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471900000005

第5章

第二释止观名者。大途梗概已如上说。复以何义立止观名。略有四。一相待。二绝待。三会异。四通三德。一相待者。止观各三义。息义。停义。对不止止义。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净名曰。何谓攀缘。谓缘三界。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此就所破得名。是止息义。停义者。缘心谛理系念现前停住不动。仁王云。入理般若名为住。大品云。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此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义。对不止以明止者。语虽通上意则永殊。何者。上两止对生死之流动。约涅槃论止息。心行理外约般若论停止。此约智断通论相待。今别约谛理论相待。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无明亦非止非不止而唤无明为不止。法性亦非止非不止而唤法性为止。此待无明之不止。唤法性而为止。如经法性非生非灭。而言法性寂灭。法性非垢非净。而言法性清净。是为对不止而明止也。观亦三义。贯穿义。观达义。对不观观义。贯穿义者。智慧利用穿灭烦恼。大经云。利钁斲地磐石砂砾直至金刚。法华云。穿凿高原犹见干燥土。施功不已遂渐至泥。此就所破得名立贯穿观也。观达义者。观智通达契会真如。瑞应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大论云。清净心常一。则能见般若。此就能观得名。故立观达观也。对不观观者。语虽通上意则永殊。上两观亦通对生死弥密而论贯穿。迷惑昏盲而论观达。此通约智断相待明观。今别约谛理。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无明非观非不观。而唤无明为不观。法性亦非观非不观。而唤法性为观。如经云。法性非明非闇。而唤法性为明。第一义空非智非愚。而唤第一义空为智。是为对不观而明观也。是故止观各从三义得名

二绝待明止观者。即破前三相待止观也。先横破。次竖破。若止息止从所破得名者。照境为正除惑为傍。既从所离得名。名从傍立即堕他性。若停止止从能破得名。照境为正除惑为傍。既言能照名从智生即堕自性。若非妄想息故止。非住理故止。智断因缘故止。名从合生即堕共性。若非所破非能破而言止者。此堕无因性。故龙树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无生止观岂从四句立名。四句立名是因待生。可思可说。是结惑生可破可坏。起灭流动之生。何谓停止。迷惑颠倒之生。何谓观达耶。又竖破者。若从四句生者。即是生生非止观也。若能止息见思停住真谛。此乃待生生说生不生之止观耳。若以空心入假。止息尘沙停住俗理。此乃待生不生。说不生生之止观耳。若止息无明停心中理。此是待生死涅槃二边不止。而论止观耳。皆是待对可思议。生结惑可破坏。尚未是止何况不止。犹自非观何况不观。何以故。遣执不尽故。言语道不断故。业果不绝故。今言绝待止观者。绝横竖诸待。绝诸思议。绝诸烦恼诸业诸果。绝诸教观证等。悉皆不生故名为止。止亦不可得。观冥如境境既寂灭清净。尚无清净何得有观。止观尚无。何得待不止观说于止观。待于止观说不止观。待止不止说非止非不止。故知止不止皆不可得。非止非不止亦不可得。待对既绝即非有为。不可以四句思。故非言说道非心识境。既无名相。结惑不生则无生死。则不可破坏。灭绝绝灭故名绝待止。颠倒想断故名绝待观。亦是绝有为止观。乃至绝生死止观。绝待止观则不可说。若有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若有世界因缘则会异而说。若有为人因缘则通三德而说。若有对治因缘则相待而说。若有第一义因缘则绝待而说。说为止观。此之名字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不在横四句竖四句中。故言是字不住。亦不在无横无竖中。故言亦不不住。是字不可得故。故名绝待止观。亦名不思议止观。亦名无生止观。亦名一大事止观。故如此大事不对小事。譬如虚空不因小空名为大也。止观亦尔。不因愚乱名为止观。无可待对独一法界。故名绝待止观也。世人约种种语释绝待义。终不得绝。何以故。凡情驰想种种推画。分别悟与不悟心与不心。凡圣差别。绝则待于不绝。不思议待思议。轮转相待绝无所寄。若得意亡言心行亦断。随智妙悟无复分别。亦不言悟不悟圣不圣心不心思议不思议等。种种妄想缘理分别。皆名为待。真慧开发绝此诸待。绝即复绝。如前火木名为绝待。故净名云。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故。即此意也。若尔。绝待乃是圣境。初心无分。今以六即望之。初心无所失圣境无所滥。三会异者。如此绝待止观。亦名不可思议。亦名为大。大经云。大名不可思议也。诸余经论或名远离。或名不住不着无为寂灭。不分别禅定弃除舍等。如是一切皆是止之异名。止既绝大不可思议。远离等皆绝大不可思议。余处或名知见明识眼觉智慧照了鉴达等。如是一切皆是观之异名。观既绝大不可思议。知见等皆绝大不可思议。所以者何。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亦如虚空无所有不动无碍。当知三德秖是一法。随众生类为之立异字。若闻绝待慎莫惊畏。若闻会异慎莫疑惑而自毁伤也。又止观自相会者。止亦名观亦名不止。观亦名止亦名不观。即前释名意同也

