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孙 立 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面临新世纪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回顾这些年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感到,大学教师的工作职责,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要把培养高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不仅教书,还要育人,这样做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现创建一流社会主义大学的宏伟目标。
我在历史系长期从事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等课程的教学,在工作中,坚持改革,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充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曾两次获教学质量优秀奖,1998年所讲“中国古代史”被评为校级优秀示范课,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搞好教学,使学生有所得,要先从教师自身做起,即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对待教学工作。1980年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讲授“中国古代史”基础课,应该说对课程内容及各个教学环节比较熟悉了,但是我对该课依然非常重视,认真备课,从不掉以轻心。我认为每个系及专业都要有自己的主干课和拳头课,“中国古代史”便是历史系颇有影响的重要课程。中国古代史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教师队伍阵容齐整,几代老教师都曾长期讲授此课,这些老教师不但教学水平高,而且教学态度认真,师德高尚,使学生收益终生。因此,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关系到历史系和南开的声誉。基于这种认识,我每次上课前都精心准备,不放掉任何一个不清楚的字、意;每堂课突出一两个中心问题,力求讲完整、讲清楚,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教师认真的教学态度,熟练地驾驭课程的能力,并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见解注入教学中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种感染力,能坚定学生的专业方向,安心学习,奋发有为。
第二,掌握学生情况,教学有的放矢,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在上课期间,注意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与大一新生接触过程中,学生常与老师谈论的话题之一是中学历史课与大学历史课的关系及各自的特点。的确,中学教育是大学教育基础,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大一新生的学习,不仅学生关心,教师、家长也十分关注。我曾在1999年年初(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布置98级中国史、世界史专业的学生每人写一篇文章,谈大学历史课与中学历史课的异同。98级学生半年前刚入大学,中学时代虽已结束,但刚离开中学校门,中学的教学情况记忆犹新,而进入大学半年,对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生活又感到非常新鲜,因而,同学们都乐于发表感想,不少文章写得很真实、生动。
来自吉林的一位学生写道:“在大学学习历史与在中学学习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中学教材只是列举史实并作简单的说明,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让学生记住,我认为这很好,它起码为中学生打下了历史知识的基础,也为大学学习提供了前提,至少使我们不至于对学的东西感到陌生。”一位来自天津南开中学的学生写道:“中学讲课速度较慢,重大事件的过程,来龙去脉讲得很透。中学开设历史课,是让每个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达到教育的目的,作为公民连本国历史都不了解,素质不可能提高。”
事实证明,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清楚地把握基本史实和基本线索,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并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这样进入大学后,学习就不会发生困难。
不少学生也指出了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东西,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一位学生写道:“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避免有争议的观点。”2.历史观点、结论一言堂。一位山东籍学生写道:“中学历史教学的观点、结论只是老师从教科书中摘出来的,仿佛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因此,考题设计基本上是以一些史实来证明已确定的观点,很少给学生发挥的余地,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一位来自天津实验中学的学生说:“高中阶段,各科学习都围绕高考指挥棒转,在一些问题上虽有不同观点,但由于和‘高考思维’相冲突,而不能畅所欲言。”3.一些学生认为,高中历史教材不够详细,交代问题不清楚。一位山西学生说:“高中历史课本一定程度上有断章取义之嫌,许多东西讲得很突然,学生不了解,只能被动地从老师那里接受‘是否’的答案,学到的是‘死’的东西。”有的学生用“鱼”和“渔”(指学习方法)比喻中学历史教学和大学历史教学。
大一新生对中学历史教学普遍感到不满,集中反映在为应付高考,老师满堂灌,学生背答案,老师押题,学生做题,搞题海战术的做法。由于目前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还远远高于大学录取人数,全国高考制度在短期内难以取消,应试教育自然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应试教育造成新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专业思想不够坚定,有人考入历史系是为了寻机转系,一些学生知识面窄,分析问题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力求把课讲生动,有吸引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对重要的典型的问题力求讲精讲透,甚至对某些问题可以打破章节、王朝的界线,做专题式的讲授,给学生比较完整的印象。