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与留守儿童沟通时,应鼓励或通过引导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这样家长才能了解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孩子解决这些问题。
下面是一位代理妈妈与9岁的留守儿童李静的对话。看看这位代理妈妈是怎样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的:
李静:明天我不想去上学。
代理妈妈:你不想?那真奇怪。通常你是喜欢上学的。我很纳闷,想知道你是否担心着什么事情。
李静:(含着眼泪)对呀。可能是朵恩和白蒂的缘故吧。
代理妈妈:今天在学校跟迟姗和白雪发生了一些事情吗?
李静:今天在休息时间,迟姗和白雪两人都不理睬我。
代理妈妈:啊,那一定让你很难过。
李静:是呀。
代理妈妈:看来你明天不想去学校是因为你担心迟姗和白雪可能在休息时间又不理睬你。
李静:对呀。每次我朝她们走过去,她们就走开并做些其他的事。
代理妈妈:哎哟,我的天呀。我的朋友如果那样对我,我一定伤心透啦。
李静:我就是呀。我觉得自己好想哭。
代理妈妈:啊,我的宝贝(拥抱着她)。你发生这事我真的感到好难过。对于你的朋友这样对待你,我能够了解你的悲伤和愤怒。
李静:我就是这样,明天我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不想去学校。
代理妈妈:因为你不希望你的朋友再伤害你。
李静:对呀,而且她们是我一向的玩伴。其他人都有自己的朋友。
就这样,李静继续告诉代理妈妈她与女孩们之间的情况。这位代理妈妈说有几次她想告诉女儿该怎么做,她想说“不必担心,明天迟姗和白雪会改变她们的态度”或者“不要理这些女孩,找其他新的朋友”。
但是,这位代理妈妈忍住没有说,因为她想传达她的了解并让李静自己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
假如这位代理妈妈告诉李静不必忧虑,或者假如她已经暗示一些简单的解答,她很可能会说她认为女儿的问题是微不足道的,愚蠢的。然而,李静发现代理妈妈成为一位心腹朋友并感到安慰。在经过几分钟的倾听及回应女儿向她叙述的事之后,李静的代理妈妈开始探究处理这情况的构想。同时,由于李静知道代理妈妈了解她的矛盾,她接纳了代理妈妈给她的意见。以下是这对话剩余的部分:
李静: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代理妈妈:你希望我帮你想些可行的办法吗?
李静:对呀。
代理妈妈:或许你可以跟迟姗和白雪谈谈当她们不理你时你的感受。
李静:我想我做不到。那太尴尬了。
代理妈妈:对,我能了解你为何会有那样的感觉。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老天,我也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想吧。(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位代理妈妈一直抚摸着孩子的背部。)
代理妈妈:或许你可以等着看会发生什么事。你也知道迟姗今天可能很差劲,隔天就又回到老样子。明天或许她就会比较友善。
李静:但万一她不会呢?
代理妈妈:有没有其他人你想跟她们一起玩的?
李静:没有。
代理妈妈:我曾经在篝火讨论会上看到你跟冉丹丹在一起,而你跟她相处完全不会感到羞怯。或许你可以请她教你如何玩球。
李静:或许吧。
代理妈妈:好,那你就有另外一个办法啦。
李静:对呀,或许行得通。但万一不行呢?
代理妈妈:看来你还是很担心。好像你害怕到时候没人跟你玩,你就不知所措似的。
李静:对呀。
代理妈妈:你可以想出一些自己一个人玩的有趣事情吗?
李静:你是指像跳绳吗?
代理妈妈:对呀,跳绳。
李静:我可以带着跳绳回学校,以防万一。
代理妈妈:对呀。假如你不跟迟姗和白雪玩耍,或者踢球游戏不顺利,那你还可以跳绳。
李静:对呀,我可以这样做。
代理妈妈:那么现在何不就把你的绳子放进背包里,这样就不至于忘了。
李静:OK,那么我可以打电话问冉丹丹明天放学后可以过来吗?
代理妈妈:这主意好极啦。
当家长倾听情绪激动的孩子的诉求,并与他一起探讨,通常都比为了延续对话而发问来得更有效。家长或许会问孩子:“你为何感到伤心?”而他毫无头绪。孩子没有多年的反省经历(这对他不利,也可能对他有利),所以无法立刻说出一个答案来。可能他是对于同学间的争吵感到很难过,或是因为他过度疲倦。但要他这样叙述,他可能办得到,也可能办不到。就算他真的能说出个所以然,他仍很可能担心这个答案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足以解释她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追问只会使孩子变得沉默。较好的做法是进行积极的引导。家长可以说:“今天你看来似乎有点儿疲倦。”然后等他的反应。
另外,避免问一些你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比如,“昨晚你几点回家?”或者“是谁摔破了这盏灯?”这些带一丝不信任和陷阱味道的语气——好像你在等着孩子撒谎。最好是以直接明确的观察来作为对话的起头——比如,“我知道你摔破了这盏灯,而我感到失望。”或者“你昨晚大约过了一点才回来,我不认为这是可以被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