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意普万工程塑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崔鹤鸣
崔鹤鸣,男,1949年出生于河北。1979??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1987~1989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崔鹤鸣阅历丰富,曾经做过大学教师、国家机关干部等多种职业。1992年步入商海,拥有地产经营和帮助大型国有企业策划上市的投资顾问经验。同时,崔鹤鸣还坚持进行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学术研究,参与了不少研究专辑的策划与编写。2003年开始,筹划建立北京意普万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在高端电子产品配套和汽车专用件塑料材料领域初步站稳脚跟。意普万凭借先进的技术配方、精湛的工艺和良好的服务口碑,初步建立了企业品牌,业绩开始不断增长。
在电脑前,面对打开的Office界面,笔者陷入了一阵沉思。
2008年深秋的一个下午,在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外的一座小白楼里,笔者见到了崔鹤鸣。听着他诉说自己的经历,突然感觉对他很熟悉。他是谁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如果看过叶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相信你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崔鹤鸣。他们与共和国几乎是一同诞生,他们的父母都是为了这个国家的建立浴血奋斗的英雄,他们的生命里充满火一样的激情,他们的精神世界从本质上来说是浪漫的、理想主义的。
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年轻的一代对所谓的理想主义也许知之不多或者不屑一顾,他们的忙碌可以解释为一边伴随电脑游戏无忧地享受生活,一边在商品经济环境里烦恼地竞争打拼。对昨天的事情和明天的事情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本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个民族,还是要对我们最初的那种激情浪漫的理想主义有所了解,还是要有一种一脉相传的精神。
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们早已熟悉甚至是热爱上身边的一切,对于原来在精神上格格不入的东西早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在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状态下,很少回顾过去,问一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其实不管日子走得有多快、走得有多远,现在和过去永远是相通的。那些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的东西,早晚还会激励我们走得更远和走得更好。社会发展到极致必然是精神的绽放,财富发展到极致必然要以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来。“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建国100年以后,这句歌词里的属于孩童时期的纯净依然会受到喜爱和追捧。
崔鹤鸣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作为一个创业者,是否已然成为坐在财富榜上的公众人物并不是最重要的人格要素,重要的是他在坚守创业,坚守对股东的神圣承诺,坚守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听着他的诉说,仿佛重温了改革开放那些“过去的日子”,仿佛了解了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艰难,更仿佛重温我们民族最宝贵的可以在寒冷中让内心温暖的那些精神的火种。
如今,在崔鹤鸣的坚守下,意普万已经走出创业风险期,开始进入收获季节。相信崔鹤鸣的故事也会激起我们对于创业的更多思考。坚守信念,坚守创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风云多变的今天,也许会比享受创业成功带给人们更多的启迪。
崔鹤鸣的年轻时代和同龄人极为相似,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当工人,作为工农兵推荐学员进入大学读书。所不同的是,他的父母是受人尊重的老干部,家庭生活条件优裕,完全符合过去“根正苗红”的标准。家庭对他的影响,最重要的自然是要做一个正直而有社会责任感的好人。除此之外,还有两条,那就是第一,由于生活环境优裕,对钱不是特别看重;第二,由于父母受人尊重,多少还有些优越感,不是特别熟悉和了解圈子以外形形色色人群的思维模式。
说这些,是为了解读他带点传奇色彩和典型性的生活经历。
崔鹤鸣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好,和同时代伙伴相比,上大学没有费什么周折。大学毕业,崔鹤鸣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在墨脱公路指挥部修路3年。1979年,崔鹤鸣从西藏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在工业经济系读了3年研究生。研究生期间,积极参加了后来成为体改所和发展所前身的农村发展问题研究小组的调研活动,这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轨迹。毕业后,他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系任教3年。因热衷于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他坚决辞去外院的工作转调到国家体改所。1987年,作为访问学生被公派到英国牛津读书。在牛津,结识了回来事业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导致了他创办现在的企业。这是后话。
1989年崔鹤鸣从牛津回国后,随着原单位的解体,1992年,崔鹤鸣“下海”了。当时和崔鹤鸣先后一起下海的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万通老板冯仑、慧聪老板郭凡生和泰德集团老板陈平。崔鹤鸣还曾经和陈平共过事,据他回忆,泰德集团名字中的“泰德”两个字,还是当年在泰山脚下由他想出来的。
其实,在那个“空手套白狼”的商品经济原始初级阶段,是今天许多富人积累“第一桶金”的黄金时代,凭借崔鹤鸣的关系资源网和他的学识,他完全有机会成为富豪。可是崔鹤鸣并没有成为富豪。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件值得扼腕叹息的事情,可直到如今,崔鹤鸣还是没有太把它当回事。
崔鹤鸣可以说是比较早来到广西北海炒地的人群中的一员,他的公司当时在北海也是风光一时。资金方面也得到了银行的支持,一时间呼风唤雨,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与各种名人打交道,举办各种商业活动,参与了很多项目的合作与谈判。可是风光的背后,崔鹤鸣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商业意识的淡薄和经营经验的缺乏。随之而来的是,被他请来帮忙的几个“小兄弟”私下打着他的名义,利用他的关系挣了一个盆满钵丰,足足赚了1000多万元,而他却忙于参加各种活动,应对各种各样漂亮的务虚场景,一头扎进事业的进程里,自己的第一桶金却迟迟没有着落。总结起来,崔鹤鸣说自己当时缺乏挣钱的冲动,却始终没有听到他谴责利用自己挣到钱的人。说到这段经历,也显得很平静。
后来政策开始调整,在北海不能继续炒地了。崔鹤鸣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把欠银行的钱及时归还。崔鹤鸣说,当时我的唯一念头就是不能害了帮助过自己的人,银行的钱一定要还上,哪怕我是光着屁股回北京。当时银行的行长,如今成为某大银行的总行行长,至今和崔鹤鸣保持着友谊。
资本的原始积累本来就伴随着许多血腥。当时打打擦边球,使用一些必要的手段,或者干脆放弃道义不择手段,崔鹤鸣完全可以早早地致富。可是,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经验是真的,内心里的理想主义决定自己的行为模式也是真的,两个真实的东西走到了一起,就决定了事情的结果。在北海,崔鹤鸣输了,却没有把理想主义输掉。因此,他输了钱,却没有输掉朋友。许多当时的“战友”,现在的商界名人,依然看重他这个朋友。
谈话间,慧聪网老板郭凡生给他打来电话,约他这个老朋友带上家人一起度周末。
崔鹤鸣说,他的兴趣始终还是在学术研究上,分析别人比自己身陷其中要更清醒。北海归来,崔鹤鸣被一家著名的投资顾问公司请去当副总。如今“三鹿奶粉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三鹿集团当年的上市,是在崔鹤鸣的参与下完成的。闲暇之余,他还参与了多项经济研究图书专辑的策划和撰写。
当时的崔鹤鸣也许没有想到,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自己,会再一次神差鬼使般开始了新的创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