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生活方式的概念、现代生活方式的特征与不良影响,熟悉健康生活方式的知与行。
2.通过学习掌握如何构建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生活方式概述
一、生活方式的概念
生活方式有着丰富的内涵,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般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生活方式被理解为“衣、食、住、行”或“吃、喝、玩、乐”的方式,有时也被认为是人们消费物质产品和利用闲暇时间的方式,即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
广义的理解是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念所引导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
从定义可以看出,生活方式应该包括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和具体生活活动形式。生活活动条件即指生活活动主体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包括物质、精神条件和生态条件。例如个人生活活动条件包括个人工作环境和氛围、个人居住条件、家庭经济收入及个人生活小区的生态和文化环境等。生活活动主体也就是个人生活方式,可以是群体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其中个人生活方式是群体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组成单位。具体的生活活动是生活活动主体和生活活动条件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和结果。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自我人生观、道德观、消费观、审美观、时间观以及人际关系等在生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因此,社会生活方式是通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与心理结构影响其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对社会的态度,从而反映出自我的价值观念,即世界观的基本倾向。
当然,生活方式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心理、风俗习惯和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着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生活方式是在一定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一定的生活行为习惯,其中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等。
二、国内外生活方式现状
当前,生活方式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由于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文明病(也称生活方式病)不仅在发达国家蔓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乃至在世界各国蔓延。美国学者曾预测,使美国成人平均寿命增加一年需花费100亿美元,然而,如果人们做到经常锻炼、不吸烟、少饮酒、合理饮食,几乎不花分文就能期望平均寿命增加11年。由此可见生活方式同个人以及全社会的健康息息相关。
在我国每年因健康而花掉的费用高达1.4万亿元,虽然在健康方面开销巨大,但人口发病率、死亡率却逐年上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越来越多。特别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更多的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传染病,对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上升,至2005年已排世界第6名,但卫生状况却排在第140位;我国烟民占世界第一位,大学生的吸烟率占学生总数的37.89%,膳食习惯不良、酗酒和缺少运动锻炼的现象普遍存在。据体育学者对医疗卫生系统中医生、编辑、医学生、教师的部分调查,养成运动锻炼习惯者仅占总数的8.9%。有专家认为,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整个社会的健康理念跟不上,健康教育严重滞后,生活方式的变革明显落后。先进国家,用1元钱投入预防,节省几十元乃至上百元医药费,而我们却正好相反。
生活方式既然是人类在所处的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的固定化便成为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长期重复固定,形成了他生活行为的模式,便成了这个人的习惯。因此,生活方式的核心就是生活习惯。目前因为生活方式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在发达国家已经占总死亡人数的70%~80%,但大多数人却并未意识到这是由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
已经确认,癌症发生的原因有三分之一与吸烟、饮酒以及饮食不科学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一向被视为“死亡之神”的癌症的前三位是肺癌、胃癌和乳腺癌,它们的发病都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比死于其他任何传染病及寄生虫疾病的人都要多,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把心血管疾病列为“世界公共卫生的头号敌人”。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全世界已经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且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国家和地区发病率猛增。我国人口基数很大,糖尿病患者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比较贫困的地区在富裕之后,原来的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健康知识和保健意识缺乏,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病这四种“姐妹病”的发病率便远远超过原来的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由“温饱”转向“小康”,这一现象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防止疾病发生的最有效的途径。
研究表明,不良生活方式是当今人类健康的大敌,为使人人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世界卫生组织在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其目的是为了纠正人们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
体育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当手握遥控器用红外线代替手臂时,是否意识到我们的肌肉正在萎缩,肢体的功能正在退化?当桌上的文件报表堆积如山,电话、手机铃声不断,是否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心力交瘁?面对种种压力,我们的身心能否跟上时代的节拍?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如何跳跃前进?
