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这些年,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一直恪守“三个原则”。首先,制度建设要追求“校本”。记得我在经八路小学做副校长的时候,为了迎接检查,我从别的学校借来了“制度册”,找几个擅长微机输入的老师,“噼里啪啦”几天我们学校的制度册就“出笼”了,看着散发着墨香的制度册我由衷地自豪;到了六里山小学,我就将微机中存储的制度文本重新打印,换个封面,崭新的制度册可以应对各类检查,一分不扣。但是直到到了附小,直属学校的特殊性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上级检查,原有的制度册无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任何问题,于是我才明白制度的真正价值之所在,它不在外表的光鲜,不在内容的系统周密,不在是否挂在墙上,是否整理成册,而在于切切实实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于是一份份人家从没有听说过,但附小独有,并发挥着极大作用的“校本制度”应运而生。每一项制度都有一个鲜活的“制度故事”记录着它的诞生历程,它随问题生,也随着问题的解决而逐渐淡去。我想什么时候,学校无制度可定的时候,所有曾经的制度都已经转化为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转化为学校看不到、摸不着的特有氛围时,也许就达到了许多管理专家所说的“文化管理”境界了。
陶继新:现在,您在经八路小学和六里山小学的“故事”并没有终结,它还在一些学校继续上演着。一方面,他们必须应付从来也完结不了的检查,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制度原本就是一种应付检查的摆设。这种应付检查的造假行为,还会向教师传递一种不诚信的思想,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更加可怕的是,从校长到教师,甚至到学生,并没有认为这种造假有多大的危害,甚至认为本该如此。这也是这种制度具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可您到了附小检查少了之后,问题并没有少,不再应付检查的时候,问题却必须解决。所以,附小校本制度应运而生。不过,还有一点,那就是您在这所百年老校里担任校长之后,有了更大的历史责任感,是一种特殊的责任感的驱使,迫使您必须解决那些积存已久的问题。原有的“拿来”制度,一点儿也没有了用场。所以,您必须关注校本,您必须研究解决附小问题的制度。基于问题的研究是最有生命力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您与学校其他领导以及全校教师,都深入其中,成了制度的制定者。所以,这样的校本制度,不但有了研究价值,有了群众基础,也最能解决实际问题。
张萍:其次制度建设还要追求“实效”,也就是学校制度不求多求繁,而是要切实加强制度的执行力,杜绝“伪制度”。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过十一条,但是由于针对性强,叙述简约,琅琅上口,还编成了歌曲,妇孺皆知,因此树立了解放军的形象,提高了社会的监督力度,加强了制度的执行力,从而锻造出一道钢铁长城。而我们的师德规范有多少条?如果说,国家、地方法规必须要全面、系统,那我们学校的制度建设则更应该简约、实效。比如我们学校将55条的《济南市教师职业规范》进行了梳理,只找出了学校需要解决的11条规范,以“三个严禁八个注意”为题,进行反复宣讲并严格检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每学期又从中选择了急需重点解决的五条,如“不在校内吸烟,开会关闭手机”等,作为评选“绿色办公室”的标准。简简单单的五条看似容易,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将这五条真正落到实处,成为全校教师的自觉行为是需要一定的定力与恒心的。另外,“实效”还强调制度的权威性,附小的制度出台全都是以“红头文件”的方式,看似是形式,却彰显了制度在学校的价值与地位,从而使“尊规”意识得到有效的强化。
陶继新:大道至简,这是天地运行的规则。所以,《周易》上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里的简易,并不是不重要;相反,是更加重要。如果全校教师自觉遵守了这些看似基本实则重要的制度,学校的制度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所谓的执行力问题也就解决了。繁琐的制度不但难记,而且也会让教师分不清主次。当教师对学校制度有一种“恍兮惚兮”的感觉时,即使想遵守,也多是力不从心。这反映出校长是不是有一个清晰思路的问题。以其昏昏,就不可能使人昭昭。多年与您的接触中,我发现,您是一位特别干练的校长,纷繁万象的问题,您都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条分缕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一种领导才能,也是一种思想境界。
要想让制度真正定格到教师的心里,并外化成自觉的行动,当然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不断反复的过程,这也是锤炼人的定力与恒心的过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要求他的弟子每天做若干个甩手动作,一直坚持下去。许多年以后,坚持下来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柏拉图——成为和他的老师一样伟大的哲学家。这件事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那就是:一切成功的,都是源于坚持。老师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将这五条制度遵守了,才形成了你们学校的制度文化。
张萍:其三,制度要追求“时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红军时期开始,直到现在历经近一个世纪,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时俱进,而我们的制度册则是多少年依然一副老面孔。因此我们学校把制度册搞成活页的,过一段时间就“召回”,去旧补新,使每项制度都鲜活,都有存在的价值,使老师们形成遇事查“制度”的习惯,从而使制度的执行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
陶继新:古人说:“事易时移,变法宜矣。”到了一定的时候,一些制度就会落伍,就要变,正如《周易》所言:“变则通,通则久。”变是否定过去的成功,目的却是为了未来更大的成功。所以,从古到今,抱残守缺者,大都最终以失败告终。天地变化有道,制度亦然。所以,在操作层面,也有道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