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一个轻柔文弱的女孩的声音,从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您好!马老师。我是一个师范生,19岁的女孩。我们班上大多是女孩子,差不多是一个女生班了。我有一个好友,我们是同班的女孩子。以前我们不太了解,几个星期以前才坐在了一起。我们就经常在一起聊天,说心里话。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感觉,我们的烦恼,我们对事物的看法,都是相同的。她经常帮助我,我很感激她,很在意她,很喜欢她。我也希望能帮她,总是想找机会跟她聊天。我发现和她在一起真的很开心,不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想着她,总盼望和她在一起。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同性恋?我真的很困惑,我很怕!”
“很高兴你把心中的困扰和马老师交流,我们的交流会对你有所帮助。”我说,“能够很自然很坦率地描述一下,你和她在一起的感觉吗?”
“她和我一样,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我觉得和她在一起很开心。她说和我一样,总是希望在一起相依相伴。可是,一想到如果我们是同性恋,就感到好恶心。您说怎样才是同性恋?”
“你已经19岁,你知道性冲动吗?”
“知道,看过小说中的描写,自己也有过。”
“当你有性冲动的时候,指向男孩还是女孩?”
“男孩。”
我心中有些释然,又问:“你能够举例说说你有过性幻想吗?”
“有过,想像过和一个男孩在一起的情形。和男孩子在一起拥抱亲吻,那种感觉一定很好。”女孩已经没有了羞怯,坦率自然地说,“但是,我觉得和女孩子那样是根本不可想像的。”
我心中进一步释然,继续问道:“你和她有过那种性冲动的感觉吗?你们有过身体接触吗?”
“没有,我和她没有那种感觉。我们只是有时候拉拉手,和一般女孩子一样,没有什么感觉,没有过性的冲动。还有,她和别的女孩子在一起,我也不会吃醋……”
“你不属于同性恋。”我终于明确地作出判断,“因为,是否同性恋最明显的标志,在于性倾向是否指向同性。而你的性冲动是指向男孩子的,和你的女友在一起,你没有这种体验,所以肯定不是同性恋。”
“啊——我好高兴,好轻松!”女孩长舒一口气,转而又问,“那么,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女孩爱恋另一个女孩,这是处于青春期女孩常常会发生的情况,并不一定就是同性恋。”我分析说,刚刚走进青春期的女孩,如果没有勇气和机会去表现对异性的爱意,就会先把这种爱意也可以说是性欲念,指向同性伙伴身上,从而替代性地释放发育中的性欲望。特别是一些内向文弱、多愁善感的女孩,更容易在同性这里,来寻求这种替代性的性能量的释放和情感的满足。从表面看来似乎是同性恋,但她们内心深处的性意念还是指向异性的。女孩的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有人叫做“假同性恋现象”或者叫作“同性依恋情结”。有时候,在男孩子身上也会有类似的表现。随着成长发育,只要有了与异性交往的机缘,很容易把爱意转移到异性身上,形成常规的异性之恋。因为你们班上男生很少,使你们缺少和男生交往的机会,再有,你又是文弱内向的性格,更多地和女孩子交往也就情理之中了。而青春的萌动,让你们的交往中多了几分缠绵和亲密。这一切与同性恋是不同的。
女孩也心中释然:“不是就好了,不是就好了。”
“但是,你们最好还是要拉开距离。”我并非故意制造紧张空气,“性科学研究认为,后天因素对人的性倾向也有很大影响。就是说人的性倾向是可变的,在某些生活情境的长期影响下,人的性倾向也会发生错位。有一种叫做‘境遇性同性恋’的情况,就是在一些特殊境遇下而发生的,比如,在监狱里没有和异性接触的机会,就会出现境遇性同性恋。”
“您是说,我们长期地过分亲密下去,真会导致境遇性同性恋?”女孩又紧张起来。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我说,不过你不用紧张。既然你很反感同性恋,就应该有理性的对策:一面拉开你们的距离,一面积极地接近异性,创造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不能拿与同性的交往,来取代与异性的交往。班级女生多,这似乎是一个不利的人际环境。但是,只要改变人际交往模式,你就能够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你们可以进行沟通,坦率地谈开了,以便保持距离,接近异性。这样,即使她有同性恋倾向,也可能帮助她改变的,我们说过性倾向是可变的。你们应该积极地互相救助,共创美好未来。未来的幸福不是要靠自己来创造的吗?
女孩终于笑了,笑声中有了几分坦然,有了几分坚定:“马老师,真谢谢您了!我们一定会努力创造美好未来。”
笑声中,我们结束了咨询会话。之后,我的心还是有几分沉重。生活现实中,至今还有那么多人对男孩女孩的异性交往,总是看不惯,总是不放心,而对男孩女孩的同性交往,却极少有人想到会有什么不合适。可是在心理咨询师看来,男孩女孩只会和同性交往或是过于密切,才是让人真正担心的事,一旦出了麻烦比和异性交往的麻烦要大得多。因为,男孩女孩异性间的适度交往,是必要的生活环境,是他们性心理发展以及整个人格的发展的土壤和阳光。人际交往模式的异常,必定会导致人格的异常。我们应该给男孩女孩创造适宜的人际环境,指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不要对男孩女孩的异性交往动辄指手划脚,拦追堵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