四通三德者。若众经异名皆是止观者。名则无量义亦无量。何故但以三义释止观耶。为对三德作此释耳。诸法无量。何故独对三德。大论云。菩萨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大经云。佛及众生皆悉安置秘密藏中。秘密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三德。三德即是止观。自他初后皆得修入。故用对之耳。若用两字共通三德者。止即是断断通解脱。观即是智智通般若。止观等者名为舍相。舍相即是通于法身。又止即奢摩他。观即毗婆舍那。他那等故即忧毕叉。通三德如前。问。止观是二法。岂得通不思议三德耶。答。还以不思议止观故得通耳。又大品明十八空释般若。百八三昧释禅。虽前后两释。岂可禅无般若般若无禅。特是不二而二二则不二。不二即法身。二即定慧。如此三法未曾相离。是故大经云。佛性有五种名。或名首楞严或名般若。今非止非观。或名为止或名为观。即是不思议止观。通于不思议三德。复次止观各通三德者。止中有观观中有止。如止息止是止善属定门摄。即通解脱。停止止是行善属观门摄。即通般若。非止止属理摄。即通法身。其义可见也。贯穿观是止善定门摄。即通解脱。观达观是行善观门摄。即通般若。非观观理摄。即通法身。意亦可见。复次止观共通三德者。止息止贯穿观。皆从所离得名。即通解脱。停止止观达观皆从能缘之智得名。即通般若。非止止非观观皆名法性。即通法身。复次三德通于止观者。还以三德共通两字。又应三德各通两字。三德共通者。解脱通止。般若通观。法身通非止非观。三德各通止观者。夫解脱者具足解脱。具有三种。方便净解脱通止息止。圆净解脱通停止止。性净解脱通非止止。夫般若者具足般若。具有三种。道慧般若通贯穿观。道种慧般若通观达观。一切种慧般若通非观观。具足法身亦有三种。色身通一止一观。法门身通一止一观。实相身通一止一观。其义可见也。若信三德绝大不思议。通义既明。须信止观绝大不思议。若信涅槃三法具足名秘密藏。亦信三止具足名大寂定名秘密藏。亦信三观具足名大智慧名秘密藏。亦信非止非观三法具足名秘密藏。若信三德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如三点三目者。亦信三止三观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也。而诸经赴缘偏举一法以示义端。如首楞严偏举止边。止具一切法不减少。亦名秘密藏。智度法华偏举观边。观具一切法不减少。涅槃举三法具足。法亦不多。亦名秘密藏。止观亦尔。若开若合。开亦不多合亦不少。一一皆是法界摄一切法。悉名秘密藏。偏举尚尔。况圆举耶。止观通三德既尔。通诸异名远离知见等亦如是。又通诸三名。所谓三菩提三佛性三宝等。一切三法亦如是。问。云何字义纵横。云何字义不纵不横。答。诸小乘师说。般若种智已圆。果缚尚在。解脱未具身犹杂食。又带无常。一优二劣譬之横川走火。又云。先有相好之身。次得种智般若。后灭身智方具解脱。既有上下前后之义。譬之纵三点水。若入灭定有身而无智。罗汉在无色有智而无身。若入无余但有孤调解脱。此义各各不相关。并之则横。累之则纵。分之则异。诸大乘师说。法身是正体。有佛无佛本自有之。非适今也。了因般若无累解脱。此二当有。隔生跨世弥亘净秽。此字义纵也。又言。三德无前后一体具足。以体从义而有三异。盖乃体横而义纵耳。又言。体义俱不殊。而有隐显之异。俱不异未免横。隐显异未免纵。众释如此宁与经会。今明三德皆不可思议那忽纵。皆不可思议那忽横。皆不可思议那忽一。皆不可思议那忽异。此约理藏释。身常智圆断具。一切皆是佛法无有优劣。故不纵。三德相冥同是一法界。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故不横。能种种建立故不一。同归第一义故不异。此约行因释也。即一而三故不横。即三而一故不纵。不三而三故不一。不一而一故不异。此约字用释也。真伊字义为若此。问。三德四德其意云何。答。通论三德一一皆常乐我净。大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法即法身。佛即般若解脱。故作通解也。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则法身皆常乐我净。二德亦然。若依一种转色成法身。法身常乐转识想成般若。般若即净。转受行成解脱。解脱则我。又依念处转识成常。转受成乐。转想行成我。转色成净。是则通别各有二解。依圆是顿义。依别是渐义(云云)。问。三障及三道皆障三德。三障开通至极。三道四倒亦应开通至极。答。例。何者。业有三种。谓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感于三报。谓分段方便实报。报由三种烦恼。谓取相尘沙无明也。又约三种报一一开三道。约三种烦恼。一一开四倒

