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想安身立命于世,成家立业于社会,就不得不学会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时机不利时,低下头,委屈一下自己,是十分必要的。
百战百胜,并非完全是好事。因为即使能取胜,取胜也必然“取怨”,而“忍”则不会留下后患,所以学会忍是很有必要的。一个人要想安身立命于世,成家立业于社会,就不得不学会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时机不利时,低下头,委屈一下自己,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小事情上,能忍耐就尽量忍耐,否则,小事也可能变成大问题。有的人就是由于没有克制一时的冲动和愤怒,做出了导致终生懊悔的事情。要想成功必须有忍耐之心,这样才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根“竹竿”,顺着爬上去。这根竹竿就是我们所说的机遇。
机遇这个东西,就像夜幕之中一闪而过的流星。它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转瞬即逝。如果没有充足的耐心,即使出现了机遇,也未必能把握住。每个人都企盼“一朝成名天下知”,渴望功成名就的辉煌,但在此之前,还需要有“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努力,有把冷板凳坐热的耐心。放低姿态,平和心情,耐心寻找机会。
有一位女大学生,某重点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在一家外贸公司里面当职员。这位女大学生基础扎实,很有才学,漂亮能干,刚进公司时就很受老板赏识,人际关系处理得也很到位,同事们都很喜欢她。但不知是怎么回事,整整一年多的时间,老板从未过问过她的情况,也不交给她重要的工作,更没有与她有过什么沟通,只是让她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情,对于公司来说,她简直是可有可无。
可是,这个女孩并没有放弃努力,也从未抱怨过,更没有因为自己是科班出身、专业对口,而向领导讨个说法,她只是认为自己还是个新员工,做不起眼的工作,坐“冷板凳”是应该的。终于,一年后,老板找她谈话了,不但肯定了她一年多来默默无闻工作的成绩,还依据她的实际能力为她晋升了职位,她的耐心等待总算得到了回报。
如果这个女大学生放弃了,没有耐心坐“冷板凳”,没有用尽责的表现获得老板的赏识,那么人生必定暗淡下去。每个人都不希望坐“冷板凳”,可是世事难料,如果没有耐心,急于求成,难保会四处碰壁。而耐心做好眼前的事情,兴许就能把握走向成功的机会。说到冷板凳,就很容易想起球场上的“板凳队员”,他们可能最能够体会到耐心等待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每支球队的人数大多都超过了上场的人数,因此很多人都是要坐“冷板凳”的,只有少数的主力能够登场。除了主力队员之外,就是坐在板凳上等待机会的替补球员。在一场比赛中,这些板凳队员有的只能上场几分钟,有的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即使一个赛季,一些替补也没能上场几分钟。如此时光,可谓难熬至极,但是如果熬不下去的话,也许连坐冷板凳的资格也没有了。
看看球场上,有些人现在叱咤风云、风光无限,可是几个月前也许他还在冷板凳上苦熬岁月。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什么时候都是耀眼的明星、观众的焦点、机遇也不可能时刻都有。很多时候,都得坐在冷冰冰的板凳上,等待着机遇的出现。
退一步才会海阔天空。不管是大事小情都要学会忍受,在忍耐里负重前行,人就会变得睿智、变得豁达。生活中不能没有忍耐,人们居家生活,最重要的也是善于忍耐。忍耐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们都喜欢抱怨命运的不公,埋怨自己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但是事实上,如果对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进行细致地分析,也许会发现,机会不是没有,只是在不自觉中把它浪费掉了。成功不只是需要热忱的干劲儿,还需要足够的耐心。
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忍耐的精神,很可能会造成可悲的结局。生活中,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傻事的人还少吗?人必须忍耐,忍耐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良方,但在很多时候,仍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小则可以消灾,大则可以建功立业。
今天短暂的匍匐,正是为了明天长久地站立一个追求更大成功的人,眼光更长远,他能在关键时刻忍气吞声,能够屈身匍匐,最终成就大业。
面临困难和逆境时,如果一时没有办法扭转不利的局势,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暂且匍匐。匍匐着前进,不但能够隐藏自己,而且能够避开敌人的攻击。
匍匐是一种明退暗进,忍耐到极点,便是柳暗花明;匍匐更是一种蓄势待发,今天短暂的匍匐,正是为了明天长久的站立。忍耐眼前一时的痛苦和不快,正是为了更快地到达长远的目标。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匍匐,终有一日能成就大事。匍匐不是逃避,更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忍耐,匍匐的目的是为了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一个追求更大成功的人,眼光更长远,他们能在关键时刻忍气吞声,能够屈身匍匐,最终成就大业。
伍子胥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史记》中,司马迁称伍子胥是一个有血性的刚烈丈夫。的确,伍子胥身负国耻家仇,忍耐着巨大的悲痛,遏制住自己彻骨的愤怒和仇恨,艰苦奋斗几十年而矢志不渝,终于等到机会除掉了仇人。
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得罪了楚平王,遭灭族之祸。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避难。不久,伍子胥帮助阖闾夺得吴国王位,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吴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楚平王有个太子叫建,楚平王命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担任建的太傅,让费无忌做建的少傅,两人共同辅佐太子建。伍奢尽心尽力,潜心教导太子,但费无忌却一直对太子建不忠心,一直说太子建的坏话,说他要篡夺王位。
楚平王把太傅伍奢召回来审问。伍奢知道费无忌在楚平王面前说了太子建的坏话,就说:“大王,您怎么能听信一些小人的挑拨是非,对至亲骨肉疏远呢?”
