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甚至对学习充满厌恶之感,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这样的心态对孩子来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样单一的功利目标,让孩子丧失了从学习中发现乐趣的良好心态。
相信谁都不希望自己只承受重压而得不到乐趣,相信谁都不希望自己只从事苦差而得不到享受。既然如此,何不改变心态,调整自己,试着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在求知中获取享受?抱着功利目的而学习的人,难以获得学习的乐趣,只会感到学习的重压;抱着功利目的而学习的人,读书对他们而言,不是享受,而是苦差。
学习是一种强制性行为,但强制性不是学习的唯一特性。学习,的确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功利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在求学的过程中,让自己不那么功利,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件让我们变得聪明和睿智、让我们感到轻松和快乐的好事。大家不妨试一试,看是不是这样?
请大家看一下下面这个调查,它很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小学生以“为了考大学”为学习目的的人数比例超过了中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其比例依次为14.0%、8.2%、11.1%。由此可见,升学压力对小学生的冲击不可忽视。相比之下,更多的初中生是因为“我喜欢读书”而上学占10.7%,高中生在此项目上的比例只有4.3%。
在对家长进行的相关性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49.2%的小学生家长、33.8%初中生家长和38.3%的高中生家长,希望孩子通过上学读书学些文化和生活技能,这一比例及变化的趋势与学生的选择基本相同。这表明两代人就此达成了共识。
此外,与学生的选择同样具有相似性的是:不到3%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因孩子“喜欢读书”而送孩子上学。这说明被调查的亲子两代人对教育与学习的关注,不是直接源于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均带有某种功利性的认识。这实际上反映了认知需要缺乏的问题。学生无法从读书本身找到求知的乐趣,而是迫于某种压力去学习,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使他们苦不堪言,学生们不选择因“喜欢读书”而上学也就不足为奇。
人们眼中的好学生,往往是老师的宠儿、同学们羡慕的对象。不过不难发现,这些优秀学生虽然大多身处名校,是金字塔上的佼佼者,但绝大多数人却拥有着非常平稳和踏实的心态:他们拥有远大的志向,但深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能始终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淡定心态,不会因为一次的成功而“飞上天”,也不会因为一次的失败“摔下地”。
有一个孩子是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的获得者,但是这个奖对他来说却是得来不易:初中时因为主攻数学竞赛落下了物理,高二时由于生病与物理竞赛决赛失之交臂,高三时则需要承受高考和备战竞赛的双重压力。如果不是心态好,这个孩子是不可能在这样一条一波三折的路上坚持到最后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有每天踏踏实实做些事,才有可能一步一步地靠近目标,偶然的失败和成功都算不了什么。
很多家长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以为孩子就像“弹簧”,只有多给些压力,才能迸发出更多的力量。不过要提醒的是:弹簧也有自己的最大承受能力,如果压得太紧了,弹簧就永远也弹不回来了。一份中学生学习力报告就曾指出,孩子的学习能力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当他们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学习内容时就容易引起情绪上的波动。比如新的班级成绩排名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定位,或是激发出新的学习动机,或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放弃努力。所以我们家长不要因为一点得失就给孩子脸色看,或者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往往这样的结果会事与愿违。
提到学习的目标,家长们会说,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考好成绩,升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家长们觉得,在这个学习目标的链条中,只要第一步实现,下一步自然就会到来,当找到一个好工作时,孩子这一生的好日子似乎就有了保证,就像童话故事的美好结局一样:“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个问题值得大家,特别是家长们认真反思一下。
目前,很多人所持的“功利”态度将学习沦为换取美好未来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砝码,而很少有人是出于喜好如饥似渴地学习。其实,学习就是一种需要。学习应同“吃饭、喝水”一样,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因此,家长不应逼迫孩子成为“学习机器”,而应引导其在学习中尽情地愉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