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洁的心灵受人喜爱,肮脏的心灵惹人生厌。人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片纯洁的心灵。努力呵护自己的心灵,不用埋怨客观存在的外面世界,时而添加润滑剂,让心灵平和;时而透透风,让心灵轻松,保持人性的高贵。
人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如果我们追求物质,那么我们所造就的东西将不会在世间留下任何痕迹,而用心造就的美,却并不会随我们的消亡而毁灭。我们的双手会枯萎,我们的肉体会消亡,然而,我们所创造的真、善、美则将与时俱在,永存而不朽。脚步放慢,听那林间的风声,感觉那海洋起伏的呼吸,回答宇宙中所有美丽生命的呼唤。
在一座县城里,生活着这样一位智者,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就开始扫地,从院子里扫到院子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智者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智者在扫地。智者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棵古老的松树,不见其再抽枝发芽,可也不见其衰老。
多年后,这位智者安然仙逝。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路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长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智者的传记。根据智者遗留的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
据说,曾有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曾经在这小城扎营时,突然要放下枪械,恳求智者收他为徒。这位将军拿着扫把,跟在智者的身后扫地。智者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偈:ji佛经中的唱词。)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
世上无处不净地。
充满了物欲的人,会讥笑这位智者除了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劲。其实这位智者就是在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高寿,扫出了一生的平淡美。
如果一个人心不纯洁,他就会遭受许多痛苦和烦恼。如果不能去除淫心、贪心、怒心,人就会陷入尘世的各种诱惑、迷惘中不能自拔,从而难以享受到生命中最真实的快乐。
人活在世上,心灵难免在红尘俗世中遭尘埃污浊,一旦心惹尘埃,人生之路也坎坷不平,此时,不妨扫一扫你的心底,还自己一颗纯净的初心,也就还自己一个平坦宽广的人生大道。
著名的高僧弘一法师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
“到今年1937年,我在闽南居住,算起来,首尾已是十年了。回想我在这十年之中,在闽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却是很少很少,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觉得自己的德行,实在十分欠缺。因此,近来我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二一老人’。什么叫‘二一老人’呢?这有我自己的根据。记得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清初吴梅村(伟业)临终的绝命词有:‘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诗的开头都是‘一’字,所以我用来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时刻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弘一法师就是这样一个人自省自悟之道,可以使人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中达到水一样的境界,在至柔之中发挥至刚、至净的威力,具有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在古代,一位被革职遣返的官员,心中苦闷无处排解,便来到一位智者的住所。
智者静静地听完了官员的倾诉,把他带到自己的房中。智者看着房中桌上放着一瓶水,微笑着对官员说:“你看这瓶水,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那位官员想了好长时间似有所悟地说道:“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智者对官员的话表示赞同,他点了点头,说道:“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那就索性记住它好了。就像瓶中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你的心灵就不会因此受到污染,反而会更加纯净。”
官员恍然大悟。
人生在世,若能时刻自省,还有什么痛苦烦恼是不能排遣、摆脱的呢?水性是至洁的,表面藏垢纳污,实质却水净沙明,至净至刚,不为外物所染。若能时常自省,使心如水,那么,优秀的品德便会如川流般不息,普及一切生物,流几百丈山涧而不惧。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要知道怎么做人。时常自省,便能激浊扬清,义无反顾;时常自省,便能灵活处世,不拘泥于形式,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器而变,因机而动,生机无限;时常自省,便能清澈透明,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时常自省,便能润泽万物,有容乃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我国古人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说的正是自省啊!没有自省的态度,即使铜镜、史镜、人镜摆在面前,也是视而不见,视若无睹,何谈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呢?
人的心灵如同一间房屋,久不打扫就会沾染尘埃,为了保持它的洁净,需要以自省为帚,经常打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