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宝宝害羞的天生心理因素
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心智发展的成熟度会有所差异。年龄小的孩子,在面对不熟悉的人群或环境时,很自然地会害羞,这属于正常的表现。但年龄较大之后,若孩子仍然经常害羞,就应该提供适当的协助来加以改善。
研究发现,害羞的孩子在看到新面孔或是新环境时,相比于其他不害羞的孩子,其脑部杏仁核区域会显示出相当大的活动量。由此可推断,害羞和先天气质有关,孩子一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这种差异性。有些父母本身就具有害羞的气质,除了可能遗传给孩子之外,由于父母的社交活动本来就比较少,自然而然地也会剥夺孩子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造成孩子对外在环境感到十分陌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2.生活经历对害羞心理的影响
造成孩子害羞的原因,还可能是曾经拥有过不愉快的经验。例如,孩子在跟别人互动过程中,或在接触新的人群、环境时,出现一些不好的感受,就可能促使他们去逃避这些环境,进而引发出害羞。孩子的害羞气质,对未来的学习或职场表现,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像是在学校里,孩子可能因为害羞不敢发言,无法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间的相处,也容易被误认为是态度冷漠、孤僻,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为了避免孩子容易害羞,父母可以在孩子1~2岁的时候,积极去营造孩子与人相处的机会,并建立愉快的经验,如此便可减少孩子出现害羞的心理。1岁以前的孩子不太会认人,情绪表现也不够细腻,很少会出现害羞的问题。而1~2岁的孩子,因为开始有机会接触新环境、新人群,可以去分辨熟悉或陌生,在这个时期害羞是很正常的,随着年龄增长,害羞的情形也会慢慢改善。
3.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胆小怯懦
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狭小或从小由爷爷奶奶照看,很少带孩子出去玩,接触外人也少,依赖性较强,因此不能独立地适应环境。这样的孩子生人一抱他就哭闹,一见生人就躲藏,碰上新环境更是胆小。
有些孩子如哭闹或不好好吃饭,家长就用孩子害怕的语言并作出可怕的面孔来吓唬孩子,还有的孩子不睡觉,大人藏在门后学老猫叫。有的孩子想玩泥巴,家长怕孩子弄脏衣服,就说“有虫子咬你的手”。用这些恐吓孩子,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而形成胆小怯懦。日常限制过多,如到公园时去玩耍,不让孩子去爬山恐怕摔下来,不让孩子去湖边玩,怕掉下去等。造成孩子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机会比一般孩子少,生活的经验也不丰富,这也造成胆小怯懦。
对于胆小怯懦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给孩子创造比较多的机会与外界的事物多接触,多认识世界,多与小朋友交往,正确地对待失败与挫折,鼓励孩子去探索与尝试,从实践中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4.改善害羞气质的教育原则
增加孩子的社交活动,让孩子有较多与他人相处的机会,是加强社交技巧的好方法。父母可以邀请亲朋好友带孩子到家里做客,让孩子们彼此有更多的互动,以此让孩子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情境。容易害羞的孩子,通常会比较在意他人的眼光,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被认同。因此,当孩子试图表达时,父母应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赞扬,让孩子勇于继续向前,去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群。父母应该适时提供机会,让孩子试着独立去完成工作,凡事都试着让孩子处理,而不是过度地保护,如此才让孩子拥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权,产生被信任的感觉,建立自信心。
害羞和自卑感有一定的联系,为了使孩子对自己有更多正面的肯定,父母可以尽量引导孩子去发挥其专长或优点,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孩子有更多的勇气去表现自己。多一份关心和体谅,当孩子需要面对新的环境或人群时,如上幼儿园、参加聚会,父母应该先帮助孩子做一些心理准备工作,让孩子提前熟悉新生活,以减轻担忧、紧张的情绪出现。
5.接纳性格内向的孩子
小家伶3岁多,性格很内向,遇事总爱哭,每次看到她这样妈妈总控制不住发火。有时真是觉得自己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看不得她哭,可越讨厌她哭她越哭,看看周围邻居的小孩都很活泼,就自己的孩子内向,有时被别的孩子打了也不会还手,甚至连避开也不会,只会站在那里让别人打。有时妈妈发完脾气,对着孩子一顿大骂后又心痛后悔。
孩子在外面被打,内心本已经很惶恐了,回到家还要受训斥,甚至挨打,孩子能从哪里获得正面的积极的心理能量,让他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呢?不管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都接纳他,无条件地爱他,他才能从父母这里感受到爱与关注,他才可能变成一个安全感十足的孩子,才能勇敢地走向社会。面对这样的孩子,爸妈更要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和他开心地游戏,他自然就会变得快乐,一个快乐的孩子更招人喜欢,被欺负的几率也更小,内心会慢慢变得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