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出自:中庸)
舜向人问问题时,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
要做到隐恶扬善,需要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上古时候的舜,年轻时有一次在家乡看到一群人捕鱼,有年轻的、有年老的。年轻体壮的人霸占了深水鱼多的地方,而老年人却只能在急流浅滩处捕鱼。舜于是也假装加入捕鱼的队伍。每看到人们互相争执的时候,舜就一言不发,而看到人们互相礼让的时候,就当着众人的面大加赞扬。一年以后,那些原本不知理的人都被他感化了,人人都变得知理明事,当地的社会风气也随之有了明显的改善。可见只要以真诚心,假以时日,不要说人能感化,就是蚊虫、跳蚤也都会被感化。
我国近代著名的得道高僧印光法师所住的禅房,原本有很多蚊虫、跳蚤,法师心怀慈悲,不肯伤害它们,也不把它们赶走,而是以此为鉴,督促自己精进修学,修清净心,修慈悲心,以德行来感化这些蚊虫、跳蚤。到他70岁之后,终于感化了这些小动物,从此他的房子里再也没出现过蚊虫、跳蚤的踪迹!
中国有句街知巷闻的老话:“家丑不可外扬。”为什么不可外扬?自己家里发生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还跑出去说给别人听,不但对解决家庭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使别人对你的家庭产生轻视,甚至引起一些不善的企图,来破坏你的家庭和睦。“祸从口出”的道理流传了千百年,确实建立在“实践出真知”的基础上的。今天你对别人说“我老婆水性杨花,总是耐不住寂寞”,也许明天就会有心怀不轨的人半夜来听你家的窗户根儿;今天你对别人说“我的孩子胆小怕事,像个小姑娘似的”,也许明天就会有不良少年半路拦截你的孩子,向他索要钱物;今天你对别人说“我的父母最大的缺点就是好占个小便宜”,也许明天就会有骗子上门施以小恩小惠骗走你父母辛苦攒下的血汗钱……
家庭是如此,社会也是如此。所以,古代的圣贤一直不遗余力地教导我们,对社会、对人群应该“隐恶扬善”,意思是说看到别人有不道德的举动要进行制止和批评,但不要到处宣扬,而看到别人行了善事,就应该人前人后地给予赞美、表扬,鼓励大家都去学习和效仿。因为很多人都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你在到处宣扬别人不道德举动的同时可能会起到传播和榜样的负面作用。批评人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避免第三者在场,要懂得尊重别人的自尊心,这样更容易让对方接受批评。如果当着众人的面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对方可能非但不会接受,还会怀恨在心或者索性破罐破摔,顽抗到底,而你不但彻底得罪了对方,也失去了再次帮助他的机会。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回想我国在解放初期,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两袖清风、清正廉洁,而百姓们也都安分守己、忠厚朴实,但无论是干部还是百姓,谁也没有觉得自己这样的品德特别高尚,也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值得赞扬的地方,认为这是身为领导和百姓理所当然的素质。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人们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至深。所以,隐恶扬善的智慧所在,是通过这种做法来激发大众的廉耻心和惭愧心,从而净化社会风气、营造社会环境,创造社会的安定和世界的和平。
有一个小故事也许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让人们了解到隐恶扬善的妙处。
从前有个国王,在打仗时被敌人射瞎了一只眼睛还砍断了一条腿。等到国家政局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应该被后世所景仰、传诵,于是请来了全国最有名的画家给他画像,以便能够留给后人瞻仰。
第一位画家是诚实的,照实给国王画了一副画像,画中的国王栩栩如生,逼真得连每缕胡子的颜色都跟真人一模一样。但是国王看了之后却大发雷霆:“你把我的残缺相都画了出来,是想让后人都来嘲讽讥笑我吗?说他们的国王原来是个瞎了一只眼、断了一条腿的残废!”说完不由分说就命令士兵将这个倒霉的画家推出去杀了。
有了第一位画家的下场作为前车之鉴,第二位画家显然油滑多了,他没有据实作画,而是将国王画得英明神武、气概不凡,不但双眼、双腿俱全,就连国王那已经发秃的头顶都被他画上了茂密的金发。他自认为画得完美无缺,于是信心十足地在一边等着赏赐。谁知国王看了更生气,咆哮着说:“你画的这是我吗?!是不是觉得我的残缺之体根本不配被后人瞻仰?”于是第二位画家也被毫不留情地杀掉了。
第三位画家被请来了,听说诚实的画家被杀了,油滑的画家也被杀了,他紧张得直冒冷汗。认真思考了一段时间后,画家终于给国王画了一副画像。画中的国王正在瞄准靶子准备射箭,所以闭着一只眼睛并且单腿跪下。不但弥补了国王身体上的残缺,而且将国王勇猛无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国王非常满意,立刻重重地奖赏了这位画家。
画家并不懂得隐恶扬善的真正含义,他只是凭着对字面的理解做出了聪明而正确的选择。
具体到现代社会,隐恶扬善也可以被变通地理解为不在别人背后说闲话。
同事、朋友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之外免不了要讨论人物,被议论的对象上至国家政要、社会名流,下至街坊邻里、朋友同事,议论的内容也是工作生活、道德品格,五花八门,无所不有。
