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绝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
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释义”
君子立身处世,贵在有益于人、不能光是高谈空论,弹琴练字,以此耗费君主的俸禄官位。国家使用的人材,大概不外六种:第一种是朝廷之臣,他们能通晓政治法度,规划处理国家大事,学问广博,品德高尚;第二种是文史之臣,他们能撰述典章,阐释彰明前人治乱兴革之由,使今人不忘前代的经验教训;第三种是军旅之臣,他们能多谋善断,强悍干练,熟悉战阵之事;第四种是藩屏之臣,他们能通晓当地民风民俗,清政爱民;第五种是使命之臣,他们能洞察情况变化,择善而从,不辜负国君交付的使命;另六种是兴造之臣,他们能计量功效,节约费用,开创筹划很有办法。
以上种种,都是勤于学习、良好操行的人所能办到的。人的资质各有高下,哪能要求一个人把以上“六事”都办得完美呢?只不过人人都应该明白其要旨,能够在某个职位上尽自己的责任,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学家教”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一切知识,熟习各种技艺。但是,只要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能做出成绩。对孩子来说,只有从小培养做事专一的性格,才能踏踏实实学好功课,日后在工作中精通某一行业,做出一定成绩。
1.做事专一才能有长进
孩子的自制能力差,做事的时候往往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喜欢那个,变来变去。这种情况的确与孩子小、不懂事有关,但是父母不能就此过于迁就孩子,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做事专一的性格,能够持续不断把一件事办好,达到精通的水平。
一般来说,让孩子专心做事的最好方法是兴趣引导,即培养孩子专一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从小掌握一技之长。但是,这种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当孩子的兴趣不稳固时,就会出现不专一的情形,对新鲜事物变来变去。
孩子做事不专一,就很难做事精通,熟练掌握知识和其他技能,最终不能有所长进。在中学的课本里,有一则“囫囵吞枣”的故事。这则成语来源于朱熹《答许顺之书》,意思是说把枣子整个儿吞下去,连核也不吐出来,嚼也不嚼,就叫“囫囵吞枣”。它比喻人们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宣科,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
试想一下,孩子做事的时候朝三暮四,怎么能把事情做到位、达到预期目标呢?孩子在学习中蜻蜓点水,怎么能对各门知识进行系统掌握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有具备专一的性格,才能不断长进,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更重要的是,孩子从小养成做事专一的个性,日后才能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在专业领域内取得成就。人的生命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做事不专一,象小猴摘桃子一样贪多、贪快,一个都没把握好,又去摘另一个,最后任何事情都做不好。
面对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父母应该让孩子怎样去面对呢?显然,让他们具备成功的素养是最重要的,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家庭教育,做事专一就是主题之一。
在教育领域,有一个中肯的观点是:“读懂一本书,精于一件事。”孩子们接受类似的教育,学习相同的知识,日后竞争的胜负取决于他们在工作中实践的具体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个性化成功。事实上,这种成功建立在孩子对外界事物独特的认识基础上,它来源于当事人对一本书的深刻理解、对一件事的精通。所以,只有专心做好某一件事,才能成为某方面的专业人士,取得较大成绩;才能触类旁通,在其他领域有所建树。
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举行婚礼的时候,宾客挤满了屋子。等到喜庆的时刻来临了,主婚人却发现新郎不见了,于是派人四处寻找。最后,大家在实验里发现了巴斯德,原来正在悠闲地摆弄试管。正是由于从小培养了做事专心致志的个性,巴斯德才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是走了九十里路也只是全程一百里路的一半,剩下的十分之一却是获得成功的重要的另一半。由此可见,培养孩子做事专一的性格多么重要。
2.注重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和素养
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专业化、职业化是发展方向,所以要培养孩子朝一个职业方向努力的意识,培养孩子的职业素养是很重要的——这是做事专一的一种延伸。
父母和孩子聊天时,经常问他们长大以后的理想时什么。无论孩子的理想多么遥远、多么伟大,理想都应该时具体的,是通过从事一定职业来实现的。把孩子培养成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让他们专心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具备某一方面的专才,在职业上朝这专业化的方向努力。
因此,当孩子表现出音乐上的天赋,并想在音乐方面有所发展外,父母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专长;当孩子对技术发明充满兴趣,并且喜欢摆弄一些家用电器,喜欢进行科学实验时,父母就应该带领孩子多到科学馆参观……总之,引导孩子培养职业意识,确立某方面的职业素养,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时非常有利的。
德国青年拜尔时一个兴趣广泛的年轻人,他喜欢听古典音乐和摇滚乐,还经常到法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家旅游,周末的时候则约上几个好朋友去登山或滑雪……但是,当拜尔回到公司以后,就全身心地投人到工作中去,既兢兢业业,又业务熟练。
其实,这是未来社会一种普遍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一方面,人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热情和高效率,另一方面又惬意地享受生活。显然,这是个人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结果。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存在一种怪现象——“毕业即失业”。不可否认,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就业人数多、就业环境不畅、竞争压力大等。但是,职业化教育缺失,孩子缺乏职业素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而这种教育是要从小进行的,伴随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
德国的马克斯一普朗克教育科学研究所,是全德国最重要的教育研究机构之一。它的工作重点是:研究儿童入学前在家庭中的社会活动,进而从不同角度研究教育、劳动、经济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研究职业教育问题。
在教育孩子方面,又一个通俗的说法是“从小看大”,意思是从孩子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见到孩子未来的表现,可能从事的职业。所以,父母要注重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朝某一职业发展方向努力,为他们早日成功奠定基础。
有人进行果统计,在教育发达的德国,在15—18岁的青少年中有60%以上接受过高素质的职业训练,政府为此制订了《职业教育法》、《青少年劳动保护法》等。随着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精细,众多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父母都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职业道德、增强孩子的职业素养,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在家庭教育中,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能够入人心,被孩子广为接受和欢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早日确立一种安身立命的技能,还可以让孩子早日发现个人潜能,并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专家建议”
(1)父母要注意锻炼孩子永不放弃的精神,引导遭遇困境时想方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孩子做事不专一,往往是不能面对眼前的困难和挑战,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具备永不放弃的精神,遇到困难的时候则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功,避免半途夭折。更重要的是,孩子长大后才能在工作中专心致志,把自己的专长发挥到极致,达到的卓越目标,而不是“小事不想干,大事干不来”。
(2)父母要了解孩子,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潜能,确立自己的理想位置。在这里,父母要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而不是让他们都挤进大学;事实表明,真正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孩子在专长的基础上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学有所成,实现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