第三释止观体相者。既知大意豁达如前。名字旷远若向。须识体理渊玄。粗寄四意显体。一教相。二眼智。三境界。四得失。夫理藉教彰。教法既多故用相显。入理门不同故用眼智显。谛有权实故用境界显。人有差会故用得失显。法华疏用四一明实。今以四科显体。可得相类。教相显者。夫止观名教通于凡圣。不可寻通名求于别体。故用相简之。若凡夫止善所治是止相。行善所生是观相。又四禅四无量心是止相。六行是观相。此等皆未免生死。即有漏为相。故大论云。除摩黎山余无出栴檀。除三乘智慧余无真智慧。故非今所论也。若二乘以九想十想八背舍九次第定。多是事禅一往止相。有作四谛慧是观相。此之止观虽出生死而是拙度。灭色入空。此空亦得名止。亦得名非止非不止。而不得名观。何以故。灰身灭智故不名观。但是析法无漏为相。非今所论也巧度止有三种。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一体真止者。诸法从缘生。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知因缘假合幻化性虚故名为体。攀缘妄想得空即息。空即是真故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者。若三乘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入真。真则不异。但言烦恼与习有尽不尽。若二乘体真不须方便止。菩萨入假正应行用。知空非空故言方便。分别药病故言随缘。心安俗谛故名为止。经言动止心常一亦得证此意也。三息二边分别止者。生死流动涅槃保证。皆是偏行偏用不会中道。今知俗非俗俗边寂然。亦不得非俗空边寂然。名息二边止。此三止名虽未见经论。映望三观随义立名。释论云。菩萨依随经教为作名字。名为法施。立名无咎。若能寻经得名即悬合此义也。详此三止与前释名名仿佛同。其相则异。同者。止息止似体真。停止止似方便随缘。非止止似息二边。其相则别所谓三谛相也。前三成次三。后一具前三。何以故。如体真止时达因缘假名空无主流动恶息。是名止息义。停心在理正是达于因缘。是停止义。此理即真真即本源。本源不当止与不止。是非止止。此三义共成体真止相。若方便止时照假自在。散乱无知息。是止息义。停心假理如净名入三昧观比丘根性分别药病。是停止义。假理不动是非止止。如是三义共成方便随缘止相也。息二边时生死涅槃二相俱息。是止息义。入理般若名为住缘心中道。是停止义。此实相理非止不止。是不止止义。如此三义共成息二边止相故与前永异也。亦非今所用也。次明观相。观有三。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谛观。此名出璎珞经所言二谛者。观假为入空之诠空由诠会。能所合论故言二谛观。又会空之日非但见空亦复识假。如云除发障上显下明。由真假显得是二谛观。今由假会真何意非二谛观。又俗是所破真是所用。若从所破应言俗谛观。若从所用应言真谛观。破用合论故言二谛观。又分别有三种。一约教有随情二谛观。约行有随情智二谛观。约证有随智二谛观。初观之功虽未契真。得有随教随行论二谛观。问初观破用合受名。第二观亦破用。亦应言二谛耶。答。前已受二谛名后虽破用。更从胜者受平等名也。问。第三观亦破用何不更从胜受名。答。前两观有滞故更破更用。第三观无滞但从用受名。不得一例。问。前二观俱观二谛亦应俱入二谛。答。初为破病故观假。为用真故观真。是故俱观。一用一不用故不俱入。问。真及中俱得称谛。界内外俗俗则非理云何称谛。答。地持明二法性。一事法性性差别故。二实法性性真实故。即二谛之异名。既俱得称法性。何意不得俱称谛。问若尔俱称涅槃。答。经云。贫人得宝乃至猕猴得酒。又非想定即世俗涅槃。即其义也。问。若尔俱无漏耶。答论云。世间正见出世正见。问。若尔俱无生耶。答。经云。异相互无。问。从假入空必须破假而入空耶。答。通途应有四句。不破入。破入。破不入。不破不入。乃至三十六句如后说。从空入假名平等观者。若是入空尚无空可有何假可入。当知此观为化众生。知真非真方便出假故言从空。分别药病而无差谬故言入假。平等者望前称平等也。前观破假病不用假法但用真法。破一不破一未为平等。后观破空病还用假法。破用既均异时相望故言平等也。今当譬之。如盲初得眼开见空见色。虽见于色不能分别种种卉木根茎枝叶药毒种类。从假入空随智之时。亦见二谛而不能用假。若人眼开后能见空见色。即识种类洞解因缘。粗细药食皆识皆用利益于他。