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溢出与创新效应
知识更替速度的加快和不确定性的增加以及企业产品水平上的互相依赖,提高了企业产品库的差异性,增加了企业知识库的多样性。公司的成长需要差异化战略,通过涉足广泛的知识领域来分布技能,以便进行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尽管企业内部的组织学习仍然是建立长期竞争力的主体战略,但是企业不可能提供所需的全部技能知识,竞争的目的使知识融合与企业间互相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新趋势,知识的日益复杂化也密切了企业之间的联系。
知识溢出虽然有利于知识传递和集群学习,但是,集群环境下企业学习与创新的两难选择问题,降低了个体企业的创新动力,不利于集群的持续创新。因此,集群环境并不一定能促进企业创新;相反,可能成为企业创新的阻碍因素,最终导致集群企业优势的散失和整个集群的衰落(Pouder和St。John,1996)。到底集群环境下的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是什么样的关系?过去关于知识溢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寻找和衡量知识溢出对创新的效应(Jaffe,1986;Anselin等人,1997、2000;Audretsch和Feldman,1999;Kelly和Hageman,1999;Smith,1999;Piergiovanni和Santarelli,2001;Wallsten,2001;Beal和Gimeno,2002;等等),但对于知识溢出如何影响创新,则研究甚少(M。Hosein Fallah,2004)。再者,大多文献停留在集群整体层面的视角,而没有深入到企业微观层面。
叶庆祥、徐海洁(2006)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知识溢出的集群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对集群企业创新的微观机制做一些系统性归纳和探讨。他们认为: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有双重影响。知识溢出是知识的非自愿性扩散,是经济外部性的一种表现。它能够推动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整体的技术升级,使个体及群体的竞争力都得到提升。尽管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是相互的,然而知识溢出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栽树人”与“乘凉人”不一致,有可能产生由于“栽树人”利益的受损而影响到“栽树人”继续“栽树”的积极性。在强调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消极作用的客观存在。
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双重的,在什么情况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什么情况下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呢?我们对此加以分析。仅考虑企业知识的外溢,暂时不考虑企业从集群获取共享知识。我们将集群内的企业分为两类,即创新者和竞争者,由于知识溢出的存在可能会产生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创新企业在创新成果尚未溢出,或虽已溢出但竞争者尚未跟进前,创新企业通过创新垄断收益已收回创新成本。知识的溢出对创新企业没有造成明显的利益伤害,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会产生消极影响,反而会因垄断收益的驱使和创新成本的及时收回对创新者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要达此目的,关键取决于知识的溢出速度。在产业集群内,知识的溢出速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本身的性质如复杂性、隐含性等及创新者对其保密的程度。
第二种情况:创新者在尚未收回创新成本之前,由于知识溢出,创新成果已充分扩散,竞争者已经跟进,创新者的垄断收益已经消失,因充分竞争所有企业均获取平均收益,但竞争者的回报要高于创新者。许多竞争者是在边际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成为创新成果的受益者,而创新者获取的平均收益还要补偿尚未收回的创新成本。在此情况下,由于知识外溢对创新租金的耗散,使创新者的利益受到明显的侵害,对创新者的技术创新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但因创新者的收益还高于创新前的收益,对创新者还有一定的安慰作用或者微弱的激励作用。
第三种情况:创新者在尚未收回创新成本之前,由于知识溢出非常快,竞争者迅速跟进,创新者的垄断收益不仅已经消失,而且因竞争激烈使创新者的收益已降低到创新前的水平,此时还有部分创新成本尚未收回,对创新者的利益伤害更大,使创新者丧失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实际上,竞争者与创新者相比,不仅不用承担创新风险,而且还会在吸收创新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获得后发优势。
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是相互的,每个创新主体既是知识的“溢出者”,又是知识溢出的“受溢者”。上述分析仅考虑企业知识的外溢,没有考虑创新者又是知识溢出的受益者,即可以从集群获取共享知识。在产业集群中,每一个企业都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集群中成员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关心的仍然是本企业自身利益的得失,而非集群整体利益,都希望自有知识溢出最小,获取共享知识最多、成本最低。
现在,我们假定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是相互的,每个创新主体都会以双重角色出现,既是知识的“溢出者”,又是知识溢出的“受溢者”。创新者当然是创新成果的受益者,又是创新成本的承担者。作为“溢出者”,它是知识溢出的受害者,由于知识溢出会导致创新租金的耗散,给创新者带来利益损失;作为“受溢者”,创新者又可以从集群内部知识的溢出中获得利益,成为知识溢出的受益者。知识溢出对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行为才会产生双重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用IR表示创新成果给创新者带来的收益,IC表示创新成本,SL表示由于知识溢出给创新者带来的损失,SR表示创新者从集群内部知识的溢出中获得的收益。假定创新者作为“受溢者”获取共享知识的边际成本为零,知识溢出对创新者产生激励的条件是:创新者的创新收益与其从知识溢出中获取的利益之和大于其创新成本与知识溢出给其带来的利益损失之和。即:
IR SR>IC SL
否则,知识溢出对创新者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如果长期处于这一状况,会导致集群内创新者的减少甚至缺失,影响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
在上述知识溢出对创新者产生激励的条件中,IR、SR、SL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除前面已提到的影响因素外,还与创新者的规模、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方式、创新成果的生命周期、竞争对手的数量及技术水平、竞争者的学习能力等有关。IC不仅要考虑创新过程中的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而且还要考虑创新风险。根据前文的分析,人际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特别是人员的交往与流动是集群内部知识溢出的主要渠道,如果知识溢出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将会影响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企业内部知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由此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创新产出通过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企业或机构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在集群中扩散、溢出,影响并促进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绩效的提高,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提高整个集群的知识存量,这些知识作为新知识源参加整个集群的知识溢出循环,推动集群价值最大化与竞争优势的提高。
二、主要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知高技术企业集群知识溢出有利于群内企业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提升创新效率。集群内企业因知识溢出而产生的创新优势效应,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结论已被相关经验性研究所验证(Audretsch和Feldman,1996、2003);知识溢出也有利于高技术企业集群整体提高知识积累水平,激发集群内部的创新活动,从而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知识溢出有助于激活高技术企业集群内部的隐性知识,形成集群区独特的竞争优势。
另外,知识溢出又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双重影响,并形成循环累积效应。趋利避害、控制消极影响应是对待高技术企业集群内部知识溢出的基本态度,努力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补偿机制,使得集群内创新者的边际溢出能在边际上得到相应的补偿,以维持创新者和集群的持续创新能力实现知识溢出各方“多赢”。构建知识溢出补偿机制的难点是知识溢出的度量、补偿标准的确定、补偿方式的选择等,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当然,集群内的创新者要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但保护的目的不是阻止知识的溢出,而是依法维护创新者在知识溢出过程中的合法利益;同时,营造高技术企业集群内部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引导和鼓励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也是减少知识溢出消极影响的可行方法。
参考文献
1.金镭,沈玉志,周平,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管理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4.6.
