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居后者才能长久不败
山不争高入云来;水不拒细汇大海;人不自大成俊才。人不能太张扬,锋芒太露,居后才能长久不败。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例子不在少数。江山未定之时,主子需要各路英雄齐进其麾,为他打拼天下,这时当然越有才华越好;天下既定,开国功臣的才能与功劳就成了皇帝的一块心病,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就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这在汉高祖刘邦及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最为典型。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韩信说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摒除异姓诸侯王,大杀功臣的事。刘邦杀异姓诸侯王是因为他们咄咄逼人的形势威胁到了刘氏天下,而发起的一场武装反击,朱元璋则是在无任何反叛迹象时精心策划的一场又一场大屠杀。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当了宰相之后,胡惟庸不懂收敛,日益骄横跋扈,独断专行,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死及官位的升黜。递给皇帝的奏折他都敢拆,对自己不利的隐匿不报,自行处理。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物不可胜数。学士吴伯宗因弹劾过他险遭大祸,大将军徐达对他不满而被谗言,胡惟庸不断在朝廷中结党营私,拉拢军界,他的门下文臣武将集齐,朱元璋为此深感不安,皇权与相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朱元璋为了维护朱姓天下,就借"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灭其九族。与其来往密切的官员也受牵连,被抄家灭族,使"胡案"不断扩大,洪武二十三年,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也受株连,著名儒臣、文学家宋濂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病死于途中。
此案延续十年之久,前后被杀的王公贵族达3000余人。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作为顾问,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
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的蓝党之狱也是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一次大屠杀。
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早年在常遇春的麾下,因其英勇善战常遇春多次在明太祖面前称赞他。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大将军,后因平定边疆有功被封为凉国公。但是蓝玉为人骄横、欺男霸女,还私自占有了元朝皇帝的妃子。北征时私占珍宝驼马无算,晚上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关吏未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不满。
洪武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借"谋反罪"将其诛杀,很多官员受牵连,称他们为"蓝党",被列入了《逆臣录》。
该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明朝元功宿将已屠戮殆尽。"胡蓝之狱"是朝廷高层权力较量的必然结局。因为开国功臣的特殊地位及贡献,皇帝得分这些功臣"一杯羹"从而就会形成相权与将权分割皇权的局面,这对于想集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来说是无法容忍的,为了自己的天下,当皇帝的总会拿几个人开刀,那些头抬得越高的人越容易遭殃。
经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洪武开国功臣基本上被朱元璋给杀完了,武将只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六人,保全身名,死后封王。但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都死在"胡蓝之狱"之前,沐英留守云南,远离天子,得以保全,只有汤和,一生谨慎,位至信国公,一生富贵,最后得以"功名终",享年七十。
汤和是朱元璋的同乡也是好友,因参加郭子兴的农民起义而升千户,他念记旧情,写信给当时在皇觉寺里当小和尚的朱元璋,邀请他一起参加起义,同享富贵。汤和了解朱元璋的个性,也深知朱元璋猜忌心强,尤其是胡惟庸一案,令汤和前胸冷后心凉。所以他以"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为由,主动辞官回乡养老。
在洪武年间,很多辞官回家的人一样也难逃株连,只有汤和让朱元璋解除了警惕之心。辞官之后,汤和处处小心,从不以功臣自居,也从不结交地方官员和过问政事,教导子孙、家奴,遵守法纪,避免授人以柄。所得的朝廷封赏,也分送乡亲。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山到沿海防备倭寇,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病无法开口讲话,见到朱元璋时,即使嘴角留着涎水也支撑着向他行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一个人除了生命之外,名节算得上是最重要的,明朝的胡蓝等人虽然有功但最终却以谋反罪冠名,不得善终,而汤和知道收敛、藏锋安得晚年。居功自傲的人,锋芒太露,没有领导喜欢张扬的下属,即使会尝到甜头,那也是灾难的前奏。居功自傲只能对自己不利,只有居后才能长久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