此譬从空入假亦真真俗。正用于假为化众生。故名为入假。复言平等。意如前说。中道第一义观者。前观假空是空生死。后观空空是空涅槃。双遮二边。是名二空观为方便道得会中道。故言心心寂灭流入萨婆若海。又初观用空后观用假。是为双存方便。入中道时能双照二谛。故经言。心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前之两观为二种方便意在此也。问。大经云。定多慧多俱不见佛性。此义云何。答。次第三观二乘及通菩萨有初观分。此属定多慧少不见佛性。别教菩萨有第二观分。此属慧多定少亦不见佛性。二观为方便得入第三观。则见佛性。问。经言。十住菩萨以慧眼故见不了了。非全不见。初观是慧眼位。第二观是法眼位。云何而言两眼全不见耶。答。彼次第眼偏定偏慧佛之所呵。不可言其见也。所言慧眼见者。其名乃同实是圆教十住之位。三观现前入三谛理。名之为住。呼住为慧眼耳。故法华云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如斯慧眼分见未了。故言如夜见色空中鹅雁。非二乘慧眼得如此名。故法华中譬如有人穿凿高原唯见干土。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后则得水。干土譬初观。湿土譬第二观。泥譬第三观。水譬圆顿观。又譬于教。三藏教不诠中道如干土通教如湿土。别教如泥。圆教诠中道如水。二教之所不诠二行之所不到。偏空慧眼宁得见性。若见性者无有是处。此三观与前三观名一往似同义相则异。同者。前是贯穿观诸虚妄似从假入空也。前观达观达理理和达事事和。似入假平等观也。前不观观似中道也。其相异者。前是一谛相今是三谛相又前三观通成后三。后三具前三。所以者何。如从假入空破四住磐石。此岂非贯穿义。所入之空空即是理。智能显理。即观达义。此之空理即是非观观义。如此三义共成入空观相也。从空入假亦具三义。何以故。识假名法破无知障。即是贯穿义。照假名理分别无谬。即观达义。假理常然即不观观义也。此三义共成假观相。中道之观亦具三义。空于二边即贯穿义。正入中道即观达义。中道法性即不观观义。如此三义共成中道观相。此依摩诃衍明三止三观之相。以义随相条然各别。若论三观则有权实浅深。若论三智则有优劣前后。若论三人则有诸位大小。此则次第分张非今所用也。圆顿止观相者。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谛系于止则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虽一念心而有三相。止谛亦如是。所止之法虽一而三。能止之心虽三而一也。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虽是三目而是一面。观境亦如是。观三即一发一即三不可思议。不权不实不优不劣不前不后。不并不别不大不小。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如金刚般若云。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若眼独见不应须日。若无色者虽有日眼亦无所见。如是三法不异时不相离。眼喻于止。日喻于观。色喻于境。如是三法不前不后。一时论三三中论一。亦复如是。若见此意即解圆顿教止观相也。何但三一一三。总前诸义皆在一心。其相云何。体无明颠倒即是实相之真。名体真止。如此实相遍一切处随缘历境安心不动。名随缘方便止。生死涅槃静散休息。名息二边止。体一切诸假悉皆是空。空即实相。名入空观。达此空时观冥中道。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如实而见。名入假观。如此空慧即是中道无二无别。名中道观体真之时五住磐石砂砾一念休息。名止息义。心缘中道入实相慧。名停止义。实相之性即非止非不止义。又此一念能穿五住达于实相。实相非观亦非不观。如此等义但在一念心中。不动真际而有种种差别。经言。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虽多名字盖乃般若之一法。佛说种种名。众名皆圆诸义亦圆。相待绝待对体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故无有障碍无有障碍故具足无减。是圆顿教相显止观体也