这种闲聊一般来说都是正常健康的,大家都是随口说说,说完也就忘了,纯属无聊时的解闷之举。
但是,有些人聊到兴头上时,却会口无遮拦,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来,比如随意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或者议论一些属于别人私密的话题。
对那些热衷于议论别人私密生活的人来说,你应该在说之前想一想“人言可畏”这四个字,俗话说“舌根底下压死人”,经你传递的小道消息再传到第三个人那里,也许就会被演绎成更加荒唐的版本,即便你保证自己报料的是原汁原味的“正宗货”,你有没有想过,你在别人的眼中成了什么样的人?一句话足以概括——来传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既然隐恶扬善在人们处世方面有如此巨大的裨益,大概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加入到这支大军中来了。
但是,到底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隐恶扬善的人?惟一的答案就是心中有善。
只有心中有善的人,才能善意地去隐藏别人的短处,宽容地给对方改正错误的机会而又懂得顾全对方的颜面。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一对好朋友,他常常坐船过江去拜访佛印禅师,两个人的话匣子一打开就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好几个时辰,从三皇五帝到天南海北,从文学造诣到佛学修为无所不谈,谈到投机时,两人的想法丝丝入扣,遇到意见相左时,两人就展开辩论。
苏东坡学识丰富,口才又好,而佛印禅师更是辩才高超、口若悬河,所以无论是辩文学还是辩佛法,最后总是佛印禅师得胜而归。
苏东坡心中不服,总想找机会胜佛印禅师一次。
有一天,佛印禅师教苏东坡坐禅,苏东坡很高兴地穿起大袍子,坐在佛印禅师的对面,两个人对坐了一会儿,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佛印禅师心平气和地回答:“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心里一阵得意舒畅!这时佛印禅师又反问苏东坡:“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苏东坡看见佛印禅师微胖的身躯裹着宽松的僧袍,袍角不规则地垂在地上,于是面带讽刺地回答:“像一堆牛粪。”
本以为佛印禅师会像往常一样立刻跟他展开辩论,但等了半天却没听到对方答话,偷眼一看,佛印禅师眼观鼻、鼻观心地默然端坐着,根本没有开口反驳的意思。
苏东坡立刻感到了一种胜利的喜悦,整个人都飘飘然起来!
回到家后,苏小妹看到哥哥一脸的喜气洋洋,不由地问他:“哥哥,你今天碰到什么好事于,为什么这样高兴?”苏东坡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赶紧向妹妹报喜:“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每次跟佛印禅师辩论都输给他,今天我第一次赢过他了。”
苏小妹奇怪地问:“那你是怎么赢他的?”
于是,苏东坡便把跟佛印禅师对坐时的谈话经过,一五一十地描述给苏小妹听。他满以为苏小妹听了一定会替他高兴,认为自己的哥哥修为高深,大大地夸奖他一番,谁知苏小妹听了,却无奈地摇摇头说:“哥哥,你又输了!”
“什么?我输了?我说禅师像一堆牛粪,他一句反驳的话也说不出来,这怎么是我输了呢?”
苏小妹笑嘻嘻地说:“哥哥,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万法包含了万事万物,这道理你是知道的。佛印禅师心里想的是佛,所以他看你像一尊佛,哥哥你心里想的是牛粪,所以你看禅师像一堆牛粪。从禅师嘴里走出来的是一尊佛,从哥哥你嘴里出来的却是一堆牛粪。若论修为,难道还不是你输了吗?”
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不禁羞愧不已!
许多人在说话时就喜欢占别人的便宜,以此为乐,并标榜自己在智力方面比别人更胜一筹。其实,如果对方聪明地不反驳你,那你就等于对着镜子骂人,骂的是自己。具体到隐恶扬善的做法上,如果你一味地宣扬对方的缺点、不足,那正说明你的人品有问题,不但只能看到别人的弱点,而且还不留口德地大肆宣扬。
反之,如果你经常称赞别人,鼓励别人学好、向善,不但对他人有益,其实对自己也是一个强化修养的过程,而且还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敬佩。古人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也应该成为现代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一条戒律。
在如今这个快要被利令智昏、见利忘义全面冲毁的经济社会,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而不惜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言辞屡见不鲜;为了仕途上的一个官位不择手段、排除异己,而耍弄告黑状、写匿名信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才使得整个社会产生了层出不穷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社会需要隐恶扬善,需要用精神的力量去感化他人之心、净化社会环境,为共建和谐安宁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莠莠之口,足淆人心,人心混惑,天下之所以乱也。
心中有恶则所见皆恶,心中有善则所见皆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