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弯了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断中间那根支撑的脊梁,再没有挺起之意。只有屡败屡战,斗志才会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愈战愈勇,信心就会一次比一次更坚定。
人生的成功秘诀之一,就在于如何面对失败。有些人将失败看作是毁灭与灾难,那么他的前一次失败就已经种下了下一次失败的种子,那才是真正的失败者。还有一些人,把失败看作是一种恩赐和机会,他们每一次的失败就增加了下一次成功的机会。
被打弯了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断中间那根支撑的脊梁,再没有挺起之意。只有屡败屡战,斗志才会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愈战愈勇,信心就会一次比一次更坚定。
作为开国皇帝,和朱元璋等人相比,刘邦在军事上的才略着实相差甚远。但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却为后世树立了值得称颂的典范。
刘邦曾数次败于项羽,而且打败仗不但丢脸,还很危险。有一次在敌兵追逼之下,刘邦差点儿丢了性命,还有一次是由于别人替死,他才幸免于难。鸿门宴上,若非项羽大发妇人之仁,一缕阴魂早已飘落黄泉。在楚汉相争的动荡年代,刘邦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一直在挨打,一直在逃跑。在项羽巨大身影的笼罩下,刘邦是那样的卑弱可怜。
然而,心态积极豁达的刘邦承受住了屡战屡败的打击。他不但没有消沉气馁、一蹶不振,失败的耻辱反而激起了他更大的斗志。死亡的威胁与对手的挑战,把刘邦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出来。正是在与强敌的殊死较量中,刘邦才成功地实现了自我超越,最终于垓下一战,四面楚歌的项羽以自刎把江山拱手让于刘邦。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被打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刘邦多像海明威笔下那个同大海搏斗的倔强老者。作为大汉王朝的缔造者,刘邦对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以屡败屡战的不屈意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心理学上把不怕失败、愈挫愈强的心理变化规律称做“奋起效应”。毫无疑问,刘邦就是一个“奋起效应”的成功典型。顺风好走路,逆水难行船,多少人一下子摔倒之后,便再也爬不起来。遇挫奋起、知耻而后勇是一种强者的品质,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清朝名臣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在誓师出战太平军时,因这支新军大都是以其家乡的乡勇为基础,招募的士兵多为质朴的农民,以当地儒生为军官,不曾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故而两军初战时,湘军在岳州、靖港就连战连败。
曾国藩痛不欲生,试图投水自杀,被部下救起。
痛定思痛后,曾国藩重整旗鼓,后攻占武昌重镇,奉诏任湖北巡抚。其后,曾国藩率湘军水师进攻九江、湖口。太平军让翼王石达开搬兵来救,诱使湘军水师的轻便快船先进入鄱阳湖,再一举封锁湖口,使仍在长江中湘军的笨重大船成为“无翼之鸟、无足之虫”,再用火攻。果然,湘军水师的数十艘大船被毁,曾国藩率残部狼狈退至九江以西,其座船也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第二次投水自杀,又被随从捞起,他只得退守南昌。
其间,曾国藩因指挥湘军与敌交战无功,在给朝廷的奏章中用了“屡战屡败”之语。但实际上最后让远在京都的皇帝与重臣们读到的却是“屡败屡战”。满篇陈奏虽悲壮却精神振奋,气度朗朗朝日。原来,是曾国藩的部下李元度见到最初的折子,建议改为“屡败屡战”,字无不同,但顺序如此一倒,则满篇精神大变,境界也就大不一样了。果然,朝廷读完呈上来的奏章,只觉曾国藩及其率领的湘军精神可嘉,不觉其屡屡失败有罪。
更重要的是,正因为其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屡败屡战,总结教训,才使湘军不断地走出逆境,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曾国藩终于率领湘军会同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指挥的部队,逐渐实现了对太平天国“天京”的战略包围,并于同治三年6月攻破了天京,取得了最终胜利。
“屡战屡败”,突出的是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次次战败,让人对其能力产生极大怀疑;而“屡败屡战”突出的是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次次战败但却次次卷土重来、不肯认输。
只要决心和毅力不倒,一时弯下了腰又怎样?爬起来,一切都可以重新来过。拿破仑说过:“人生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败屡战。”成功的人不是从未被击倒过,而是在被击倒后,还能够昂首挺胸、积极地向成功之路不断迈进。跌倒了再爬起来,这才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