二明眼智者。体则非知非见非因非果。说之己自难。何况以示人。虽叵知见由于眼智则可知见。虽非因果由因果显。止观为因智眼为果。因是显体之远由。果是显体之近由。其体冥妙不可分别。寄于眼智令体可解。今先明次第眼智者。三止三观为因。所得三智三眼为果。三止者。若体真止妄惑不生。因止发定定生无漏。慧眼开故见第一义。真谛三昧成。故止能成眼眼能见体。得真体也。若随缘止冥真出假心安俗谛。因此止故得陀罗尼。陀罗尼分别药病。法眼豁开破障通无知。常在三昧不以二相见诸佛土。则俗谛三昧成。是则止能发眼眼能得体。得俗体也。若息二边止则生死涅槃空有双寂。因于此止发中道定。佛眼豁开照无不遍。中道三昧成。故止能得眼眼能得体。得中道体也。三观者若从假入空空慧相应。即能破见思惑成一切智。智能得体得真体也。若从空入假分别药病种种法门。即破无知成道种智。智能得体得俗体也。若双遮二边为入中方便。能破无明成一切种智。智能得体得中道体也。是则三止三观共成三眼三智。各得三体。是故显体而谈眼智。即此意也。问。眼见智知。知见异耶。答。此应四句分别。知而非见见而非知。亦知亦见不知不见。凡夫不证故不见。不闻故不知。二乘人证故亦见。闻故亦知。支佛证故是见。不闻故不知。方便道人闻故是知。未证故不见。复次信行人因闻故有慧。因慧故发无漏得一切智。此智因闻故称智知。法行人思惟得定。因定发无漏成慧眼。此眼因禅故称眼见。然知见同证真谛。从所因处仍本受名。故言知见也。此就慧眼一切智作此分别。余二眼二智例尔。若一心眼智则不如此。若明不次第止观眼智者。如前所说。止即是观观即是止无二无别得体近由亦如是。眼即是智智即是眼。眼故论见智故论知。知即是见见即是知。佛眼具五眼。佛智具三智。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首楞严定摄一切定。大品云。欲得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当学般若。问。释论云。三智在一心中。云何言欲得道慧等当学般若。答。实尔。三智在一心中。为向人说令易解故作如此说耳。金刚般若云。如来有肉眼不。答云。有。乃至如来有佛眼不。答云。有。虽有五眼实不分张。秖约一眼备有五用能照五境。所以者何。佛眼亦能照粗色。如人所见亦过人所见。名肉眼。亦能照细色如天所见亦过天所见。名天眼。达粗细色空如二乘所见。名慧眼。达假名不谬如菩萨所见。名法眼。于诸法中皆见实相。名佛眼。当知佛眼圆照无遗。故经云。五眼具足成菩提。永与三界作父母。而独称佛眼者。如众流入海失本名字。非无四用也。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故知一心三止所成三眼见不思议三谛。此见从止得故受眼名。一心三观所成三智知不思议三境。此智从观得故受智名。境之与谛左右异耳。见之与知眼目殊称不应别说。今将境来显智。令三观易明。用谛来目眼使三止可解。虽作三说实是不可思议一法耳。用此一法眼智得圆顿止观体也。如此解释本于观心。实非读经安置次比。为避人嫌疑为增长信。幸与修多罗合。故引为证耳

