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破解象形文字之谜
最初的文字破译工作因为方向性的错误而一筹莫展。考古学家机械地将每一个玛雅文字和拉丁字母相对应,并试图找出其中的一些共同的规律和两者间本不存在的对应关系。这种徒劳的工作使得对玛雅文字的识别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裹足不前。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9世纪的后期。突破口则是一本名叫《布布尔·乌赫》的书籍。这个名字原本的意思是“借鉴之书”。它的成书年代大概可以上溯到16世纪。其抄写者是一位玛雅贵族,他是当时不多的既懂得拉丁文又知道如何用古老的玛雅文字记录语言和书写的玛雅后裔之一。
这部综合了两种文字的典籍的第一部分在后来的战火中不幸遗失了。但是,用拉丁字母书写的那部分依然留存在世间。在200多年后,它重新被那个时代的学者所发现。这无疑为破解玛雅文字的谜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接着,更多的证据出现了。于是,对玛雅文字的破解工作在学者中展开。
最初对玛雅文字构成理论的提出做出巨大贡献的是法国学者波尔波尔。他懂得几种印第安语言。他在1864年到1869年间在墨西哥寻找到了大量的珍贵文本。其中,他找到了一位16世纪的传教士编撰的玛雅巨型字典的一部分。另外还找到了一份著名的被称为马德里手抄本的玛雅文献。在此基础上,他经过研究,出版了刚才提到的《布布尔·乌赫》的翻译本。在他的文字理论中,玛雅文字是和拼音文字没有太大区别的文字体系。基于此,他还总结出了类似字母表一样的27个左右的符号。但这种理论存在着巨大的失误。以至于当后来的学者用他总结出的符号来研究玛雅的古代抄本和石头碑刻上的铭文时,发现它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由此,后来的学者转而认为玛雅文字并不是拼音文字,而是一种表意文字,其象形文字所代表的也并不是发音,而是概念。
当然,波尔波尔的理论也并不是毫无用处。他发现了一份叫“兰达手稿”的重要文献。这部文献记录了一些玛雅象形文字的意思。由此,为数不多的一些玛雅文字得到了解释。这些文字和天文历法相关。这直接影响了历史学家对玛雅文明的看法。他们多数认为玛雅的文字只是记载天文现象的符号而已。
对玛雅文字解读的新的理论是在1952年由一位苏联语言学家克诺罗索夫创立的。他以他的大胆动摇了人们已经接受的理论。他是研究埃及象形文字的专家。他所研究的玛雅象形文字主要是经常运用的大约300个完全不同的符号。设想如果所有这些符号都只是表意的话,那么300个无疑是太少了。而如果是用字母或者音节组成的语音系统所用的符号又应当比300个少得多,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其基本字母能有300个那么多。因此,他推测,玛雅文字实际是一种混合的语言,就是说它一部分的字母是表音的,而另一部分的字母是表示意义的。继而,他推测,玛雅文字的表示音的部分是按照音节来表示的,而不是按照字母来表示的。
这一理论依然受到了很多人的怀疑。因为玛雅文字十分复杂。在用文字记录的过程中,玛雅人又加进了大量的双关语和深奥的典故。这就使克诺罗索夫论文中的缺陷更加明显,这也使他的理论有了许多被攻击的漏洞。但是,不可否认,他的理论中最基本的部分,即玛雅文字是由表意和表音两部分结合而成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并在20世纪70年代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一些玛雅的文字被成功解读。随着认识玛雅文字的增多,我们所知道的不仅仅是有关祭祀和天文的内容,还涉及到统治者的即位、战争、胜利、死亡等一系列的内容。这说明,在那些坚硬的石头上,在那些破旧的手稿里,玛雅人用他们深奥而精确的文字记载了他们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