人们为了根治由于生活方式造成的社会疾病,不得不把体育运动带来的益处纳入医学研究内容之中。因为体育运动是贯穿整个生活方式之中起着调节作用的不可代替的成分,它调节和改善着人们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作息等方面长期不合理的积习所造成的健康效应。在强调改革生活方式,注重生活质量时,体育运动的地位和作用就必然提到日程上来。因此,世界上一些新的概念正在形成,即“体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体育进入生活方式”、“生活体育”等等。
体育对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和价值在于:
1.体育运动可以使我们更接近自然、接近自己本原,丰富社会交往;体育体现出自由开放精神,使其成为人们摒弃争端、统一分歧、和睦相处的良方,起到净化身心的作用。
2.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健康行为,革除不良生活习惯,防止多种疾病发生。
3.体育运动可以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与生活质量。
4.体育健身可以充实人们生活空间,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使人们的心理空间宽阔而深邃。
5.体育活动是快速生活节奏的心理调节器,体育可以舒缓现代社会竞争带给人们的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6.体育为现代人提供丰富、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也可使体育健身休闲方式向创造型、开放型转变,造就科学文明生活方式。
人类获得健康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四、我国提倡的大学生生活方式
我国提倡并确立的大学生生活方式是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自觉性,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方式环境和校园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的综合(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文化的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创造性的活动)是当代大学生理想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重要标志。
在大学时期,学校应增强大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自觉性,努力营造良好生活方式环境,提倡务实、节俭、自立、自强的生活观念和作风。正确引导大学生针对学习、交际、娱乐、消费等大学生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在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进一步奠定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有一个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较好时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其一生的健康非常有益。
第二节 现代生活方式
现代生活方式指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形成的,有别于以前社会形态的基本生活方式,它是社会经济基础在生活领域中的体现,现代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一种综合的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
一、现代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现代生活方式的出现、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
现代生活方式是开放的、动态发展的。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主体的一种自觉的追求和认同。因此,它在自己的运行中,向多元化的主体开放,向多样化的要求开放,它摒弃了封闭的、半封闭的、保守的生活形态和生活观点。
(二)超前性
现代生活方式是超前的,它是领导生活的新潮流,指引生活的前景和发展方向,是社会生活主体活动的目标和时尚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内驱力所在。
(三)高费性
现代生活方式是高费的,无论是生产或生活的消费都是高消耗的,是高层次、高水平的消费。
(四)高质性
现代生活方式是高质的,无论是生产或生活的内容都是高质的,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其完善完美程度是空前的,资源配置优化、生活享受优质,社会发展优良。
(五)高速性
现代生活方式是高速的,它在发展过程中,以高科技融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动力,具有高速发展的特点,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提升的重要表征,这种状况表现在它发展的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所有这些特征在体育发展过程中都有所反映。
二、现代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
(一)运动不足,机能退化
运动是使身体健康的自然需要。以前,由于劳动要求身体运动,劳动的部分过程同时也就成为锻炼身体的过程,虽然它不能代替体育活动,却有体育活动的功效。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促使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使生产劳动朝着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多的地被技术装置所代替,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大减少。同时,现代生活节奏、工作节奏过于紧张,使人无暇顾及身体锻炼,造成运动不足,长此以往导致肌肉以及器官功能减退,身体各部位机能退化。
(二)营养过剩,机体病变
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使人们尽情地享受各种物质待遇。工业发达国家居民的食物数量和膳食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美国每年每人消耗的食物总量为1463磅,其中脂肪含量高达42%,动物蛋白摄取量占蛋白摄取量的80%。国外营养学家认为,这可能是使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恶性肿瘤变成工业发达国家常见病、多发病和高发病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食物结构的改善,人们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越来越多,超过消耗的热量,而过剩的热量即转成为脂肪。这种摄入的热量增加而活动减少的生活方式,必然产生人体“营养过剩”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病。