三明境界者。若得能显眼智中意。无俟所显谛听之说。为未解者更此一科。夫信行尚多闻。因此分别以会圆妙。法行宗深观缘此思惟以见正境耳。就此为二。一明说境意。二明诸境离合。经云。为诸众生开佛知见。若无中境智无所知眼无所见。当知应有佛眼境也。经云。世孰有真天眼者。不以二相见诸佛土。若无俗境此眼不应见于佛土。经云。天眼开辟慧眼见真。故知应有慧眼境也。此三谛理不可思议。无决定性实不可说。若为缘说不出三意。一随情说即随他意语。二随情智说即随自他意语。三随智说即随自意语。云何随情说三谛。如盲不识乳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粖雪鹤等。虽闻此说亦不能了乳之真色。是诸盲人各各作解。竞执贝粖而起四诤。凡情愚翳亦复如是。不识三谛大悲方便而为分别。或约有门明三谛如盲闻贝。或约空门明三谛如盲闻粖。或作空有门明三谛如盲闻雪。或作非空非有门明三谛知盲闻鹤。虽闻此说未即谛理。是诸凡夫终不能见常乐我净真实之相。虽未得见各执空有互相是非。所以常途解二谛者。二十三家。家家不同各各异见。皆引经论莫知孰是。若言并是理则无量。若言并非悉有所据。为此义故执自非他。唯饮甘露伤命早夭。经称文殊弥勒未悟之时。共诤二谛两堕地狱。今世凡情偏执一文铿然固着。虽谓为能恐乖佛旨。如是等人皆未识随情三谛。若识此意闻种种说。即知如来俯逐根情。根情既多说不一种。此即是随他意而说三谛也。随情智说三谛者。就情说二就智说一。若尔不得一所论三。此就凡情。凡情悉是方便。虽即一而三但束为二。若就圣智圣智皆是实得。虽即一而三但束为一。情智相望故言三谛。如相似位人。六根净时犹未发真见于中道。虽观三谛约位往明。但破四住及尘沙惑。既证方便道但束为二谛。若入初住破无明见佛性。双照二谛方称为智。亦具三谛但束为中道第一义谛。情智合论即是随自他意语也。随智说三谛者。从初住去非但说中绝于视听。真俗亦然。三谛玄微唯智所照。不可示不可思。闻者惊怪。非内非外非难非易非相非非相。非是世法无有相貌。百非洞遣四句皆亡。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以凡情图想。若一若三皆绝情望。尚非二乘所测。何况凡夫。如乳真色眼开乃见。徒费言语盲终不识。如是说者名为随智说三谛相也。即是随自意语。今更引经中所明二谛文。显成三谛之说。若言凡夫人即能体达因缘生于观解。岂非随情说俗。体因缘即空。岂非随情说真。若如此者即是随情说二谛也。若言凡夫心所见名为俗谛。圣人心所见名为真谛。如此说者岂非随情智说二谛也。若言凡夫行世间不知世间相。凡夫尚不知世间之俗。那得知真。故知二谛皆非凡情所识。如此说者岂非随智说二谛。二谛既有三番说。三谛例此可解。疑者若言佛常依二谛说法。故有三番二谛意。今亦例此。佛常好中道降胎出生出家成道入灭皆在中夜。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若说中道岂不三意赴缘耶。又一一说各具四悉檀意。随情中四意者。夫谛理不可说。说必寄言。言必契情情必欣悦。或闻真欢喜。或闻俗欢喜。或闻中欢喜。此即是随情中用世界悉檀意也。夫众生便宜不同。或闻说无戒慧增长。或闻说有戒慧增长。或闻说中戒慧增长。此即随情中用为人悉檀意也。夫行者破恶不同。或闻有法能破睡眠觉观等。或闻无法能破睡散等。或闻中法能破睡散等。此即随情中用对治悉檀意也。夫众生入悟不同。或闻无开解。或闻有超悟。或闻中发彻。乃至观心亦尔或说有观恍如云影。或作无观泯失身心。或作中观神智明白。如是等种种不同。应在一不在二。