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
已过古稀之年的我,每听到这首歌,许多“城南旧事”便涌上心头。
几年前,我路过北京西长安街与南礼士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时,见一位满头白发,身体瘦弱的老头,骑一辆破旧三轮人力车,车上坐着一位胖老太。绿灯亮了,因南北向开放时间短促,人们争先恐后抢行。只见老头腰弓如虾,奋力蹬车。车上的老太用拐杖撑地,在为老头助一臂之力。车轮一圈圈滚动,拐杖一点点助力,好一幅老夫妻合作图,竟是那样协力同心。
尾随其后的我,暗自感动。我知道,那弓身如虾的瘦弱身躯,显示的是一个男人至老不息的责任和义务;那老太太拐杖点地时一点点撑力,表达的是一个女人润物无声的体贴和关爱。车轮滚动,那是爱怜行进;拐杖撑地,那是真情留痕。这浓浓情怀,定然是几十年共同生活中,相互搀扶,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走过了万千十字路口的迷茫,终将爱情演化成亲情,才有了这般自然而又默契的完美配合。虽然他们是那样平常,了无张扬,但又是那样纯真、赤诚感人。
境迁时过,但当时那一幕情景,如蒙太奇般定格在我心中。我知道,那段路早已被鞋底和车轮亿万次地碾磨过,被几次修路铲铺过,然而那三轮车辙和拐杖的撑点,却如一幅铁画,依然清晰地烙印在我心间。
我们这代人,都有过低工资******,生活十分艰苦和低下的经历。我的朋友张居正,以前父母妻儿户口都在农村,由于政策原因,生活十分困苦。多年后念小学的外孙女天真地问:“姥姥,你长得矮,又不识字,怎么能嫁给当书记的姥爷呢?”她虽爱动脑筋,但哪里知道祖辈的艰苦历程?
张居正结婚时,还是个穷学生。妻俞淑贤白天参加集体劳动,收工后操持一家生计。他工作了,但工资很低,无法养活老小。为了多挣工分,少交些粮款,忍痛没让二女儿读书,这成了他俩一辈子的心病。
1960年7月,中宁县组织部派张居正等二人,前往甘肃、陕西、四川等省调查一些干部的历史情况。他们本着“孤证不能定案”的原则,尽量一次查证彻底,这既可以少花国家的人力和经费,还可让一些干部早日放下包袱。因此,工作量增加了几倍。
当时全国正处在******中,而这三省又是重灾区,只见火车上挤满了逃荒的人,饭馆里常见抢食者,路边呻咽着饿倒的人……所到吃饭之处都要地方粮票,有时地方粮票也不要,原因是没有计划外的供应,致使他们数次挨饿。那时交通很差,有的公路只通县城,到社队找人,大都走盘山小路,悬崖窄路,十分危险。原计划10月份完成任务,不想11月后,他们还穿着单衣到处调查,加之雨多山寒,冷的没法,几次找当地县委组织部、商业局领导,但因没购物卷而买不到棉衣。直到合川县找公安局局长,才借给他们两件旧警服。可以说,他们是在饥寒交迫中,完成了这次任务。
第二年元月,张居正外调四个多月后回到家中。见到父母、妻子和孩子们都饿得变了形,3岁多的三女儿饿得皮包骨站不起来,他的心里十分难受。第二天立即返回县上,向县委办公室借款400元,从中宁莫嘴林场,买了一百多斤胡萝卜和莲花菜,捎回中卫凯歌墩的家救急。过石空渡后,看见河边低洼处躺着一个老汉。有人说那人快饿死了。他到跟前时,那人无力地睁了睁眼睛。张居正把他背到河边高处,给老头一些萝卜和莲花菜,让他先吃点再回家。天快黑了,但老头走不动。正好过来中宁跃进渠的王兴同和县医院的下乡大夫马玉燕,他俩用一辆人力车把老头拉到了跃进渠水管所,给打了针,吃了饭,住了一夜才走了。
张居正摸黑回到家,老伴问他怎么才回来?他说了上述情况,老伴说现在各家的情况都困难,帮人是应该的。这种善良伴随了他们一辈子。
1961年春节过后,与张居正结婚近十年的妻子,第一次来到中宁县城。她是来找吃的,因为家中又断了粮。领导批条让粮食加工厂卖给他些细面子和麸皮,又去自由市场买了些土豆和胡萝卜带回家。他每月都从供应的18斤粮中省几斤补贴家中,机关灶上偶尔吃油饼和油条还供应有限的白糖和果类,他都舍不得吃,带回家中给老人和小孩分享。
张居正是个研究政策的有心人。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民以食为天,粮为纲为钢。而今闹粮荒,天灾人祸狂。反思痛断肠,假话不能讲。代价何补偿,政策要妥当。