(三)压力过大,心理疲倦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产活动逐步发展到尽力追求高效率,以免被社会淘汰和否定,这容易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记忆力减退、专心和注意力范围缩小、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能力下降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据美国哈利斯民意测验所调查发现:89%的美国人都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研究人员估计,因员工心理压抑给美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美元/年,超过500家大公司税后利润的5倍。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心理压抑现在已经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四)应激过多,健康下降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由于生活变化速率过快使人感到焦虑不安;不停顿的“感觉轰炸”、信息负荷过重、不断面临新的抉择等等,使人压力重重。现代社会生活给人带来的困扰,就会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障碍最后导致病患的发生和人体健康水平的下降。
三、健康生活方式的知与行
现代生活方式的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寿命。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得出结果,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从这些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行为对个人的健康和寿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个人行为中生活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人各个年龄段的各个生活领域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嗜好又是导致生病的关键因素。因此,把握住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就可以很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健康和寿命了。
现代健康教育着眼于人们行为的改变,强调“知、信、行”的统一。在通常情况下。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知识是基础,信念(态度)是动力。然而,人类行为的形成受生物、心理、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知识、信念(态度)与行为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并非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人们的知识、信念、态度与行为之间并不完全协调,常常会出现一些“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的现象。
“知而不行”是指知晓健康信息,但并没有相应的健康行为。“知而不行”产生的原因是认知不协调,即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自我效能判断等认知元素之间发生了矛盾,从而导致了认知与行为的脱节。
“行而不知”是指人们由于受传统习俗、个人习惯、社会规范、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而采取了健康行为,但并不了解与其相关的健康知识。“行而不知”现象在运动行为方面比较普遍。例如,一些没有受过系统体育锻炼科学知识教育的人,虽然常年坚持体育锻炼,但却不知道以健康为目的运动的频度、强度、时间以及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等。还有,一些引起现代“文明病”的高脂饮食、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在一些贫困地区知之甚少,相反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对他们却存在着强烈的诱惑力。
针对“知而不行”者,应在分析影响自己健康行为障碍的前提下,运用健康信念模式、价值期望理论、行为矫正等现代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帮助自己树立信心、转变观念,从而自觉地采纳健康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应通过体育课等多种途径真正认识和理解哪些行为属于健康行为?对身体有哪些益处?哪些不良行为究竟对人体有何危害?以巩固其健康行为,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知而不行”现象。
要扭转“行而不知”的现象,大学生就应重视体育理论的学习,强化对健康知识、锻炼方法、自我健康状况评价等的理解和运用,谨防因健康行为不规范而产生的行而无效或行而有害的结果。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医学专家反复呼吁人们摒弃不良的生活方式,可是许多人还是解决不了知与行的矛盾。人生只有单程路,不可能再重来一次,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应积极提倡、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生活方式与健康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很早就认识到生活方式与健康有关,但由于人们一直认为危害人类生命的各种传染病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从而忽视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直到19世纪60年代后,人们才逐步发现生活方式在全部死凶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外有关资料表明,1976年美国导致死亡的十大因素中,50%的致病因素与生活有关。另报道,健康生活方式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而早期控制高血压,又能使心肌梗塞、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再减少50%。如果人从青年时期就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高血压发病率仅为预期的一半,心肌梗塞、中风仅为预期的1/4.20世纪80年代我国研究证明,生活方式因素导致的死亡人数在全部死亡人数中占44.7%;在我国死亡人口致死因素的前三位死因(脑血管病、心脏病、肿瘤病)中,致病因素都与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可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一、都市化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1.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现代化建筑的高空发展趋势,使人与自然越来越远。