应在二不在一。故云佛说生法于无生法得度。佛说无生法于生法得度。此即是用第一义悉檀意也。故法华云。佛知众生种种欲种种行种种性种种忆想。即此四意。何故尔。种种欲是随世界。种种性是生善。种种行是对治。种种忆想是第一义。何故性属生善。行属对治破恶耶。若通论。性善有冥有显。行恶亦有冥有显。今从义便。善是冥伏恶是彰露。如佛未出时。三乘善根冥伏不现故言善性冥也。若闻三谛此善发生。故知种种性应属生善。可对为人悉檀也。又佛未出时。诸众生恶行彰显。邪非僻倒过失现前。佛为破此恶故说于三谛。故知种种行属破恶。即对治悉檀也。种种忆想是第一义者。想是慧数。僻故成心倒见倒等。若遇知识正此想慧即成三不倒。佛欲正其此慧故说三谛。即第一义也。随情说三谛既具四意。随情智随智说三谛例此可解。是则三四十二种说三谛不同。岂可以凡情局圣。谓唯一种执诤自毁耶。若知圣说无崖。终不是此非彼起增上慢高举棱层。如有智盲人莫诤乳色。勤行方便惭愧有羞。以三止证三眼见三法获三智知三谛。见中分明双照晓了。如云除发障上显下明。尔时乃可谛审是非决定师子吼也。私谓。随情是并与。随情智是半与半夺。随智是并夺何者。如圣语凡云。汝今心想即是俗。能体达俗虚即是真。岂非并与相。汝今所知百千推画皆是俗。唯圣所知乃是真。岂非半与半夺相。夫二谛者凡人并不识上圣独能知。此岂非并夺。此释易解故录之。二明境智离合者。先境次智。众经说谛。或四三二一离合不同。今当通说。三藏是方便之教但明二谛。菩萨初心中心缘真伏于四住。令烦恼脂消。三阿僧祇修六度行使功德身肥。百劫种相好获五神通。得法眼照俗谛。分别根性。调熟众生而作佛事。后心坐道场三十四心断见思惑尽。此三十四心。八忍八智九无碍九解脱。合为三十四心也。又经言。一念六百生灭。成论师云。一念六十刹那。秖是一念从假入空得慧眼。照真谛而得成佛。前已照俗次复照真。二谛双明与弟子异菩萨但照俗不照真。二乘但照真不照俗。佛能兼俱。更加中道第一义谛。三藏二谛已是方便。于二谛上更加中道。方便之上更复方便。照见此谛更加佛眼。知此谛故更加一切种智。离则有二合则有三。是为三藏法中二谛三谛离合之相也。次三乘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论谛离合者。俗谛则同真谛则异。大论云。空有二种。一但空。二不但空。大经云。二乘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非但见空能见不空。不空即大涅槃。二乘但空智如萤火。菩萨之人智慧如日。既空异智别则有两谛之殊。而今合为一真谛。二乘体假入真。秖入但空不能从但空入假。无化他之用。菩萨体假入但真。能从但空入假。化度众生净佛国土。上根菩萨体假入真。前入但空。次入不但空。则破无明见佛性。与前真永别。岂可同为一真谛耶。昔庄严家云。佛果出二谛外。得此片意而作义不成。不知佛智别照何境。别断何惑。若得今意出外义则成。开善家云。佛果不出二谛外。不能动异二乘。作义复不成。若得此意不出义亦成。古来名此为风流二谛意在此。但空不但空合时。秖是一真谛。离时成两真谛。与三藏家异。彼三藏第三谛。但有中道名无别体。眼无别见。智无别知。今则不尔。第三谛亦名真谛。亦名中道第一义谛。有别体别见别知。是为通教二谛三谛离合之相也。次别教明二谛与前求异。前之真俗合为别家之俗。俗者是世界隔别。俗有真无。凡夫为俗谛所摄。二乘为真谛所摄。既有无之异故称为俗。胜鬘名二乘作空乱意众生。大经云。我与弥勒共论世谛。五百声闻谓说真谛。若论二谛俗谛不开。若作三谛。开有为俗开无为真。对不但空为第一义谛。是为别教离合之相也

