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将见面的地点约在了距离他家不远的一个茶楼,这里离中关村不远。陈亮从小生长在中关村,他的父母都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可以说,他的学业和职业路径选择深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的成长历程打着深深的中关村烙印。
学生时代的陈亮非常贪玩,甚至高考临近他还坚持每天和院里一群大学生热火朝天地踢球,这一点即使到了现在也没有改变。但是如同许多优秀的理科男生一样,丰富的业余活动并没有影响他的成绩。陈亮1988年考进清华附中,1991年参加高考,陈亮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这是他的理想,但他的班主任认为这个志愿报得太冒险了。对于高考,陈亮的父母并没有给他什么压力,而陈亮的心态也比较轻松,又是一个善于临场发挥的考生,因此他如愿进入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陈亮自认为在清华算不上个好学生,除了贪玩、喜欢体育和音乐之外,还总想做点生意,可惜一直没遇到真正的机会。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一些看上去不切实际的想法和爱好对于陈亮后来在事业上的发展很有帮助。
在清华氛围下度过的8年对陈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很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使离开学校这么多年,他也依然把母校的校训当作自己行动的参照系。
大学之前,陈亮并没有出国留学的打算。在读大学时,陈亮觉得自己英语不太好,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就去学习TOFEL、GRE,结果顺利地通过了考试,随后又申请到了美国坦普尔大学的全额奖学金,陈亮就和很多清华校友一样,走上了出国留学之路。
现在,经历了10年的异国求学与工作之后,陈亮又回到了中关村,在这个曾经培育他、影响他的地方,开创自己的事业。
陈亮打算做一家网络增值服务类的企业。他给自己定的时间表是在2006年年内组建团队,将公司建立起来,2007年做产品开发并进行融资,到2008年公司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
回国前,陈亮想得更多的是公司在内部管理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但真正开始创业后,他发现外部创业环境方面的问题才真正使他措手不及。他想要做的网络增值服务,在国内的入门条件是有1000万元的注册资本,企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并在全国设有3家以上的分公司,这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几乎是妄谈。而且即使达到这些条件,拿到SP行业准入资质证书也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一年国内对SP市场进行整顿,据传相关证书已“暂缓办理”。
事实上,这就是许多海归回国后面临的适应创业环境问题。对于张朝阳给他提出的“海归”需要变成“土鳖”这一建议,陈亮非常认同。由于在美国生活了10年,陈亮坦言自己“对于美国的了解程度甚于对中国的了解”,为了尽快适应国内的环境,“我现在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到处转。”陈亮半开玩笑地说。然而“海归”变的“土鳖”毕竟不能等同于“土鳖”,陈亮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到海里游过泳的土鳖……。陈亮想把国外一些好的管理理念和做法带回来,在国际化视野方面保持海归应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