2.城市中的环境污染和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破坏,使工业雾、酸雨、毒雪、沙尘暴、洪灾、旱灾频繁发生。
3.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设备的电器化,城市交通和通信联络工具的现代化,饮食结构的改善,脂肪和肉类食品的增多,体力劳动强度的降低,对人的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出现了“运动缺乏、营养过剩”现象,使高血压、冠心病、神经官能症、肥胖病等现代文明病大大增加。
4.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人们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使人体心理和生理机能发生问题,给生活、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5.“多食少动”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城市儿童肥胖现象,同时食品过于精致又导致为数不少的少年儿童营养不良。
6.偏食、吸烟、酗酒、滥用药物和麻醉品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使人类产生了许多新的疾病和痛苦。
二、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
尽管社会因素为现代人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都市化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不知如何去应对,或不懂得把握变革生活方式的规律,那就无法适应在现代社会生活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发表《行动起来》的文件,特别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出忠告,要求“保证更全面、更平等地实现健康目标;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的规范并鼓励个人和集体积极开展有益于健康的行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在联合国召开的“健康促进与体育”国际会议上,再次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使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等七项中心任务。
健康行为是指一切有利于提高身体健康水平,降低损害健康的危险因素的活动和习惯。这些健康行为包括:经常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摄取营养平衡的膳食、保持充足适宜的睡眠、能对精神紧张和压力予以放松和处理、安全的出行习惯、不吸烟、节制饮酒、不吸毒、无不正当的性行为等。
遗传和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或控制不了的,但许多健康行为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1.养成健康习惯
除了勤洗手、勤剪指甲、勤理发和洗澡等,还要自觉养成不吸烟、少饮酒、多喝茶等良好的健康习惯。吸烟是引起多种病的元凶,是不健康的行为。少量饮酒可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解除疲劳,但过量饮酒对健康有危害。茶是健康饮料,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有降脂、防癌、提高免疫功能和抗衰老的作用,但饭后半小时内少饮茶,否则会影响铁和钙等营养素的吸收。
2.讲究心理卫生
多愁必多病,多病必短寿,如要想长寿,切莫多忧愁。做好自我心理调整,是健康行为的重要一环。培养一些有益健康的爱好,如绘画、书法、集邮等,对保持心理健康大有好处。其次,还应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坚持社会活动,参加公益劳动,做好人好事,广交朋友,从中得到奋发向上的精神,往往会使精神和肉体都健康。
3.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保持脑力和体力协调地活动,是预防和消除疲劳、保证健康的重要因素。好静不好动,是导致肥胖和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贵在坚持,重在适度。
4.营养全面平衡
人类的疾病往往与营养不均衡有关。从饮食入手,通过科学合理的膳食,能“吃”出健康来。
5.生活起居有规律
(1)生活有规律,这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
(2)多睡觉,找出适合自己需要睡眠的固定时间。切忌熬夜,少过夜生活。
(3)培养兴趣爱好,过好双休日,劳逸结合,消除体力和脑力疲劳。
三、建立科学生活的健康新理念
按“指数”生活,是现代人的健康新理念。充分理解这些指数的内涵,并按其行事,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标准体重的指数
身高165cm以下者:体重(kg)=身高(cm)——100.身高166~175cm者:体重(kg)=身高(cm)——105.身高176cm以上者:体重(kg)=身高(cm)——100.
正常人体重的波动范围大致在±10%左右,超过标准体重的25%~34%为轻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的35%~49%,为中等肥胖,超过标准体重的50%为重度肥胖。
2.人体营养指数
每个人的营养指数=体重(g)/身高(cm)×100.它反映人体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故称营养指数。我国20至25岁的城市青年标准男子为260~403,女子为271~387.
3.晨练运动指数
一般人们喜欢在早晨锻炼身体,那么,在什么气象条件(天空状况、风、温度、湿度以及污染状况)下进行晨练较为适宜呢?晨练指数为您提供了参考依据。
晨练指数分为5级。1级:非常适宜晨练,各种条件都好。2级:适宜晨练,1种气象条件不太好。3级:较适宜晨练,2种气象条件不太好。4级:不太适宜晨练,3种气象条件不太好。5级:不适宜晨练,所有气象条件都不好。
4.肌肉健美指数
肌肉健美指数:[(两上臂围+胸围+两大腿围+两小腿围)/2]/[(两腕围+两膝围+两胫骨周)/2]。
上述公式得出的数值越大越好,表明肌肉发达、健美。
5.肌体脂肪指数
我国男性17~35岁推算公式:
脂肪(%)=0.91137×上臂皮褶+0.1781×背部皮褶+0.1538×腰部皮褶——3.60146.
女大学生的推算公式:
脂肪(%)=0.99009×上臂皮褶+0.46426×腰部皮褶+2.44523.
