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享受快乐,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这是一种可贵的沉稳风范,是一个人淡泊明志的修养,更是我们追寻梦想的关键。
也许,很少有人能具体地说清寂寞到底是什么,但它却从来不曾消失过,反而如影随形,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有时,寂寞是一种考验。是否耐得住寂寞,是对坚守的考验:有的人能够守住精神的底线,有的人却成了道德的叛徒。同时,也是对修炼的考验:有的人面对诱惑,从容镇静,能够参悟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却被生活所控,跌到地狱的深渊。
耐得住寂寞不一定都能通向成功,但所有的成功必来自与寂寞奋争的过程。可以说,耐得住寂寞是生命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这需要一种对人生高尚的信念,对梦想强烈的追求,以及坚韧的持守力和意志力。唯有此,人生才会终有所成。
李时珍的家族世代从医,世代长者都是远近闻名的“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当地的名医。在当时社会中,民间医生的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一顾。自14岁中了秀才后,又3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并向父亲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言闻被儿子的坚诚所打动,终于同意了李时珍的要求,并精心加以辅导。在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名山大川。
他深入实地进行调查,遍访名医宿儒。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种人物请教,其中不乏有采药的、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其中,连《神农本草经》都说不明白的“芸苔”,就是在一位种菜老者的指点下,经过察看实物而得知的: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
如此种种,李时珍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并收集药物标本。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他搞清了许多药物存在的疑难问题,终于在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先后历时27年。
《本草纲目》全书约有19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不小的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由此可见,寂寞不是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也不是散漫与停滞,更不是所谓的孤独或寂灭。真正的寂寞是一种不凑热闹、不赶时髦、不追风潮的生活境况和生存方式。只有沉得住气的人,才能收获冷静和智慧,不为浮躁世俗所左右,在充足的思考空间中沉淀、积蓄而后发。
人生不需要急于去发布任何宣言,关键是要诚实而又慷慨地抛洒汗水。特别是在他人与环境对自己尚不理解的情况下,尚能保持住一颗沉稳而平和的心,这便是甘于寂寞的超凡风度。“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正是表现了寂寞与成功的关系。大凡最终达到成功彼岸的人,大都因为他们能够在无人问津的寂寞中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梦想。
相比于家喻户晓的名作《围城》,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似乎并没有引起十分热烈的关注。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管锥编》的写作环境正好恰切地反映了钱老为人淡泊、寂寞治学的品格。
《管锥编》是一篇体大思精、享名于世的笔记体学术巨著。在本书中,钱先生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而缜密的考疏,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涉及音韵、训诂、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
1969-1972年,整整3年的时间里,钱钟书老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下,一字一句地写成了《管锥编》。
千万个普通人,没有人保证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寂寞不是消极厌世、颓唐沮丧,而是对追名逐利、浮躁骄矜的一种睥睨,是对市侩俗气、纸醉金迷的一种鄙视,是在宁静淡泊、耿介拔俗中默默耕耘的一种精神境界。
正因为这样,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人常有着广阔的心灵世界,有自己理想的绿洲和希冀的花朵,更有一颗赤子之心和乐于奉献的情怀。在寂寞中,他们不但默默耕耘,还凭借一己良知和理性,严格地塑造、鞭策并完善自我。如此,人生才不会肤浅,其精彩方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