧则谈不上。一来他的年龄实在是小,二来他也知道树林里那一番充满勃勃野心的话,让尚真有了深深地顾忌。他吴凌风就像一头幼鹰,只待羽翼丰满,就会展翅高飞。
尚真雄才大略,在用人上,向来唯才是举,李文浩如此,之前的文归仁也是如此,从不担心他们汉人的身份。倒不是说对他们毫不保留的信任,而是他相信自己能够驾驭得了他们。
但吴凌风则不一样,从这个少年的身上,他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股与众不同的气质。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这些李文浩身上都有。但是无论李文浩在别人面前如何的狂傲,在他尚真面前,却也谦逊到了极点。
可以这么说,尚真已经看透了李文浩。他一个汉人,在琉球海外,人生地不熟,也只有牢牢地依附在自己身上,才能够在这里站稳脚跟。
然而李文浩的谦卑和患得患失,在吴凌风身上却根本看不见。尚真觉得自己在他面前,就好像根本就不是一国之君,而是跟他处在同一个阶层上。
换句话说,吴凌风根本就没把他尚真当作高高在上的君主!
尚真当然不会知道,吴凌风身上的这一些所谓“气质”,是在五百年之后的环境里熏陶出来的。
他认定:此子非等闲人物!
在没摸透他之前,尚真不敢大胆地任用,但也不愿就这么白白地放过这样的人才。琉球国遭此大难,百业待兴,正是用人之际,吴凌风这样的人物可遇不可求。
尚真灵机一动,忽然计上心来——
“招吴凌风为驸马,赐奴仆一百!”
这是吴凌风所得到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