正常成年人的身体脂肪含量约占身体总重量的10%~30%。
6.心脏功能指数
测试与了解心脏功能指数的方法是:在一分半钟的时间内,向前弓背弯腰20次。前倾时呼气,直立时吸气。
弯腰之前先测定并记录自己的脉搏,为数据I。在做完运动后立即再测定一次脉搏,为数据Ⅱ。一分钟后再测一次,为数据Ⅲ。将三项数据相加,减去200,除以10,即(I+Ⅱ+Ⅲ——200)/10.如所得数为0~3,说明心脏功能极佳;所得数为3~6,说明心脏功能良好;所得数为6~9,说明心脏功能一般;所得数为9~12,说明心脏功能较差,应立即就医。
7.穿衣着装指数
根据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力等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出的着装气象指数,可以提醒你根据天气变化适时着装,使你穿得科学而舒适,以减少感冒疾病的发生。着装指数共分8级。1~2级为夏季着装,衣服厚度在4mm以下。3~5级为春秋过度季节着装,从单衣、夹衣、风衣到毛衣类,服装厚度约在4~15mm。6~8级为冬季着装,主要指棉服、羽绒服类,服装厚度在15mm以上。
8.紫外线强度指数
近年来由于臭氧层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地面受到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多。紫外线指数可以帮助人们适当预防紫外线辐射。
当紫外线为0~2级时,对人体无太大影响,外出时戴上太阳帽即可;紫外线达3~4级时,外出戴上太阳帽及太阳镜,并涂防晒霜,以免皮肤受到辐射的危害;当紫外线强度达到5~6级时。外出时须在阴凉处行走;紫外线强度达到7~9级时,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段时间不宜到沙滩等地晒太阳;当紫外线指数大于等于10级时,应尽量避免外出,此时紫外线极具伤害性。
9.空气舒适度指数
空气舒适度的预报被分为极冷、寒冷、偏冷、舒适、偏热、闷热、极热7个等级,分别表示人体对外界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各种生理感受。
“极冷”或“闷热”:要适当采取保暖或降温措施,以免过度的寒冷或炎热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偏冷”或“偏热”:年老体弱者要适当增减衣服,防止感冒或受热。“舒适”:人们感到冷暖适度,身心爽快。
四、2l世纪人类怎样增进健康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21世纪。为满足人们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而企盼活得更健康的愿望,科学家们正以全新的观念和手段,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生命科学的研究,其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将起很重要的作用。
1.提高免疫能力
科学家研究证明,机体各部分并不是以同一速度老化的,但免疫能力从30岁开始衰退却是一致的。机体免疫能力减弱的部分原因在于T细胞,它是一种淋巴细胞,由胸腺产生。该细胞能直接袭击入侵的致病微生物和受感染的细胞,而且也能起到信使作用,联络动员免疫系统的其他部分一同抗击“入侵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T细胞的数目逐渐减少,而且丧失免疫功能的T细胞的百分比也增大了。研究认为,要增强人体免疫力,就必须清除这些已衰老的T细胞。专家们预测,2l世纪初即可研制出这样的物质。
2.开展激素疗法
激素与健康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已为人知。雌性激素补充疗法可显著地减慢骨质疏松速度,减轻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男性的睾丸激素能增加肌肉强度和防止贫血,还能医治男性更年期综合症。据报道,给激素水平低下的老年男性注射生长激素,他们体内的脂肪明显减少,而肌肉变得发达,使他们看上去年轻了10岁。这些异常惊人的成果目前还不能用于临床,因其一系列副作用还无法解决。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在不远的将来,神奇的激素一定能发挥更广泛的作用,为人类造福。
3.应用基因疗法
此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基因缺陷病,如某些遗传病、肿瘤、疑难杂症、心肌梗塞等。如对心肌梗塞病人,可将体外合成的基因输入人的心肌,使之产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再造,从而达到有效疗效。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实际应用的先例,国外仅对某些特定的遗传病取得了成功。要想将基因疗法应用于临床,还有待于将人类的基因组搞清楚。到那时,威胁人类生命的多种疾病将得到彻底治疗。
4.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持久的健康来说,无论是目前使用或将来使用的药物,都没有健身计划和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有发展前途。除体育锻炼外,还要多进食富含维生素E、c以及胡萝卜素的菠菜、胡萝卜、柑橘和香蕉等。有人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归纳为:不吸烟、多锻炼、降血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的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2002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以“体育锻炼”为主题,提出“运动有益健康”的口号。