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压力已经大到超过我们脊柱所能承载的最大负荷时,适时地弯腰和躲避便是为了不致永久的折断。
俗话说得好,“惹不起总躲得起。”这是一种保全自身的处世方法。当压力已经大到超过我们脊柱所能承载的最大负荷时,适时地弯腰和躲避便是为了不致永久的折断。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就必须避免和对手发生正面冲突,就必须远离危险,并且为自己构筑一道防火墙。
在战场上作战也好,在生活中为人处世也罢,如果力量对比过于悬殊,那就只能采用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困我扰。退避不是认输,更不是放弃,为的是保存实力、迷惑敌人,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才能反败为胜。
凡事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自己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够主动退后一步,没有必要去“硬碰硬”,这样才能够为将来蓄势,如果一定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么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书法家颜真卿是三朝老臣,他为人忠贞、正直敢言,官至太子太保,在当时的社会上名气很大。但正是因为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宰相卢杞,卢杞总想把他排挤到外地去。
论书法和气节,颜真卿堪称为当世一流,但要对付卢杞这样的奸诈小人却是苦无良策。其实,颜卢两家是世交,父辈曾携手并肩浴血沙场,是同生共死的兄弟,但即使如此,卢杞也不放过他。
颜真卿的脾气倔,他知道卢杞要整治自己,一天,他特意赶到中书省对卢杞说:“我曾经被小人陷害,长期被排斥在外地。你我二人往日无冤,近日无仇,当年安史之乱时,我与你父亲血战平原,恩深情笃,今天你就忍心不念旧情,就真的不能容我吗?”突如其来的一番话说得卢杞脸色绯红,从那时起,卢杞心中更痛恨他了。
没过多久,李希烈发动叛乱,叛军攻陷了汝州,卢杞见机会难得,就向德宗建议派颜真卿前去劝降。卢杞不怀好意地说:“如果陛下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去劝说李希烈,他一定会改过自新,不费一兵一卒就平息叛乱。颜真卿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名闻海内,德高望重,如果派他前去,李希烈不久就会归顺朝廷。”这显然是蓄意陷害。
没有主见的唐德宗听信了卢杞的话,命令颜真卿去汝州安抚李希烈。诏书下发之日,举朝震惊,很多文武大臣都看出这是有人存心为难颜真卿。结果颜真卿被叛军扣留,最后被其所害。
卢杞就是一个小人,他要想陷害什么人,一定会处心积虑地寻找机会。而颜真卿明明知道卢杞是个得罪不起的小人,可是他“惹不起”却偏偏不“躲”,怒形于色,让对方毫无顾忌地与之相斗,最后遭到对手的暗算,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争勇斗狠是匹夫的鲁莽行为,即使是身居高位的人,也免不了会犯这样的错误。适时地弯腰并不是一种屈服,而是为了不直面强力、以免折损。这才是有勇有谋的表现,需要糊涂的时候不要逞强是非,方是大智者。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了谗言,把自己的太子申生杀了,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重耳经过了千幸万苦,来到了楚国。楚王知道重耳曲折的经历后,十分看好重耳日后的发展,因此,楚王为了稳住重耳,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有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个人推杯换盏,聊得十分高兴,气氛也十分融洽。聊着聊着,楚王突然问了重耳一个问题:“你若有一天回到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心里突然一震,但是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出来,他平静地说:“大王待我如同上宾,每日华服美食款待得十分周到,重耳来日若能得势,一定会知恩图报的。只是楚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大王真是无所不有了。晋国是地薄人穷,要什么没什么,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听了重耳的话很高兴,他又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真如大王所料,重耳能够回国当政的话,我将与大王和平共处,无不侵犯。即使有一天,晋楚之间不得不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90里,然后和大王坐下来谈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重耳的话说得软中带硬,隐隐的带有杀气。重耳当时已经意识到,将来如果他夺回晋国国君之位,很可能会跟楚国开战。4年后,重耳果真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兑现了他当年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90里,驻扎在城濮。楚军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重耳当时非常明白自己的处境,那叫寄人篱下,而且他们之间的力量对比是非常悬殊的,自己的生死存亡完全在人家的掌控当中,他是完全惹不起楚王的。因此,他在言语上尽量敷衍,不仅称赞和恭维楚王,还许诺将来发生矛盾时主动撤退,能躲的时候他选择尽量躲避。
重耳后来的胜利证明了他过人的胆识和谋虑。需要躲避的时候一定要躲避,否则就如同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在这方面我们要向重耳学习,而不能学颜真卿。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今天的躲避是为自保,更是为将来的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