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个值得爱的人,是一件容易而且愉快的事;恨一个令人憎恨的人,也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去“爱”我们不喜欢、或不喜欢我们的人,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弯腰”,谦恭地去接纳并且宽容对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是做人要胸怀宽阔、豁达大度。遇事多为对方着想,能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成熟态度。
大度的人能够宽容地接纳别人的错误,能够客观地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还能够不计前嫌地任人唯贤,这些品质常常能够获得贤人的相助,帮助自己成就大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在历史上可称得上是一位明君,除了礼待管仲之外,还因礼贤下士而深得人心,为他成就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次,为请教天下大成之事,齐桓公去拜见一个名叫稷的小臣。可没有想到,一天之中拜访了3次,都没能见到稷。
当他第四次去拜访稷的时候,跟随齐桓公的侍从们都不耐烦了,他们说:“您贵为万乘之君,去会见这么一个小小的官吏,一天之内来了3趟都还没见到。不如算了吧,而且他也不见得有什么了不起的才能。”
齐桓公回答道:“那怎么行?蔑视权贵的臣子,必然也会轻视他的主人;而蔑视霸业的主人,也一定会轻视他的臣子。纵然你蔑视权贵,我哪敢轻视霸业呢?”侍从们听后,都暗自佩服齐桓公的宽阔胸襟和谦恭待人的高贵品格,都不再多说什么了。
就这样,齐桓公锲而不舍连续5次拜访后,最终见到了稷,并虚心向他请教霸业的事情。稷得知齐桓公已5次来访,备受感动,与齐桓公促膝长谈。齐桓公受益匪浅,由此而治理国家,使齐国很快走上兴旺发达之路。
齐桓公身为一国之君主,为求教霸业之事,不计身份5次拜见一个小官吏,不厌其烦,最终得见,足见其为实现称雄诸侯的千秋伟业的气魄,以及礼贤下士、谦恭待人的心胸气度。
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无非是笑笑别人,或被别人笑笑,嘲笑也罢,戏弄也罢,也许没有什么恶意。只要心胸开阔,这些都将成为生活中的调味品。但是做大事者,面对的是挑衅甚至大不敬,要想化解这些,则需要的是一种宽容。
宽容不是忍气吞声,更不是懦弱胆怯,而是宽广博大的胸怀,是包容一切的气概,更是做人留有余地的大策略、大智慧。这种宽容有时候能化敌为友,有时候能得道多助,可以说是做大事所必需的一种素质。
有一个“灭烛绝缨”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战国时期,楚庄王有一次打了胜仗,于是大宴群臣,他的宠姬嫔妃也出席了酒宴。宴会进行得很顺利,轻歌曼舞,美酒佳肴,一片欢声笑语。不知不觉当中,到了黄昏时分。由于大家尚未进食,楚庄王就命人点烛夜宴,还特别叫出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许姬给群臣敬酒。
许姬开始逐一给大臣们敬酒,这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被吹灭了,宫中立刻漆黑一片。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拉住了许姬的衣袖亲了她一下,许姬连忙反抗,拉扯当中许姬扯下了那人官帽上的缨带。
许姬挣脱了那个人,赶快回到楚庄王的面前,她在庄王耳边小声地说:“有人想趁黑暗调戏我,幸亏我机灵,拔下了那个人的帽缨,请大王查找那个没有帽缨的人,肯定就是刚才对我无礼之人。大王一定要杀了他为臣妾申冤。”
楚庄王听完许姬的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寡人今日设宴,诸位务要尽欢,大家不要太顾念君臣之礼,可以把帽缨统统摘掉,这样才能尽兴啊。”
群臣按照庄王的要求,都把自己的帽缨取下,楚庄王这才命人重新点亮蜡烛,宫中一片欢笑,君臣尽欢而散。
酒宴过后,许姬怪楚庄王不给自己出气,庄王却说:“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如果连这等小错都要取人性命的话,以后谁还愿意为孤王效力呢?”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楚庄王一直没有追究那个调戏许姬的人。后来晋国侵犯楚国,楚庄王亲自带兵迎战。在两军交战当中,楚庄王发现自己军中有一员战将,每次上阵总是奋不顾身,所到之处均拼力死战。甚至在楚庄王遇到危险的时候,还是这个战将临危救驾。这次战役,楚军大胜回朝。
楚庄王依旧论功行赏,当问到这个战将想要什么赏赐时,他却说:“大王已经赏赐过了。”原来他就是那个调戏许姬的人。那次事情过后,楚庄王没有加以追究,他就对庄王一直抱有感恩之心,等待机会报答庄王。这次上战场,也正是他立功报恩的机会,所以自当以死为报。
皇帝的妃子被人调戏,那位将军本应处斩;而庄王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的眼界和胸怀,今天得饶人处且饶人,给了别人一条生路;明天他人心怀感恩之心,死心塌地,以死报效。
谦恭大度,做人之首。大度,从来都是做人的美德。生活的路,因为有了大度宽容,才会越走越宽,而思想狭隘则会把自己逼进死胡同。有“容”得下的量才能成其“大”,这样不仅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而且还能给人以温暖的启发,给自己的事业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古人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