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廷关于内阁、六部的机构变革,朝会中纷争旬日有余,弄得崇祯是疲惫不堪,这期间又有清除阉党余孽、接见郑芝龙等事物掺杂其中,总算是还有些好消息,崇祯也才支撑了下来。
崇祯放权于内阁,已有十多日了,原以为该轻松一些了,能专心于某些事物了,哪知一点都没闲下来,朝会也没能停个一两天,几乎还是如前般,天天还要去文华殿办公。
这次机构变革,拿到朝会中讨论,名义上是由首辅韩爌来上疏的,讨论了数日之后,反应再迟钝的人也知道它实际是由皇帝授意的,再有崇祯明显的倾向性,朝争的舆论这才偏向了支持改革。自从崇祯扩大内阁成员,并允许六部入阁之后,朝会中的争吵声这才弱了些,已不再构成一股势力。
崇祯能耐心说服众人支持机构改革,一是由于明朝的大臣们实在是敢于谏言;二是他这个皇帝还很年轻,虽已亲政,并有清除魏逆阉党的功绩,但真正的执政能力还未得群臣认可;三是崇祯眼见得大臣们敢言直谏,虽不见得正确,但民主气氛颇为浓厚,来自后世的他,为了大明的长远打算,他也不想将这些传统腰斩于此。
这些天,各地的奏折仍然是纷至沓来,阁臣直接票拟批复,这套程序大家已走得较为顺利了。崇祯虽是摆脱了这些事务,但对于一些他关心的事情,还是及时浏览一遍相关的奏折。
江浙的海啸水灾,钱谦益终于上报了第一份奏折,那边都还顺利,没有什么大的差池。等朝廷的钦差大臣钱谦益到得灾区,已是灾情发生十日后了,各地州府已经在第一时间开始组织救灾;只是灾情实在严重,仅官府的力量,实是杯水车薪,幸亏一些积德行善的乡宦,请名寺高僧,至今已连做了七日七夜的水陆道场。
有了前期的这些铺垫,等钦差钱谦益到达时,灾区的民情已基本得到稳定。当得知皇帝圣旨,今年的税赋可缓至明年再缴,且户部、皇宫内帑各出银五万两,计十万两白银赈灾,这让灾区的民众喜出望外,哪想得到皇帝竟会拿出私房钱来赈灾。一时间,民心振奋,多日的苦难终得舒缓。
明朝的赈灾与其它朝代是有些不同的,由于她的税赋极低——3.33%,贯彻的是藏富于民的政策,所以赈灾往往是以减免税赋为主,很少拿出大笔的银两,尤其在江南等富庶之地,更是少之又少。
这次赈灾与往年还有不同的,就是组织江浙当地乡宦、富商捐资,成立民间的慈善机构“民济堂”,再由民济堂自行组织赈灾事宜,官府只是提供信息与监督。以前不是没捐过,但谁知官府是怎么用的,到底多少会被贪污,这让许多即使有此善心的人,捐起款来也多不情愿,有人就干脆自行开粥场施粥。
有户部拨银五万两,更有皇帝内帑五万两示范在前,最主要是捐银自主使用,因此大明朝第一个专业的民间慈善机构“济生堂”,共得银八万多两银与近千石米。
这一次的江浙海啸赈灾资金充足,再有民间原本富庶,虽是遭受重大灾害,毕竟家底深厚,很快就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尽管朝廷的赈灾限于技术条件,相对来说到达较晚,但也有力地助灾民尽快地恢复生产生活。
钱谦益还是比较好地落实了崇祯的意图,防止灾后有大疫,广请名医,广贴告示,晓谕百姓各类注意事项,尤其是不要喝生水。为此,受灾地区的官府组织人力,收拾荒野河湖的人畜尸体,掩埋焚烧;在各交通要道,支锅烧水,供来往灾民饮用。由于有了各种有效措施,不再象过去那样各种怪招迭出,甚至请僧道作法,因此灾后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造成重大的二次灾害。
这份赈灾奏折,还附有一长轴图卷,绘有赈灾中的各种情形与景象,这让崇祯有了感性的认识;再与锦衣卫传回的讯息对比,双方所述相差不大,让崇祯比较满意。然而,另有两份相关赈灾的折子,又让崇祯有些恼怒,是弹劾钱谦益的:赈灾过程中,发现有官员贪污,而作为钦差的钱谦益,却未能有效督察,至今未见对贪官有何举动。