如分封制、宗法制,一般在西周中讲,由于这两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十分重要,我便完整地把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发展以及秦汉以后的演变向学生作了介绍,指出,分封制并没有因为秦朝统一中国而告结束,秦汉以后,分封制作为郡县制的补充形式一直存在;而宗法制及宗法观念也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讲解,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教学实践证明,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所学的中国古代史都是按朝代记忆的,对问题、事件、制度的整体性理解不够,大学还照此法授课,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宏观把握,因此,对中国古代史重要问题,打破朝代界限,作纵向、专题性的讲授,有助于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适应时代需要,充实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系的传统课程之一,教研室不少老教师长期讲授此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该课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这些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考古发掘的新收获不断涌现,欲使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经常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获得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和信息,站在史学阵地的前沿,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有利。为此,我在讲授每章、每个朝代之前,先介绍当前研究状况、重要文献资料、书目,并介绍我系中国古代史学科研究的新课题、新成果,这样能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如,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国家集中各路学科精英联合会战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这一重大课题将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先秦史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在讲“西周”一节时,我结合“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至今我国最早的确切纪年),在课堂上介绍此工程,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对活跃他们的思想,引发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起到促进作用。
第四,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学历史而不读文献资料,其学习效果将受到很大影响。“大一”的学生对文献资料普遍接触少,还有许多人不认识繁体字。为了尽快提高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我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先印发资料,一式两份,繁体字、简体字各一份,要求学生在读懂基础上写发言提纲,并将古文译成汉语。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资料和识别繁体字等问题,效果较好。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某些重要问题先让学生思考,或请学生先发言,待到大家都开动脑筋了,再讲述并总结。这样做,活跃了学生思想和教学气氛,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刘项之争,中学已学过“鸿门宴”的内容,我在课堂上不重复讲述,而将重点放在分析刘项之争的结局及原因,学生踊跃发言,并有所争论,我则抓住时机发表个人看法并介绍有关论著,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史中有争议的问题较多,在讲课时,在介绍一家之言时,沿阐述问题争议的焦点,同时兼顾各家观点;还要以平等的态度介绍自己的研究心得,不武断,不强加于人,把学生融入宽松的学术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的魅力所在。此种讨论式、学术式的教学方法对综合性大学非常有意义,它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讲述历史也要力求语言丰富、准确、生动、形象,节奏适宜,层次清楚,富于感染力,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以上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予以热情肯定。一位来自重庆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观念,似乎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不少同学一提到历史就是一脸的无奈,甚至有人告诉我,为考历史,背书背得直想吐。大学的学习,无疑给刚刚步出高中的我注入了兴奋剂。较之高中,给予我很大的能动性,最让我高兴的是,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也可以就每个事件深入地发掘下去。”
还有的同学说:“大学历史教学一改中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样化,除了老师课堂讲授外,课堂提问,同学发言,课后交流,或就某一历史事件开展讨论,鼓励同学独立思考和创新,这样就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与中学相比较,大学历史教学除了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外,在具体内容安排和讲授方法上均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学生没有了高考的巨大压力,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主动地读书学习,深入思考、钻研问题,有利于人才成长,一些学生也认识到,大学学习不仅要获取知识,更要掌握学习方法。
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学生说:“进入大学,我们不再为考高分而死啃书本,更希望掌握些真才实学。因此,我认为大学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而大学老师就不必把学生已在中学学过的东西再重复一遍,而应结合学生特点,有重点地讲一些更能体现历史规律的问题,提问也要更能体现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及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这位同学的意见很中肯,大学历史教学确实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探讨问题,不应使学生成为录音机。
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师,只有发挥敬业精神,重视师德,虚心向老师学习,坚持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