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赞赏。与其说“你不要这样做”还不如“你那样能够做更好”;与其让孩子在没完没了的批评中纠缠于做过的错事,还不如让适时的表扬给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掌喝彩!自信不足的孩子特别害怕出错,家长更应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有进步!继续努力!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不要吝啬真心的表扬。
成就感是怎样形成的呢?成就感通常来源于对困难和逆境(概率50%)的不断克服,以及反复成功之后的不断获得认同与反馈,因此,就教育的意义而言,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是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的唯一通道。
积极评价即及时准确反馈,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父母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小进步小激励,大进步大庆祝。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变化,并及时作出表示,或者是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赞扬的话,一张表扬性质的纸条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反对使用物质奖励,因为它与成就感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容易转移并削弱孩子对成就感的感知。
我们经常会使用比较的方式来激励孩子,比如,“你看谁谁得了100分,你才得80分,你真笨,没出息的东西。”或者“人家就是聪明,智商一定高,而你呢,认命吧,天生就比人家笨”等等。比较是很正常的,但消极的比较将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最宝贵的东西,没有自尊心就不可能有成就感。所以比较一定要掌握分寸,这个分寸是鼓励,而不是诋毁或者发泄。比如,可以这样比较:“你看,他那样做倒不错,你也可以试试这样做,没准你做得更好。”
家长应注重过程,淡化结果,努力为孩子减少消极压力。过程评价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注重一时的分数,而不考虑整个过程,容易将孩子逼进心理的死胡同。高明的父母总是能将过程看得比结果重要。
鼓励和赞美这两个词,看起来十分相似,但它俩之间有着少许的区别。赞美针对的是孩子的成果、优点,比如,孩子考试获得满分,家长会说:“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虽然它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但是,过多的赞美却容易使孩子难以正确认识自己,或者是会变得在意别人的意见,难以承受失败。而鼓励则不同,它肯定的是孩子取得成果的过程,包括孩子的能力、努力,在承认孩子成就的基础上,把对孩子的要求、对孩子行为的指导、对孩子的期待,都暗含在鼓励之中,逐步引导孩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总之,对孩子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点滴进步,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发现并加以肯定,鼓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在幸福、愉悦中,逐步得以健康成长。
家长应发现并肯定孩子,为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而喝彩,因为“你有了天才的感觉,你就会成为天才;你有了英雄的感觉,你就会成为英雄;学生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