赈灾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贪污,知道这是在所难免,崇祯曾对钱谦益再三强调此点;然而远在京城的御史都都已查知此事,而钱谦益却未有任何反应,这让崇祯有些不满。内阁对此事已作了票拟,派人再查;崇祯见此折的票拟时间,已超过了十二时辰,既然内阁有了批复,也就耐下心来,看事态发展如何。
奏折的内阁票拟,司礼监收到后誊写一遍,十二时辰内如未见皇帝批红,则自动转回内阁;如遇紧急重要事件,则可面见协商,或在奏章上作特殊标记。
崇祯对于此次钱谦益的江浙赈灾,总体上还是满意的,很快的就能深入到灾区第一线,虽然对于灾情来说,十日后才到,实在是晚了些,但这是受限于这时的通讯与交通条件,这是怨不得任何人的。
看来,是需要建立起一套处理紧急事态的法案了!就明朝的这个通讯、交通条件,这大灾来了,再等着朝廷去处理,可是什么菜都凉了。没有相关的法律,地方官府实在是难以应对啊!这次海啸灾害,当地的官员就是无权开官仓放粮,无权调动军队救灾,使得最开始的三天,灾民们难以得到有效的救治,大量的伤亡也多是这几天产生的;倒幸亏了这时善心的乡宦还多些,能设道场施粥,否则事态真是不堪设想。
刑部升格为刑院后,就以这个“紧急状态法”来个开门红吧!紧急事态达到什么标准,经地方三司、巡抚等共同商议确定后,就可按照相应的规定行事,动用更广泛的资源;这样,地方政府就有能力,以最快的速度反应。
历史上,明末时期可是天灾不断,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如若没有有力的措施应对,星星之火可就真成燎原之势了!
还有一份折子,崇祯也多少有些满意,砸出百多万两银子,总算听着响了!
总督贵、湖、云、川、广五省军务,前四川巡抚朱燮元,在前后两次五十万两内帑银的支持下,终于粮草准备妥当,兵丁训练得总算是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已经开始四面合围,先清剿叛军的周边势力,以利检验这一时期的练兵效果。
内帑先后砸出百万两白银,再另计户部拨银,已是近一百五十万两,这许多的银子拿出来,可是让崇祯心疼不已,早就想下旨催朱燮元统兵进剿了,可又想想远在万里之外的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前方情况如何,如果瞎指挥一番,真是损兵折将,可就得不偿失了。可是眼看着银子哗哗地往外流,崇祯也是急得挠心抓肺,那个回复的旨意里,还是难免暗含了催促进兵的意思。
崇祯并不知道这时还有什么“奢安之乱”,只是当此重要时刻给自己添乱,让崇祯对这些叛乱分子,很是厌恶烦燥,权衡再三,延续了崇祯原来的政策: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全力扑灭这股叛乱,才能腾出手来对付关外的后金,与关内的天灾人祸。
崇祯能耐得住性子,任由总督五省军务的朱燮元自由发挥,不作任何干预,也是因为他未听说过明末崇祯时期还有个“奢安之乱”,这就说明朱燮元应该是个有能力的大将,定是在短时间内,将此次叛乱平定,未引出更大的祸乱。
崇祯希望,这一次仍能按历史中的那样,能够迅速平定叛乱,这就是崇祯能全力支持,不作任何干预的根本原因。当然,新研制的火器,批量生产后,运过去装备当地的部队,加快一些进程的事情,崇祯还是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