我国政府根据全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和健康状况,着重强调在青少年中掀起体育锻炼热潮,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使他们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第四节 构建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有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降低55%,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50%,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75%,肿瘤的发病率降低33%,平均寿命可延长10年以上。由此可见,只要遵循科学的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可以使人的生命保持活力。
一、合理膳食
(一)人体所需要的营养
一般来说,食物中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物质除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大营养素以外,还有一种不可或缺的“第七营养素”——纤维素。并不是所有食物都具备六大或七大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在不同的食物当中的含量是不一样的。其营养成分要合理搭配,过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的健康。
1.蛋白质
蛋白质在体内的储存量甚微,营养充分时可储存少量(约1%)。而体内的蛋白质每天有3%要更新。其中部分来自体内蛋白质分解后重新合成,部分则需从食物中摄取。因此,每天必须供给一定量的蛋白质,才能满足机体需要。
蛋白质缺乏可使机体生理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消化功能障碍、伤口愈合缓慢、精神不振,并出现贫血、脂肪肝、组织中酶活力下降等。幼儿则出现生长发育不良,皮肤、毛发异常变化等。而摄入蛋白质过多,也对人体有害。
我国目前膳食以植物性蛋白质为主,成年人的供给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1.5g。蛋白质供给的热能,应占一日膳食总热能的10%~14%,儿童为12%~14%,成人为10%~12%。
2.脂类
人体对脂肪的实际需要量并不高,一般正常活动的人每天摄入25 g左右的油脂就可以满足生理需要。膳食中脂肪总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率、死亡率呈正相关,与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正相关。摄入脂肪过多还会引起大量脂肪在肝脏存积而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可引起肝细胞纤维性病变,最后造成肝硬化,损害肝脏的正常功能。此外,由于脂肪是高热能物质,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热量过剩,过剩的热能转化为脂肪存于体内,使机体肥胖,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
3.糖类
糖是保护肝脏、维持体温恒定的必要物质。糖给人体提供70%的热量,存在于水果、蔬菜、糖、面粉、奶、小麦、玉米、燕麦和大米等粮食和坚果以及各种谷物中。一般每天250~750 g的主食,就可以满足人体热量的需求。
4.维生素
人体所需的维生素有10多种,维生素大多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量甚微,在体内的储存量一般很少,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因此,合理地选择食物,正确地加工和烹调,对保证人体获得必要的维生素是很重要的。若摄入维生素不足,会影响正常代谢和生理机能,严重的会发生维生素缺乏症。
摄人维生素必须适量,少了可引起缺乏病,多了对机体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如维生素A、维生素D摄人过多会蓄积于体内而致中毒。过量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会引起代谢紊乱和产生对其他维生素的拮抗作用,导致不良反应。人体主要通过食物摄取维生素,这不会过量,所以在食物供给充分的情况下,一般不必另外补充维生素制剂。
5.矿物质
人体内所含矿物质元素的种类很多,总量约占体重的5%~6%,其中含量较多的钙、磷、钠、钾、氯、硫、镁7种,称为常量元素。含量较少的铁、碘、氟、硒、锌、铜等,称为微量元素。
人体在物质代谢中每天有一定量的矿物质排出体外,因而必须从食物中得到补充,以保持体内的动态平衡。若不能得到满足,体内的代谢和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发生疾病。但摄入过多也对人体有害,因此必须适量。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多数在正常膳食下都能得到满足,但有的容易缺乏,有的微量元素受地质化学状况的影响,还会发生地区性的缺乏。
所有食物中都含有少量的矿物质,水果和蔬菜的含量最高。矿物质主要存在于奶、乳酪、鱼肉、西红柿、菠菜中。
6.水分
水是人体除氧以外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一般情况,人体在缺食但不缺水的情况下可维持生命数十天,但若是缺水,则仅能生存几天,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
人体的需水量取决于排出水量。每日摄入的水量应与机体经过各种途径排出的水量保持动态平衡。1500ml是成年人一般情况下每天对水的最低生理需要量。为安全计,每日每公斤体重供水40ml为宜。高温或运动等出汗多时,供水量应相应增加。
7.食物纤维
食物纤维是可食植物的细胞壁间质组成成分,它不被人体内消化酶分解消化,但在保护健康、预防某些疾病方面有一定作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因而也是膳食中的重要营养素之一。食物纤维不是一般所说的粗纤维,粗纤维是经化学处理后的残渣。
