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生就是一系列成功习惯的累积,人生的失败往往是失败习惯的累积。孩子也需要成功,也需要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得到别人的重视。但是,一部分父母忽略了孩子这方面的需要,错误的教育方式无形中夺去了孩子体验成功的机会,在缺乏成功感体验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被动、自卑、自闭、逆反等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挑战性。有的时候,这种成功体验,应该从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着手开始培养。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午睡起来,开始自己穿衣服裤子,惟独小杰坐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嘴里喊着;“老师,我不会”。老师鼓励小杰试试自己穿,他拿起衣服就往身上套,结果扣子扣错了,裤子也穿反了,小朋友都朝他哈哈大笑,小杰难过极了。放学后,妈妈来接他,并像往常一样准备帮他穿外套。小杰叫道:“妈妈我自己穿”妈妈说:“你看看穿那么慢,扣子也扣错了,还是妈妈帮你穿!”话还没讲完,妈妈就已经动手帮孩子穿好衣服了。
案例中,孩子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被父母的埋怨叫停了,在家庭教育中,像这样随意阻止孩子体验成功快乐的事例屡见不鲜。
放学了,孩子们都拿着手中的画兴冲冲地跑向妈妈,“妈妈,今天老师教我们画小鸡了,这是我画的。”辉辉开开心心地拿起自己的画递给妈妈看,妈妈一看,阴沉着脸生气地说:“你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你看人家雯雯,就画得比你好,别人的孩子就是聪明些,你以后给我认真点,我花那么多钱不是让你来好玩的……”
有时候,父母只知道专注于孩子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甚至忘记了他(她)还只是个孩子;有的父母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发脾气,不给孩子一点面子;有的父母一味地对孩子的学习严格管教,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方法简单,动不动就对孩子吼叫,或讽刺或挖苦,甚至在批评孩子时表现出厌恶、轻蔑的情绪,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使孩子产生失落和自卑感;还有些家庭夫妻不和睦,父母情绪好时,相互在孩子面前争宠、争功劳,而一旦发生摩擦,就将孩子当做出气筒。这些伤害孩子心灵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平时做这事也成功,做那事也得意,好像不知道困难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在孩子眼里,天下就没有困难的事,事情再难他也要自己去尝试一下才甘心。在艰难面前,他总是怀着对成功的预计,总要努力去干。其实,并非这个孩子有多聪明,而是这个孩子平日就养成了成功的习惯,如此这般,天下之事,岂有不能为之?
当一个孩子他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得到一面小红旗、洗净一双袜子、做出一个菜、钉好一枚钮扣、擦净一次地板后,他都有成功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父母,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可是,父母往往只看学习的成功与否,而不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打击孩子的自信。
因此,作为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从小事抓起,多帮孩子一把。
比如:孩子不会刷碗,不要指责他,告诉他怎样刷才能刷干净,接着要鼓励他:“这回刷得真干净!”鼓励性的语言有很多,父母应该多用、多创造。
比如:“你真行!”“你真能干!”“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
2.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父母经常训斥孩子,极大地程度上伤害了孩子自尊,孩子自信心的降低,与父母思想的片面性有直接关系。本来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看待孩子应有全面、发展的眼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一叶障目,只看一点,不计其余;也不会因孩子一时表现欠佳而气急败坏、大发雷霆。所以,父母在平时应该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让孩子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孩子的自信。
3.鼓励孩子。
有位名人曾说:“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这说明父母积极的教养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讲到孩子心理特点时指出:“小孩子喜欢成功的”、“小孩子喜欢称赞的”,三岁的孩子如果喜欢拿着他的“作品”给爸爸妈妈看,原因就是希望得到夸赞,到了四五岁,这种喜欢被称赞的心理会更加浓厚。做父母的应利用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多给孩子肯定与鼓励。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予适当赞赏,使他们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鼓励也包括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因为孩子正是在历经错误与失败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的。所以,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父母就要给予肯定和支持,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过失,千万不要总盯着孩子做得不好或不足的地方挑毛病。
家庭应该是孩子心灵的港湾,父母注重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与熏陶,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