2.金祥荣,汪伟,项力敏,产业区内的知识外溢:一个选择性评述,产业经济评论,2004(1)。
3.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经济研究,2002.8.
4.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李琳,袁灵,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研究评述,社会科学家,2004.9.
6.李亦亮,企业集群发展的框架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7.刘冰,高闯,组织信息体制制度化关联与高技术企业集群治理效率,中国工业经济,2006.3.
8.刘军国,郭文灵,非正式交流与知识经济,生产力研究,2001.1.
9.刘柯杰,知识外溢、产业聚集与地区高科技产业政策选择,生产力研究,2002.
10.刘清华,吴晓波,中小企业集群的知识转移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4.
11.刘友金,硅谷技术创新集群演进及其阶段性特征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3.
12.史晋川等,内生增长理论综述,经济学季刊,2002.2.
13.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4.王立平,吕民乐,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联结经济,科学·经济·社会,2006(4)。
15.王旺兴,李艳,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科技与管理,2003.3.
16.魏后凯,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的考察,经济管理,2003.6.
17.魏江,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科研管理,Vol。24 No。4,2003.7.
18.魏江,魏勇,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多层解析,中国软科学,2004.1.
19.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科学出版社,2003.
20.辛文昉,企业集群单波知识溢出的测算,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
21.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22.叶建亮,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经济科学,2001(3)。
23.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中国软科学,2003.1.
24.张聪群,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技术经济,2005(11)。
25.张范洲,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价值工程,2004.6.
26.赵曙明,沈群红,知识企业与知识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7.赵涛,艾宏图,产业集群环境下的知识创新体系研究,管理科学研究,Vol。22 No。1,2004.2.
28.赵涛,曾金平,企业隐性知识流动态扩展模型分析,科学学研究,2005(8)。
29.朱秀梅,蔡莉等,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传导机制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5.
30.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经济评论,2003.5.
31.Bruce Fallick,Charles A。Fleischman,and James B。Rebitzer。Job-Hopping in Silicon Valley:Some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a High Technology Cluster[M]。Staff working papers in the Finance and Economics Discussion Series(FEDS)。2005-11.
32.Camels,Marjolein C。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economic growth:Regional growth differentials across Europe。Northampton,Massachusetts:Edward Elgar。2000.
33.Capello Roberta。Spatial and Sectoral,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onal Capital in Innovation Activity[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2,(2):177-2001.
34.Cohen,W。M。,Levinthal,D。A。,1990.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M]。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128-152.
35.David Dreyfus。Industry Cohesion&Knowledge Sharing:Network based Absorptive Capacity[N]。Working paper series,2005.1.27.
36.Elisa Giuliani。Cluster absorptive capability: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for industrial clus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 on“Industrial Dynamics of the new and old Economy-Who is embracing whom?”2002.Copenhagen/Elsinore 6-8.
37.Griliches Z。,R&D and Productivity:The Econometric Evidenc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382.
38.Harabi N。Channels of R&D Spillover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Technovation。1997,17(11):627-635.
39.Jaffe,A。B。(1989)“Real Effects of Acadamic Researc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9:984-1001.
40.Jaffe,A。B。Economic Analysis of Research Spillovers[C]。Implications for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Gaithersburg,MD。1996.
41.Leonard D。,S。Sensiper。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Group Innovation[D]。1998.9-12.
42.Malmberg,A。and P。Maskell(2002)The elusiv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economies:Towards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spatial cluster[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Vol。34,pp。429-449.
43.Mansfield E。Academic research underly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s:sources,characteristics,and financing[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5,77:55-65.
44.Nonaka L。,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5.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D]。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6.21-23.
46.Rajesh S。Upadhyayula。Social capital as an antecedent of absorptive of firms。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 2004 on Industrial Dynamics,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Elsinore[M]。Denmark,June 14-16,2004.
47.Stephanie Monjon,Patrick Waelbroeck。Assessing spillovers from universities to firms:evidence from French firm-level d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3(21):1255,1270.
48.Stiplitz J。E。A new view of technological change。Economic Journal,1969,79:116-131.
49.Van Joan E。,Weggeman Mathieu P。Managing learning in informal innovation networks:Overcoming the Daphne-dilemma[J]。R&D Management,2000,30(2):139-1421.
50.Zahra,S。A。,&George,G。2002.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M]。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7:18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