食物纤维的生理功用:解毒作用,刺激消化液分泌,促进肠蠕动,预防结肠癌,预防心血管病,预防糖尿病,控制肥胖,缓解疾病。
(二)合理膳食
现代人的膳食不合理更多表现为营养过剩的问题,如摄取热量过多,脂肪、胆固醇、糖过高,相应摄入的膳食纤维少,同时运动少,消耗少。因此,科学合理的膳食非常重要。
合理膳食即科学膳食,其要求是一日三餐所提供的营养必须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提供的热能和营养素含量充足,各种营养素间配比适宜同时不能过量。
合理膳食最突出的就是出入平衡(吃进去饭菜的总热量与活动消耗的热量相等)。一般用“一”、“二”、“三”、“四”、“五”字概括:
“一”是指每天一杯牛奶;
“二”是指每天350g左右的碳水化合物,相当于6到8两的主食;一般是粗粮谷类如米饭、面包、馒头、面条等;
“三”是指每天吃3到4份高蛋白食物;一份是一两瘦肉或者一个鸡蛋,或者二两豆腐,或者二两鱼虾,或者二两鸡或鸭肉,或者半两黄豆,一天三份;蛋白质过多,会造成消化不良,肠道毒素太多,蛋白质太少了也不行;
“四”是指的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五”是指500g的蔬菜和水果,能减少癌症发病率一半以上。概括为“五种颜色”,具体如下:
“红”:指的一天吃1到2个西红柿(减少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适量红葡萄酒、红辣椒(改善情绪)。“黄”:指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红薯、南瓜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A。“绿”:指绿茶以及绿色蔬菜,特别是绿茶含有抗氧化剂,可以抵抗自由基的侵害,延缓衰老。“白”:如燕麦粉、燕麦片,不但能降低胆固醇,降低甘油三脂,对于糖尿病人和减肥的人也有很好的效果。“黑”:黑木耳可以降低血液的黏度。
当然,合理膳食的概括,还应该根据各自的情况适当增减,每个人的身高、体重不同,需要的热量也不同,需要根据身高来了解自己的标准体重应该是多少,原则上掌握,超重了要增加运动,增加“出”;低于标准体重,就应增加进食量。体力活动量不同,所消耗的热量也不一样,可以上下浮动10%。
此外,并不是每个人有了自己合适的膳食就可以保证健康了,有了合理的膳食只是达到了健康的前提,但还不能完全保证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因为合理膳食还受到一个人的饮食习惯、进食时间、烹调加工、消化吸收功能、精神因素等的影响。因此,应尽量创造有利于人体对食物营养吸收的条件,尽量做到合理饮食的习惯。
(三)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专家也提出了各种建议,一般归纳如下:
合理的饮食是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合理的膳食结构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人生的各个时期都有平衡膳食的问题,并有其各自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力量等素质增长高峰期,学习紧张,活动量大,对营养的需求也多。在此期间应多注意:
1.饮食多样化,有主食有副食,有荤有素。
2.营养要充分,各种营养素有机补充,多吃含钙的食品,来满足骨骼所需要的钙。
3.安排好一日三餐,饮食有规律。
二、适量运动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5年就将运动不足、严重缺乏运动列为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由于运动不足而造成的亚健康人群数量特别大,生活方式病发病率也很高。
(一)运动不足容易产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缺少运动而死亡。我国国民体质也令人担忧,尤其是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事实。
医学专家提醒,久静不动的人容易发生以下几类健康问题:
1.血液循环流通差,导致静脉曲张和痔疮。
2.关节炎和颈椎病多发。
3.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4.肌肉功能受到影响。
5.消化功能紊乱。
(二)运动的基本常识
为了健康的生活,适当的运动是非常必要的。运动的好处有很多,随着全身的运动加强,影响人体的各个器官,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充分的吸收维生素和矿物质,减轻人的压力等,保证身体的健康和稳定。
(三)运动的关键在于适量
人类身体的恒常性决定了不管做什么,一旦过度都会崩溃。任何事对于身体来说“适量”就好。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出问题的原因是长期缺乏运动时,起初大都表现出极大的决心与劲头,准备开始运动,而且非常投入。这时运动量非常大,引起运动过量而发生身体不适等症状。因此,运动要适量,即运动量和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次数要适量,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运动适量具体的衡量标准一般为运动的强度和运动的频率,运动强度更为重要。一般来说,运动的强度主要是将运动时的心率控制在有效范围内,即最大心率次数的60%~80%(最大心率次数=220——年龄)。这就要求我们:
第一,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有的条件加以选择。如老年人可以选择步行、太极拳等运动强度较小的运动方式,中青年人可以选择慢跑、游泳、爬山、自行车、球类、健美操类等运动方式。