同舟共济,勤俭持家,送走了两位老人,养大了六个子女,安全地把一家人带出了困境。张居正做过两次大手术,亲情使她不顾劳累,日夜服侍、精心照料,直到病愈。手术后,他的胃寒怕凉,老伴早早地为他备好保护胃腹部的衣物,使他度过了几十个寒冷季节。正如俗话所说,秤杆离不了砣,老汉离不了婆。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张居正任中宁反帝公社书记(今石空镇)。为解决张台、倪丁、太平三个大队人多地少的问题,公社组织开发火车站北面的荒地。但提水灌溉需要许多不同规格的钢管和钢筋,这是个重大难题:一则社队无钱购买,再则没有钢材指标。张居正是个万事不求人的人,家庭生活虽然很困难,但从不主动向组织申请补助。但为解决三个大队的水利配套工程的物资,他几次骑自行车到中宁电厂请求支援。电厂领导被他为提高群众生活的奋斗精神所感动,认为工业支援农业是应该的,便无偿地派车拉着材料送到工地,还让工人安装设备,直到抽水灌溉为止。几年后,这里林茂粮丰,生机勃勃。
《宁夏日报》多次报道,张居正下乡帮助社队和农民(尤其是五保老人和困难户)解决问题。他还多次在节假日期间放弃休息,深入农村走访干部群众。因他没有官架子,群众称他是大好人。老伴也常善待来客,正如俗话所说:妻贤宾客多。
他任县级干部时,无论是领导长滩万人大会战的农田建设,还是七星渠口新建、裁湾,或是新挖高干渠等全县性的各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施工中,他都与办公室同志一起住在工地附近农民家挪出的库房中、羊圈房里,甚至是地窝子里,“艰苦奋斗为实现再造一个新中宁”贡献了力量。面对这些成绩,他总是谦虚地归功于县委、政府正确决策,领导班子团结,分工协作以及参与工作的其他同志的模范行动,并把先进评给他们。
张居正搞过多年的纪检、组织、人事、办公室等工作,他看问题全面,从不搞极“左”,能从干部的品德、能力、政绩及历史等方面,客观地提供真实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材料。许多干部都记着他的平等待人、公正廉洁、勤奋严谨、一丝不苟等作风。秘书们说,给张书记写讲稿很不容易,每次他都必抠三五遍,哪怕是深夜也不停歇,直到满意为止。
他还是个重情谊的人。几十年后,他还牵挂着河边的那位老人及家人是否活过了******?有位医生曾给他做过手术,“**********”中被污受到监管,张居正不怕受牵连,几次带着礼物去看他。他对人说,就中宁历届********来说,陈瑛同志工作能力强,对中宁县贡献很大。
“**********”中张居正的胃一直不适。他任县上的主要领导后,很少参加接待宴会。起初外面的一些人不了解情况,认为他骄傲架子大,有些事办不成。为了全县水利配套、长山头及白马飞机场等处开发的资金不足问题,他多次找相关领导陈述,在当时区党委书记,自治区副主席以及财政厅、农建委的关怀与支持下,获得几百万元的资金支援,使中宁新增的几万亩土地建成了水利配套工程。
张居正常说,一个人的职务提升,并不代表他的能力马上水涨船高。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十分注重学习,努力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他到银南地委任副书记,主管组织、宣传、群众团体等工作,他自己动手撰写了宣传党的干部政策、党风廉政、学习雷锋等理论文章及人生感言数十篇,分别在《宁夏日报》、《宁夏工作研究》、《宁夏党校学刊》、《共产党人》、《银南报》、《党风与廉政》等报刊上发表。这在银南地委(包括吴忠市委)的领导中,是发表文章最多的人。
他从吴忠市********的职位上退休后,发挥余热,将自己过去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文章进行集中整理,还撰写了部分工作回顾,出版了《居正微语》一书,计30万言。以自慰慰人,过着安定的晚霞尚满天生活,这让许多人敬慕,认为这才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路遥知马力。正如一位外国哲人所言:“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必然站着一个女人,不是他的妻子,就是他的母亲。”漫长人生道路的考验,使他们的爱情升华为亲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一次,我和几个老干部闲谈说:“人呀,要想后半生安康与幸福,必须很好地善待老伴。只有这块后方根据地巩固了,才能有夕阳鲜红和满天彩霞!”张居正笑说:“我赞赏这个观点!”
2008年北京
注:正当校对这部书稿时,接到友人电话:张居正因病于2012年9月12日亡故。思绪纷乱,难以成眠,几经斟酌,与友人送挽联一副:
率会战疏七星开新渠拓荒原杞乡胜景献民众
扶孤困助干群政清廉谋大局《微语》良言勉后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