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秋,西南联大毕业的汪曾祺只身来到上海。他想得很好,也想得很美,因为以他26岁的年龄,在上海谋一份差事还不至于太费劲。所以,他寻找工作的间隙,还不忘读几页书。
然而,现实远比想像的严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原先认为毫不费事就能找到的工作依然是水月镜花,毫无着落。
汪曾祺从灰心丧气到老羞成怒,一气之下撕毁了自己的手稿,还摔了一只茶杯,认为老天爷要在大上海给他一条绝路。
后来,他给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绝笔信。信投进邮筒,他便拎起酒瓶上了大街;不是醉卧沙场,而是在街头自杀。没想到烂醉于街头没死成,只是很长时间昏昏沉沉地醉着。
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先生接到汪曾祺的绝笔信后十分生气,回信不但速度快而且说话也不客气,简直是当头棒喝: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甚至想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枝笔,你怕什么?
自杀未遂的汪曾祺接到沈先生的回信后一读再读,恍若大梦初醒继而汗颜不已。他开始咀嚼信中的每字每句,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彻底醒悟的他重新振作精神,抖掉身上所有的包袱,不久就在上海的一所民办学校里找到了一份工作。
毫无疑问,汪曾祺是幸运的,在人生的紧要关头,一双有力的大手将他从绝望的深渊里拯救出来;他的人生,至此成功地拐了一个弯。
然而,茫茫人海,并不是每一颗绝望的灵魂都如汪曾祺一般幸运。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身亡,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也就是说,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有8人自杀未遂。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已是列于首位的死亡原因。自杀者的离去,还给亲人留下沉重的伤痛,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家人或朋友自杀而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有16万小于18岁的孩子因父亲或母亲自杀而变成单亲家庭。
数字是枯躁的,可它们所揭示的现实却残酷得弥漫着血腥的气息。
人们常说“好死不如赖活”,可见那些选择绝然而去的心灵中承受着多么深重的痛苦与绝望。他们的心路上一定洒满了辛酸洒满了挣扎洒满了血泪,他们的瞳仁里一定注满了黑暗再也看不到一丝光明,他们的脚下一定是荆棘遍布巨石挡道……否则,他们何以割舍得下这个鲜活的世界?只是,已被命运逼入死角的他们,在转身之后真的就再也找不到一条生路?我不相信!就如汪曾祺,当他绝望地酗酒自杀时,沈从文先生却对他大喝一声“你有一枝笔,你怕什么?”而新生的道路,其实就潜伏在他的脚下。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条通向远方的道路从不曾拐过弯道,也没有哪一条流进大海的河流从不曾变换过方向;既然如此,又怎么能要求我们的人生笔直向前呢?不经意间,工作的失落情感的背叛疾病的纠缠经济的窘迫就会使我们的生命陷入低谷,甚至走进一条“死胡同”,我们因此痛苦地挣扎沮丧地退缩无奈地放弃,并且不断在心底怀疑自己再也走不出人生的黑夜……这一切可怕吗?不可怕;这一切丢人吗?不丢人!所有艰辛的经历,都是我们为成长所付出的代价,我们的心灵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更加豁达,从而真正走向成熟。
人生总有逆境,当我们在黑暗中四顾茫然当我们在人群中孤立无援当我们在绝境中苦苦支撑时,只要我们自己再多一份顽强再多一份忍耐再多一份自信,我们终能赢来命运的转机。“天生一人,必有一路!”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中还有希望,我们的脚下一定会有新的道路。
漫漫长路,在越过命运的山重水复之后,迎接我们的,必然是柳暗花明。