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经常听到一些人嘀咕:创新虽好,但创新的路不好走。还有人认为,创新是权威们的事,一个普通人搞创新谈何容易。其实,权威并没有什么神秘,我们也可以成为权威。
我们要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才能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青少年朋友应该敢于把目标定得高远,敢于挑战权威!
国际象棋有一种比赛,简称“卫冕战”。如果某人赢得了冠军,就被誉为“皇帝”、“皇后”,同时,他就有义务接受别人的挑战。有的是选拔实力最强的代表来对阵,有的是组织声名鹊起的战将轮番来冲击。
冠军经受挑战的考验,“卫冕”成功,权威更大;反之,“冕”被人家夺走,权威便转移了。取得最高权威的人,没有权力拒绝别人的挑战。谁拒绝,就判定谁失败,这是毫不客气的规则。
新生力量,后起之秀,要登上宝座,成为新的权威,只能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不敢挑战权威,就永远不能成为权威。
只有挑战权威,才有可能成为权威。“卫冕”的仅一人,挑战的有一群。这种竞赛,高高举起了挑战权威的旗帜,高高张扬着挑战权威的精神。
其实,不仅在象棋中如此,在任何领域,如果想成为权威,就得敢于挑战权威。青少年朋友,我们来看一个挑战权威的小故事吧:
蜜蜂靠什么发出嗡嗡的声音?权威看法都认为:“蜜蜂靠翅膀振动发声。”然而,12岁的农家小女孩聂利却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了异议。
2002年春天,聂利和妹妹聂纯到一个养蜂场去玩,飞来飞去的蜜蜂引起了聂利的注意。
她想:“老师在自然课上讲过,像蜜蜂、苍蝇、蚊子类的昆虫没有发音器官。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产生‘嗡嗡’的声音。”
可是,蜜蜂停在蜂箱上时翅膀并没有振动,为什么还会“嗡嗡”叫个不停呢?为了鼓励她的探究热情,老师对她说:“我们用感官进行观察,有时候很容易出错。既然你对书本上的知识有怀疑,应该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研究。”
怎样做实验呢?聂利无从下手。老师告诉她,可以利用在自然课上学到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在老师的帮助下,小聂利制定出了两套实验方案:
第一套:黏住蜜蜂翅膀看它还发不发声。
第二套:剪去蜜蜂翅膀看它还发不发声。
在养蜂师傅的帮助下,聂利通过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聂利把实验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对她说:“那么蜜蜂靠什么发声呢?你还要继续寻找蜜蜂的发声器官。”
于是她又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制订出一套实验方案。
聂利从实验室借来放大镜仔细观察,在蜜蜂的两个翅膀旁各发现了一个小黑点,经过实验,她得出结论: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蜜蜂是靠这两个小黑点发声的。
聂利高兴地对老师说:“我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老师对她说:“还不能轻易下结论。”并告诉她,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应采取重复观察的方法,并要求聂利把自己的实验过程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写成研究论文,让其他同学也来参与讨论。
于是,聂利利用节假日,历时3个多月,前后进行42次实验,用去蜜蜂2000多只。她每次都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她写了3000多字的观察日记,还将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聂利吃了不少苦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受到了蜘蛛网的启示,她发明了黏虫网:用铁丝圈成一个带柄的圆环,将蜘蛛网缠在圆环上。在养蜂师傅的帮助下,她先用黏虫网黏住蜜蜂的翅膀,再用镊子去捕捉,就安全多了。
聂利还发现,用镊子捉蜜蜂也有一定技巧:只有夹蜜蜂长翅膀的部位,才不会把蜜蜂夹死,也不会让它逃跑。
后来,聂利参加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她的作品《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获得了生物学二等奖。
聂利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归来后,《人民日报》、《中国少年报》等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她的事迹。
中央电视台特邀聂利赴京与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等同台做《小崔说事》专题节目录制。人们对她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表示赞赏。
综纵观古今中外,凡是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取得一番大成就的人,无不具有创新思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做事要想获得成功,又必须懂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道理。因此,做人一定要敢于挑战权威、打破常规,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出奇制胜。
权威是经过一番考验,已为众人所认可的根深蒂固的东西。它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权威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牢不可破的,要成大事就要敢于挑战权威,战胜权威。
不去挑战权威,为权威所震慑,那么做事必难成功。一个人如果在权威面前,奴颜婢膝,点头哈腰,那么只能生活在人家的阴影里,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复制人,不可能成就任何自己的事业。所以说,要成大事就一定要能脱离权威的阴影。
权威也会犯错误,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怀疑代表了一种对于现实存在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倾向,在科学活动中,表现为对权威在新的条件下失去信任,对其重新进行审查、检查、探索的一种理论思维活动。
怀疑产生于人们认识中的矛盾,怀疑是问题的源泉,也必然是创新的萌芽。在怀疑中发现原有理论或技术的不足,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勇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才能完成。
青少年朋友在学习中也应如此,不要认为老师的答案就是完全正确的,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向权威挑战。学习是为了创新,为了发展,最终是为了超越权威,造就新的权威。对权威的轻视是无知的,对权威的迷信则是盲目的,有时对权威的怀疑恰恰是创新的起点。
英国的洛德·开尔文是一位极富革新精神的物理学家,但晚年却宣称“X射线将会被证明是一种欺骗”,“无线电没有前途”。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竭力反对玻尔等人提出的量子力学统计解释,他也曾断言“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能从原子中获得能量”。
以太网的发明人罗伯特·梅特卡夫曾打赌“互联网在2000年前会出现瘫痪”。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权威也会犯错误。所有的事实都不是绝对的事实,它总是有相对情况而言的,所以,说出“绝对”二字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就已经错了。
权威也会犯错误,我们青少年朋友千万不要被权威束缚了头脑,创新往往就是从怀疑权威开始的。我们要明白,在做学问的时候,要有一颗怀疑的心,这对提出新见解、新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权威要勇敢怀疑,勇于突破权威建立的旧模式,破旧立新。
当然,挑战权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必须靠真才实学,下一番苦功夫才行。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挑战权威,不仅需要胆略、自信,还需要下功夫和毅力。
不过,当我们成为挑战权威的赢家时,我们也就成了新的权威了!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