第二,合适的运动量。运动量主要是由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决定的,其中运动强度决定运动的效果,可以通过自测脉搏的方法测运动强度。正确的方法是运动结束后测10s的脉搏数乘以6,即1min的脉率。运动后的自我监测,可以根据身体状态来判断,如果运动后轻松愉快,食欲和睡眠都良好,说明运动比较适当。相反,可能运动量过大,应减少运动量或停止运动,待情况好转后再运动。
(四)有氧运动
体育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主,主要是因为几乎所有运动的好处,有氧运动都具备,其运动项目也多种多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如老年人步行要注意“三五七”的要决,“三”指每次步行三公里,时间超过30min;“五”是说每星期最少运动5次;“七”指的是“年龄+心跳”数不要超过170.另外,还可以练练太极拳。研究表明,坚持练太极拳的人,其神经平衡功能可以年轻三到十年。
当然根据个人目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爬山、爬楼梯、跳绳、跳舞等有氧运动,当然办公室的人员应多做伸展运动。
三、戒烟限酒
人的健康如果在饮食方面改善得很完美了,也不能100%的预防疾病。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好影响的习惯,“烟”和“酒”具有代表性,之所以说这两种东西对身体不好,主要是因为其习惯性很强,容易成瘾,对身体造成的危害较大。
(一)戒烟
吸烟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可以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和肺部疾病,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发的危险。另外,吸烟与癌症的关系十分密切,二手烟对周围的人也造成不小的危害,是健康杀手。甚至还有研究指出,被动吸烟比主动吸烟对人的危害更大。对于吸烟的妇女来说,会造成胎儿畸形等。
据研究表明:青少年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比成年人更大,从15岁或更小的年龄开始吸烟也许会使他们的寿命减损25年。青少年时期吸烟会导致体内器官功能紊乱,甚至在戒烟以后也难以治愈。专家认为,年龄越小,机体越能有效地修复因吸烟引起的损害,戒烟越早越好。
吸烟的害处数不清,戒烟的好处非常多,一般认为有以下益处:
1.戒烟可以增寿。
2.戒烟可以使人变得更美丽。
3.远离疾病。
4.环境更清洁。
5.戒烟能防治脑血管硬化。
6.远离癌症。
7.身体更健康。
8.家庭更美满。
(二)限酒
酒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也有着悠久的酒文化。酒在某种程度上对身体有一定好处,但是稍微不注意就会对五脏的健康不利,影响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也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酒有白酒、啤酒和果酒之分,从健康的角度来看,果酒中的红葡萄酒最优。
酒的危害全在于过量,俗称醉酒,实际上就是酒精中毒。酒精中毒对人体器官产生很多影响。对人体的心脏和大脑、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造成很大危害。如对心脏造成心血管疾病、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对消化系统的肝脏造成肝硬化、脂肪肝等,过量饮酒还可能引起慢性胃肠道炎症等。
四、心理平衡
(一)心理健康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古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这个道理。健康的心理是健康身体的保证,其重要性不亚于生理健康。研究专家还认为,心理健康不但有利于预防精神病、神经症、人格变态一类的心理疾病,而且还能预防像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等一类身心疾病的发生。
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压力增大,所承受的压力越大,就越感到心理不堪重负,如果心理不够健康,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以说,现代社会谁能够学会自我调节疲劳,学会正确处理压力,保持情绪愉快、心态健康,谁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如何达到心理健康,可以综合为八大要素:
1.保持心情愉快,笑口常开。
2.正确对待疾病。
3.培养广泛兴趣。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合理用脑。
6.家庭和睦。
7.保持充足睡眠。
8.合理饮食。
(二)心理平衡
现代生活中保持稳定的心态非常重要,我们将归纳为三句话: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平衡。大学时代正处在人生最有朝气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个人的自由,但是无论如何,好好对待人生才是最好的选择。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而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生活方式决定健康”,只要我们科学规律地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健康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幸福和社会幸福。
思考题:
1.当代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2.现代生活方式有哪些特征?
3.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应了解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