可是,费无忌这个时候添油加醋地说:“大王如果现在不加以制止,他们的阴谋可能很快就得逞了,到了那个时候,大王的处境就非常危险了,再加强防备也来不及了呀!”费无忌屡进谗言,楚平王对太子建更加疑忌,于是大怒,下令把伍奢囚禁起来,同时命人去杀太子建。
太子建得到消息后,只好逃离楚国,到宋国避难。费无忌又用计除掉伍奢这个“眼中钉”,还有他的一个儿子。另一个儿子逃脱了,他的名字叫伍员,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伍子胥。
逃走了的伍子胥忍辱负重,一路跋山涉水,受尽了磨难。他听说太子建逃到宋国避难,就前去宋国找他。伍子胥到宋国以后,经过一番艰辛,终于找到了太子建。
可是,当时宋国也正值内乱,也不是避难的理想之地,他只好和太子建一同逃到了郑国。虽然郑定公待他们很客气,但是当时的郑国国力非常弱,不足以对抗楚国,他们便离开郑国,来到了晋国。
晋顷公接待了他们,对太子建说:“既然太子跟郑国的关系一直很友好,郑国应该也很信任太子,如果太子能到郑国,我们会伺机进攻郑国,到时太子给我们做内应,一定能够灭掉郑国。等灭掉了郑国,我就把它封给太子。”
于是,太子建又回到了郑国,可是起事的时机还没成熟就败露了,郑定公令人杀了太子建,伍子胥闻讯,只好带着建的儿子胜逃往吴国。到了昭关,官兵要捉拿他们,伍子胥和胜各自逃跑,在义士的帮助下巧过昭关,好不容易才脱身,逃出虎口。
但是,伍子胥还没逃到吴都就得了病,不得不在中途停下来。这个时候,伍子胥的盘缠已经花光了,想到父兄无辜被杀,他就悲愤难忍、痛不欲生,真想一死了之。可是,又想到大仇未报,只能咬牙忍耐,他一路上讨饭、露宿野地,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吴都。
这时,吴王僚刚刚当权执政,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吴王僚见了伍子胥以后,觉得他相貌不凡、谈吐高雅,便加以重用,赐他为大夫。接下来的几年里,吴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起因却非常简单,吴国的边境有一个叫卑梁的小镇,与卑梁接壤的是楚国的小镇钟离。有一次,为争采桑叶,两地的女子相互撕打起来,双方的边民也因此发生争斗,争斗中,卑梁镇的人被杀了好多。这件事被楚平王知道了,楚平王盛怒之下,派兵一举铲平了卑梁镇。
楚国的行为让吴王僚无法忍受,于是吴国以牙还牙,派公子光率领大军攻打楚国,吴军不费吹灰之力,就铲平了楚国的钟离和居巢,之后,又乘势直逼楚国的腹地,楚军连连后撤。这个时候,在吴国的宫廷里,伍子胥也感到处处都充满了险恶。公子光一心想夺吴国王位,四处招兵买马,准备有朝一日取代吴王僚。
而且,上次在攻打居巢的时候,伍子胥曾劝吴王僚:“楚国是可以打败的,应该乘胜追击,再派公子光去,就可以一举攻破楚国。”伍子胥还劝公子光乘胜破楚。
公子光表面上虽然没有反对,私下里却对吴王僚说:“我看不能再向前进攻,伍子胥的父兄都被楚王杀害,他这是想趁机报仇,可对我们吴国却不一定有好处。况且,如果我们攻打楚国,也未必有把握将楚国打败呀。”吴王听从了公子光的话。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的野心,他一直在伺机想杀死吴王僚,自立为君。他认为如果在这样的人身边,可能不但报不成仇,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就向公子光提出请求,说自己想到山里去种地。
一直以来,伍子胥帮公子光做了许多事,公子光也一直把伍子胥视为上宾,希望他能协助自己夺取王位,自然不会轻易同意伍子胥的请求。
伍子胥为了脱身,也为了公子光成就大事,便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专诸。
后来,公子光觉得专诸很合自己的心意,便同意了。于是,伍子胥就离开朝廷,和太子建的儿子胜一起去了乡下,以种地为生。
伍子胥的这一举动,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自己能脱身;另一方面,自己还可以通过朋友专诸了解宫廷里的动向。
伍子胥在山里种地只是借口,而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为父兄报仇雪恨,他之所以一直忍耐着,只是为了寻找报仇的机会。
公元前516年,吴国趁楚平王去世、楚国内政混乱之机,派兵攻打楚国,吴王僚把兵马都派去对楚作战。公子光和专诸商议,认为这个时候正值国内空虚,于是,很快就废掉吴王僚,自立为王,他就是吴王阖闾。
阖闾自立以后,就召回伍员,官拜为行人,和他共同策讨国事,伍子胥开始帮助吴王阖闾讨伐楚国。伍子胥长久的匍匐总算有了站立的机会,总算有了报仇雪恨的机会。
在阖闾九年的时候,吴军向楚国不断挺进,一直打到了郢都,楚昭王出逃,吴兵很快就攻进了郢都。吴兵攻进郢都后,伍子胥四处搜寻楚昭王,没有找到,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终于解了心头大恨,报了楚王杀父兄之仇。
伍子胥的兄长伍尚虽然忠义孝顺,但他目光过于短浅,为了不背上不孝顺之名,明知自己去送死,却甘愿同父亲一起赴死,白白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伍尚看似死得有忠有义,但司马迁将伍尚的为父赴死形容为“蝼蚁之死”。伍子胥的忍辱偷生,则被司马迁形容为大丈夫的作为,因为大丈夫是能屈能伸的。如果伍子胥也和其兄一样去赴死,那正好中了楚王的圈套,死得毫无价值。
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忍受了人间太多的苦难。他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懂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报仇。逃亡之后,伍子胥将杀父之仇暂时掩藏了起来,饱受眼前的侮辱,匍匐下去,等待反扑的时机。
终于,他利用吴国的力量,圆了自己报仇雪恨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