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紧盯矛盾“纵面”时,也要重视与思维对象相关的侧面或对间接信息的注意与感知。有意识地走一条曲折的Z字形道路,以求避开或者绕过障碍。这种“四两拨千斤”的轻巧,无疑降低了问题的解决难度,减少代价,以求更好的效果。
《孙子兵法》曾云:“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曲中有直,直中有曲,这是辩证法的真谛。山谷凹陷,进而起伏出峰顶;困难打击,进而磨砺出胜利。退一步,进两步,沿着螺旋式轨迹上升,步子才会稳健。诚然,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在有些情况下,近,成了真正的远;远,却变为实际的近。尤其在对抗和竞争之中,要结合个体的努力程度,更要结合环境的虚实、优劣整体而论。不要凡事都幻想着走直线,在迂直问题上要学会转换角度。
蒙元攻宋几十年,所采用的迂回战术被后世军事家称为“大迂回战略”,对后世的军事战争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早在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就曾召见汉族降将郭宝玉,询问攻取中原、一统天下之策。郭答曰:“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藩,勇旱可用,宜先取之,借以图金,必得志焉。”
郭氏这番论述对“一代天骄”果真有所启示。于是,成吉思汗在临终之前,便以超人的胆识和气魄,提出了利用南宋与金之间的世仇,借道宋境,实施战略大迂回,从而实施了一举灭金灭宋的战略决策。
后蒙古攻打南宋,受阻襄阳,于是经青海下金沙江,攻吐蕃,灭大理,经云南,出湖南,迂回万里,历时数年,声势及消耗都可谓空前。最终由成吉思汗之子孙拖雷、窝阔台、忽必烈等人完成。
根据成吉思汗的战略思想,后世军事专家总结出:大迂回,就是进攻部队避开敌方整个防御体系,向敌之侧翼或后方实施远距离机动而形成合围态势的作战行动,是战略追击的最高阶段。这一思想被世界公认。瑞士军事家若米尼就曾指出,一些伟大的军事统帅,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秘密就在于,善于“集中他的主力,迂回攻击敌人的一翼”。他确信,如果在战略上采用这一原则,那就发现了全部战争科学的钥匙。
有一位青年,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计算机系留学深造。博士毕业后,他想在美国找一份理想的工作。
可是由于他的起点高、要求高,结果连续试了好几家大公司,都没有录用他。思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求职。
不久他就被一家大企业聘为程序录入员。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录入员可比。这时他才亮出学士证,于是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工作。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觉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他还是比别人做得都优秀,就约他详谈,此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
由于老板对他的水平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就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在碰到苦难强攻不下时,我们不要总在想着如何从正面、直接地克服障碍、解决问题,迂回的思维发展过程并不是笔直地直线式前进,而是让思维过程适应某些问题及问题的某些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暂时离开直线轨道,转入一个曲折蜿蜒、绕道前行的角度。
这里还有两个关于绘画的著名故事,从侧面论证了迂回的巧妙之处。
一个是“踏花归去马蹄香”。马踩踏了花后,马蹄是香的。但要用画面去表现嗅觉的感受确实困难,许多画家都束手无策。一位画家采用迂回思维的方法,不去正面表现花香,而是画了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而飞翔。如此,马蹄的香味,一下子就可闻可感了。
另一个是“蛙鸣十里出山泉”。这是齐白石的一幅画:蛙声鸣唱,直接用画面怎能表达出听觉?于是,齐白石在一泓山泉中画了几条灵动的蝌蚪,仿佛在侧耳聆听那静中有动的声音。蛙鸣十里的场景,瞬间便凸显出来了。
可见,迂回思维,在任何的创造性劳动中,都能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只知道直来直去、不懂得侧面迂回的人,往往都会碰得头破血流;即使最终强取而得,也会耗费超出常规几倍的资源。我们不妨转换思维方式,充分认识当前局势,分析对比,审时度势。直走不通,绕道而行,最终大都能迈出困境,取得成功。
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知己”而动,是一种盲目;“知彼”而行,是一种冲动。二者都不是沉着而全面地思考角度。只有在把“彼己”双方情况都了解透彻的基础上,相互对比,相互转换,才能加强行事效率,提高人生成功的命中率。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也就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只有每战必败的结果了。
《孙子兵法》全文5913个字中,用“知”这一字就多达79处,可见孙武对“知”的重视程度。而其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千古名言,更是得到古今中外众多军事家的推崇。孟子曰:“审知彼己强弱利害之势,虽百战实无危殆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成功,就是在充分“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大胆创构、全面准备的结果。
提起偷袭珍珠港,就不能不说到山本五十六。
山本曾多次赴美,或求学、或考察、或任职,对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潜力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起初,他竭力反对与美国开战,成为日本海军中坚定的反战派人士,甚至因此几乎遭到激进少壮派的暗算。但是山本决不是和平主义者,他所反对的只不过是与强大的英美开战。因为他曾准确地预测到日本即使通过偷袭珍珠港而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也只不过能保持一年到一年半的优势。