同类推荐
  • 天论

    天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清经断谷法

    太清经断谷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人本欲生经

    佛说人本欲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Underwoods

    Underwood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绝世爱恋倾世公主

    绝世爱恋倾世公主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毫无理头的穿越,宫廷里的尔虞我诈,意外受伤——是阴谋还是设计好的圈套?周继云,你到底要害我到什么时候?
  • 卿非卿

    卿非卿

    关于爱,悲剧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是倾颜对太子枫背信的痛恨,是皇月眼睁睁看着漠岚心里怀着另一个女人死去时的无奈,是雪泫等了一千年却没有等到自己最爱的人而哭死花丛……但雪枫与雪澈圆满的结局也算是那一点遗失的温存吧。当放弃了一切,只为了自己爱的人,而自己的心便再也不属于自己。等了一千年,你已不是当初的你,而我,仍然是那个不变的我--卿已非卿,我仍是我。
  • 荒国

    荒国

    皇朝动荡,乱局纷呈。修武者的日渐式微,外族环视,大好河山沦为外族之城。看周文在乱世之中崛起,在烽火中定鼎天下
  • 那些年,曾经的感动

    那些年,曾经的感动

    我们的青春就是如此的纠结,也许某一天回过头来,会嘲笑自己的年少迷惘,而我们只是戏子,在别人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晒晒黄沙梁的太阳

    晒晒黄沙梁的太阳

    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是刘亮程文学世界的原点。从这部诗集开始,诗人刘亮程完成了向散文家刘亮程的转变。可以说,没有《晒晒黄沙梁的太阳》,就没有《一个人的村庄》。翻开这部心灵的田园诗集,久违了的宁静会扑面而来。刘亮程亲自修订后,为精装珍藏版《晒晒黄沙梁的太阳》写道——诗歌是教人飞翔的艺术。在我心灵有可能生出翅膀的年龄,我学会写诗。我的每一个句子都有翅膀,从沉重大地的一两件小事上,瞬间获得飞升的力量。我用这些会飞的文字,承载起大地的灵,朝天上翱翔。
  • 斗罗之我不是女装大佬

    斗罗之我不是女装大佬

    雪莲笙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好少年,他表示:“为什么我在我想穿越时不穿越,在现在我准备走向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时穿越了!”他既已经穿越了,他必用他手上的武魂针让这个世界战栗—————好吧,就是一个女装大佬闯荡大陆的故事
  • 美女总裁的武林高手

    美女总裁的武林高手

    因为师父想要去山下寡妇那里吃软饭,找了借口让他下山体验生活,同时交给他寻找小师妹的重任……小师妹还没找到,绝色总裁、性感千金大小姐一个个接踵而来……赵阳:我只卖武林秘笈不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