但是,山本仍然积极扩充海军航空兵的实力,使之成为日本海军在战争中最具打击力的利器。当日本高层确定了与英美开战的战略方针后,他便一改初衷,竭尽全力策划组织对美国的作战方针。而在所有削弱美军实力、毁灭其打击能力的战略中,第一步,山本就决定要对美军太平洋舰队进行突袭。
首先,山本对日本海军的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日本海军传统的战略是在马绍尔群岛以北、马里亚纳群岛以西,与美军太平洋舰队进行以战列舰为主力的舰队决战。但山本在多次海上演习、图上演练和兵棋作业中感觉到,这种战略很难一举歼灭美军舰队,而战争一旦旷日持久,以美国的强大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日本想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基于此,他极力主张在战争开始之初就以先发制人的偷袭,一举消灭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随后不断组织进攻,削弱打击美军,不给美军积蓄力量的时机,从而争取体面的停战。
一方面,针对珍珠港水深仅10~12米的地形特点,鱼雷机飞行员集中在地形近似珍珠港的鹿儿岛的樱岛训练时,投雷高度从1000米逐渐下降,最后一直降低到20米。完全模拟实战,接近港湾后先降低高度,以50米高度在峡谷中曲折穿行,一飞到海面就降低到20米,并立即向目标发射鱼雷。整个攻击动作反复进行演练,动作要领已经被飞行员牢记在心。
同时,水平轰炸机飞行员在有明湾海军轰炸靶场进行训练时,日军在靶场上标出与美军战列舰同样大小的靶标。经过两周的单机和编队轰炸,飞行员的投弹命中率已高达80%,而且命中精度达到300米高度误差在30米内的极高水平。
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飞行员也进行了针对性训练,都达到了训练要求。为了在空袭中取得更好的战果,他还对所有飞行员进行了对美军舰艇的强化识别训练。
1941年9月,联合舰队在海军大学举行了图上作业演习。
11月上旬,所有参加突袭作战的舰艇,完全按照突袭计划,以集结在佐伯湾的联合舰队主力战列舰为目标,连续进行3次综合攻击演习,作为对战前训练的检验。山本通过这些演习认为攻击效果良好,已经达到了训练目的。参战部队总结演习经验,返回各自基地,进行最后的出发准备。
11月23日,所有参战舰艇的舰长和飞行军官,一起研讨作战方案中的关键问题。
11月24日,所有飞行员在珍珠港的沙盘模型上明确各自的任务。
为了做到知己知彼,日军在积极模拟备战的同时,在搜集美军情报上也下了很大功夫。1941年5月后,派到珍珠港的日本间谍多达200人,从各个方面搜集珍珠港的天气、水文、地形和美军基地、飞机、舰艇的部署等情报。同时,为了确保偷袭的突然性,日军还采取了“以和谈作为掩护举行代号为‘关特演’的大规模演习,制造进攻苏联的假象”等一系列的战略欺骗和伪装。
敌我双方的力量已被日军反复揣摩了数遍,终于,在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的突击编队经过12天约6600千米的航程,顺利抵达了珍珠港以北约420千米的预定展开海域,随时待命。
后来的情况自不必说。珍珠港一战,美军几乎像“看电影”似地被轮番轰炸,损失惨重。
山本在训练日军做偷袭准备时,几乎每一项训练都是有针对性的,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如此的无孔不入,美军这座军事“大堤”的坍塌,倒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了。
“知己知彼”是一种互动而辩证的制胜方略。“知彼”,就是要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做到针对性强、扎实有效。同时,在了解他人思想情况的基础上,灵活变通,为我所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规律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特别适用于当前的经济领域。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事实上,中外众多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和常盛不衰的企业,都是极为善于运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谋略的。
美国《华尔街日报》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没有别人比妈妈更了解你,可是,她知道你有几条短裤吗?然而,乔基国际调查公司知道!妈妈知道你往一杯水里放了多少块冰块吗?可是,可口可乐公司却知道!”
为了在经营管理上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国外的一些公司对消费者有关情况的了解,竟然超过了母亲对儿女的了解。而且,有的甚至连消费者本人都不曾注意到的情况,他们却了解得一清二楚,甚至毫厘不差。
麦当劳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准确获知:在某个国家,每人每年平均吃掉156个汉堡包、95个热狗;可口可乐公司经过深入了解后发现,人们在每杯水中平均放3.2块冰块,每人平均每年看到该公司的69条广告;而汉宝公司更是妙绝,它曾经秘密地调查过,消费者在使用卫生纸时是叠起来用还是折起来用,连各自的比例是多少都有记录。
从商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说,所谓“己”,主要是指经营者自身所属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是全方位的,它涵盖了经营管理者自身的每一环节。所谓“彼”,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外在条件都属于“彼”的范畴,包括竞争对手;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彼”又可以特指经营管理的对象——即已有的客户和目标消费者。
不管是商场还是战场,“知己知彼”都被作为一种智慧和决胜的方略,广为世人所推崇。然而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知己知彼”就更侧重于洞悉自己和他人的人性特点,细致深入地分析、了解,进而准确把握各自的特点,才能在为人处世中做到心中有数、“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